西藏农村公路设计指南
平面
农村公路最小平曲线半径,见表3.2.1。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采用大于或等于表列一般最小半径。当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方可采用表列极限最小半径。
表3.2.1最小平曲线半径
设计速度(km/h)
40
30
20
15
一般值(m)
100
65
30
20
极限值(m)
60
30
15
15(12)
注:位于长直线尽头不得采用小半径的平曲线;对设计速度为15km/h的特别困难路段极限最小半径可采用括号内极限值。
受限路段设计速度采用15km/h极限半径时,纵坡不应大于5%,超高不应大于6%。回头曲线设计速度采用10km/h时,圆曲线最小半径不应小于10m;当采用最小半径时,纵坡不应大于5.5%,超高不应大于6%。
回旋线最小长度规定如表
表3.2.2回旋线最小长度
设计速度(km/h)
40
30
20
15
回旋线最小长度(m)
1.5
2.0
平曲线最小长度规定如表3.2.5。
表3.2.5平曲线最小长度规定
设计速度(km/h)
40
30
20
15
平曲线最小长度(m)
一般值
200
15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00
50
极限值
70
50
40
30
视距
农村公路在平曲线和竖曲线上的停车和会车视距,不应小于表3.2.6的规定。
表3.2.6停车与超车视距
公路分级
西藏
表2.2.1公路等级及适宜情况
公路等级
适应的交通量(pcu/d)
设计速度(km/h)
预测年限(年)
适宜农村公路层次
三级公路
2000~6000
40
15
县道、乡道、村道或通达寺庙
30
15
四级公路
双车道:<2000单车道:<400
30
10
乡道、村道或通达寺庙
20
15
选用公路等级时,应首先根据全区公路网规划、地区特点、公路的交通特性等因素确定公路功能,然后根据功能结合交通量论证选用公路等级。一般情况下,通乡、通村公路采用四级公路技术等级,如属国省道网规划的可适当提高标准。
本《指南》主要适用于西藏自治区农村公路新、改建工程中三、四级公路。
本《指南》依据
一般规定
农村公路设计应符合批准的公路网规划,综合考虑路线走廊带范围的远期社会、经济发展和边防巩固需要,确定项目起讫点、主要控制点以及与公路、铁路、管线等的衔接形式。
农村公路设计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安全、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的原则,充分利用旧路资源升级改造,减少占地,保护基本农田;重视灾害防治,着重完善防护、排水、安全设施,提高公路抗灾能力;尽量避免高填深挖,减少对沿线生态环境的损害,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提高生产生活质量;过村镇路段应与村镇规划建设、村镇综合整治相结合,改善农村的交通和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综合服务水平,适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
以通达为建设目标的项目设计注重以
以通畅为建设目标的项目设计注重以
农村公路勘察设计一般项目为一阶段施工图设计;对于投资较大、技术复杂等重点项目为初步设计(公路路线方案论证)和施工图设计。
农村公路建设应注重危旧桥涵改造,设计前应做好现场的调查及对利用桥涵的相关检测、评估工作,慎重确定桥涵技术状况现状。
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以上地区农村公路的构造物应进行抗震设计。
35
25
20
15
注:四级公路为超高、加宽过渡段长度
平曲线超高
各圆曲线半径超高的横坡度按设计速度、半径大小,结合路面类型、自然条件和车辆组成等情况确定。
农村公路的超高横坡度不应大于8%。
在积雪冰冻地区,最大超高横坡度不应大于6%。
平曲线加宽
平曲线半径等于或小于250m时,应在平曲线内侧加宽。路面的加宽值规定如表3.2.4。
为适应西藏自治区农村公路建设的需要,体现“安全、经济、实用、耐久、环保、美观”的设计理念,规范和指导西藏自治区农村公路的勘察设计工作,特制定《西藏自治区农村公路标准化设计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本《指南》主要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及现行公路行业相关标准、规范,结合西藏自治区农村公路建设的区域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编制,是对现行行业标准、规范的细化和补充。
尽量避免穿越滑坡、泥石流、软土、沼泽等地质不良地段和沙漠、多年冻土等特殊地区。必须穿过时应缩小穿越范围,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技术处理措施;如灾害难以根治,考虑该段以通达为建设目标。
对于改(扩)建的农村公路设计,应对既有道路其平、纵、横指标详细描述,综合分析现有路线指标,论证其利用或改建方案。
农村
连续长、陡下坡路段,宜在长、陡下坡地段的右侧视距良好的适当位置设置避险车道,其宽度不应小于4.50m。长度和纵坡根据实际地形合理设置。
农村
根据西藏自治区县、乡(镇)、村、寺庙分布特点,结合沿线自然地理条件、灾害分布状况,农村公路设计应基于通达、通畅两个目标。设计过程中应加强对现场地形、地貌及地质调查,选线过程要尽量避开不良地质,加强与沿线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
对于未通公路或经论证灾害难以绕避,并且治理困难或者治理费用过高的项目应考虑以通达为建设目标。其他项目应以通畅为建设目标。
一般规定
路线设计应结合沿线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植被等条件,根据工程造价、社会环境等因素进行路线方案比选及技术经济论证,合理运用技术指标,综合考虑平、纵、横三个方面要素,力求线形连续、均衡,保障行车安全。
贯彻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少拆房屋、少动迁公用事业管线;充分利用旧路,安全利用原有构造物,避免大改大调或大填大挖,防止诱发新的地质病害;方便农(牧)民出行;注意与沿线地形、地物、环境和景观相协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
公路用地
公路路堤两侧排水沟外边缘(无排水沟时为路堤或护坡道坡脚)以外,或路堑边坡顶截水沟边缘(无截水沟为坡顶)以外不小于1m范围内的土地。
在风沙、雪害等特殊地质地带,需设置防护林,种植固沙植物,安装防沙或防雪栅栏以及设置反压护道等设施时,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其用地范围。
用地范围还应包括必要的服务、安全、停车设施以及绿化、养护管理等工程的用地范围。
表3.2.4平曲线加宽
平曲线
半径(m)
250~200
<200
~150
<150
~100
<100
~70
<70
~50
<50
~30
<30
~25
<25
~20
<20
~15
<15
~12
加宽值(m)
双车道
0.4
0.6
0.8
1.0
1.2
1.4
1.8
2.2
2.5
3.0
单车道
0.2
0.3
0.4
0.5
0.6
0.7
0.9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