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新课标”突出强调了“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在教学时,如何体现这一要求呢?
一、课题设疑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创新思维的发生往往从怀疑开始。
上课伊始,我出示邓小平在大海中永生的课件。
问:“你们看到画面有什么?”学生把看到的说出来。
有位学生说:“我看到了邓小平的画像在大海中。
”我相机板书——《在大海中永生》。
读了课题,你想了解哪些有关课文的问题吗?学生思考片刻,一只只小手举起,传出不同的小声音。
有位学生很快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以《在大海中永生》为题目,体现了怎样的情感呢?”我说:“问题提得好!这个问题不要老师讲,你们这样聪明,自己读书就可以弄明白。
”从而激发学生读书的求知欲望。
二、反复朗读课文,不读熟课文不开讲。
古人说得好:“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可见,“读”在语文课的重要性。
教师感言:现在学生读书没有感情。
我觉得主要存在两点原因:一、是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少;二、是教师指导读书的方法欠缺。
我主张不熟读课文不开讲。
我觉得一堂课文课教完之后,成败的唯一标准是衡量学生是否读熟课文,而不是
能做课文后面的习题。
在实践中,我给学生留有充分时间,让他们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认真读书,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难读的句子甚至可以读五六遍。
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提出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例如学生提出课文中“…邓小平爷爷的影响超越时代,超越国界,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
我还没有明白句子的内涵”时,我立即加以鼓励:“真会动脑筋啊!这个问题提到点子上去了!是啊!邓小平爷爷的影响怎么这么深远呢?这个问题也不让老师讲,再读书,一边读一边想,读出感情来,准能有所感悟。
”
三、通过指导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有所感悟,受到熏陶。
熟读且要精思,才能有所感悟,学生的情感才能受到熏陶。
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读出感情来,是教学重要环节。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在读书中,能引导学生情感投入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碰撞出激情的火花,是一件棘手的事,但关键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所谓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分析课文时,我声情并茂地范读引路。
学生对邓小平丰功伟绩的认识存在一定差距。
我设法让学生零距离地接近文本。
通过文本,我相机说出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的构想和制定“一国两制”的方针的两大卓越成就。
“当我读课文第3自然段,①“也许……”,动情地插话:“是啊,邓爷爷,全国人民会永远记得您。
”②“也许……”,动情地插话“邓爷爷,您放心,香港、澳门已经回归。
”③“也许……”,动情地插话:“总有一天,台湾也会回到祖国怀抱。
”④“也许……”,动情地插话:“邓爷爷,您会永远活在世
界人民的心中。
”读书的激情感化了学生,我说:“老师为什么读得有感情呢?因为老师真正读进去了,动了真情。
”学生模仿性强,情不自禁地读起来,有感情地融近文本。
这样课堂氛围活跃了,怎能说没有感悟呢?
四、改变“读书动口不动手”的现象,把“写”挤进课堂。
古人云:“情动而辞发。
”读到此时,学生感悟较深,情感也受到熏陶,心里有话可说,这不正是进行读写结合的好时机吗?我设计了这样的话题:“同学们,万千话语,万千情思,凝成两句话——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
我们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在在大海中永生!此时此刻,你有好多好多的话语想对邓爷爷说,拿起笔写写吧。
”学生花了短短的几分钟,一挥而成。
有的写道:“邓爷爷,您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您的精神脊梁依然活在我们心中,我们永远爱着您。
”“邓爷爷,您构设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国泰民安。
如今我们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等等。
学生的思维发出新的火花,话说内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