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集体谈判

集体谈判


11
(二)集体谈判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1)萌芽和产生阶段 集体谈判萌芽于18世纪末的英、美等国,在社会矛盾、 斗争中产生了工会。 (2)合法化阶段 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越来越 多的雇主接受集体谈判。
(3)制度化阶段 20世纪初,从1904年起,新西兰、奥地利、荷兰 等国先后颁布相关法律。 1918年德国颁布了《劳动协约、劳动者及使用人 委员会和劳动争议仲裁法》,对集体合同作了详 细的规定。 美国1935年颁布《国家劳动关系法》(或称《瓦 格纳法》),也规定了集体合同的内容。接着建 立了汽车工会。工会组织工人与资方斗争成为合 法。1937年汽车工会大罢工。
2、集体协商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3、集体协商内容不断扩大。 不但涉及到工资,工时,福利,最近一些 年,扩大到社会保障问题(很多都是政府 的事情),企业投资,管理问题。 4、集体谈判的有效期时间再延长。
5、出现跨国谈判。 目前西方国家跨国公司集体谈判的一般做 法是:在跨国公司总公司和分公司两级分 别举行集体谈判,并签订总公司的框架性 集体协议和分企业的集体合同。

3、美国模式:讲究实用主义。在谈判方式 上有很多做法,如谈判过程中与其他相关 工会沟通情况、交流信息,若其他工会在 某些有利于职工的内容上谈下来,他们便 会借此向政府施加影响;有时工会还会将 政府的草案交给会员让其投反对票,给政 府施加压力。
4、德国模式:准备充分的集体谈判。集体 谈判基本上是以工会提出的方案为基础, 雇主方一般是在工会提出要求后,才制定 出资方的提议,因此,工会必须在正式谈 判前做好准备工作,如通过各种方式获取 各种资料,包括要求雇主方提供有关数据 和材料。 为了使企业少雇佣以至不解雇员工,劳资 双方常常采取缩短工时和适当降低工资的 办法来达成妥协。
8
2.集体谈判的目的
集体谈判的直接目的是就涉及劳资双方 利益的一些问题进行交涉和协商,从而 达到某些妥协和双方都能接受的条件和 权益。 培育民主 平衡、制约劳资双方的力量 冲突转化的有效渠道
9
3.集体谈判的内容
工资 工时 休息休假 劳动安全卫生 保险福利 工作生活质量谈判
2、三方性原则 主体:政府、雇主和工会 新加坡劳动关系的最典型特征是劳资政三方融洽 的合作关系,强调“三方合作、劳资两利” 。 1990年9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国际劳工 组织《三方协调促进履约国际劳工公约》(第144 号),2001年8月3日我国正式建立了国家协调劳动 关系三方会议制度(以下简称三方协调机制)。

(一)工会与政党的关系
“相对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劳资自治 的调整模式而言, 中国在劳动关系调整的制度安排上, 虽然也充分尊重劳资双方的合约自治, 但需要政府的强力介入才能达到平衡。”
(二)劳动关系发展趋势
个别劳动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集体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核心。国际劳 动组织提出的“劳动三权”包括团结权、 集体谈判权和罢工权。 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群体性。 集体劳动关系的调整主要是通过集体协商 制度。




存在着问题: 缺乏法律的保障,使 得集体谈判在英国开 展的并不十分顺利; 签订集体合同的覆盖 率也低于其他欧洲国 家; 集体合同的实施也存 在问题。
2、日本模式
日本的劳资关系处 理机制包括: (1)春斗 (2)集体谈判 (3)集体协商会议
日本总工会主席古贺伸明2011年1 月19日上午在东京与日本经团联展 开劳资谈判时发表讲话。
(二)美国职业体育集体谈判机制

1947年美国《劳工关系 法》又对集体谈判和集体合 同做出进一步的规定。该法 只适用于商业经营领域的雇 员,而职业体育在早期被认 为是“不具有商业属性的特 殊领域”,因此,并未被纳 入该法的调整范围,在劳资 关系上也不适用集体谈判机 制。
(三)NBA的集体谈判机制
3、企业级谈判 地域:日本、加拿大、美国、英国、东亚 国家普遍存在。 条件:要具备谈判实力,掌握信息、工人 支持等。 优势:灵活性和可调节性强;沟通相对容 易,成本较低。 缺点:企业工会力量薄弱会影响谈判。

(二)国外集体谈判主要模式
1、英国模式 崇尚自愿主义,缔结君 子协议。 在自愿主义原则下英国 发展了正式谈判、非正 式谈判和考察会议的形 式来解决纠纷。
案例:纸业工会形成全球化网络以保护国 际劳工权利 这个全球化网络包括20个工会,代表国 际造纸公司的各种跨国经营实体的雇员。 工会面临的关键挑战是,跨国交流和公司网 络的日益增加是否会导致跨国工会的形成.
(五)集体谈判面临的挑战
1、工会谈判权被削弱 2、集体合同的作用受到挑战 有些欧盟国家的企业主企图以个人合同取代集体 合同。国际劳工组织1982年通过的第166号公约明 确规定,不得根据工作特点、完成工作的条件或 工人的意愿随意实行短期雇佣合同。 3、各国工会的对策 注重完善立法,改善法律环境;发展会员,扩大 组织率;调整谈判策略等。

4.集体谈判的意义


作用意义是双重的: 对雇员来讲,通过集体行动,可以有效抑制雇主一些 不合理的、侵犯劳动者利益的行为发生,为劳动者争 得平等的地位、必要的劳动条件和基本的生活保障等 一些合法权益。 对雇主来讲,通过谈判的方式可以加强劳资双方的沟 通与合作,促进劳动关系的稳定,推动企业目标的实 现和企业效益的提高。
在重新商谈合同时,球员的薪资可以被减 少,但减少额度不应超过40%。之前,在重 新商谈合同时,球员的薪资只能增加。 球员出席赞助活动的报酬定位3000美元 (如果参加次数达到了8次,将提升为4000 美元)。从2016-17赛季开始,这一数字变 为3500美元。 从2012-13赛季起,球员每赛季将至少有16 天的休息时间。同时,劳资双方将进一步 讨论如何改善球员的训练条件等问题。 2011-12赛季,球员只能够拿到全部工资的 66/82。
一、集体谈判的概念
(一)集体谈判概念的提出
1、概念 国际劳工组织1981年通过的154号公约 《促进集体 谈判公约》第2条将集体谈判定义为:集体谈判是 适用于一名雇主、一些雇主或一个或是几个雇主 组织为一方,一个或数个工人组织为另一方,双 方就以下目的所进行的所有谈判: (1)确定工作条件和就业条件; (2)调整雇主与工人之间的关系; (3)调整雇主组织与工人组织之间的关系。





球员有义务每个月接受1次国家电视台采访,1次 当地电视台采访,每轮季后赛将增加为2次。 选秀年龄仍然设臵为高中毕业后一年,劳资双方 将继续讨论以后的变化。 球龄为3年或以下的球员,可能被发配到发展联盟, 但仍将会领到NBA的薪水。在征得球员同意的情况 下,3年以上球龄的球员可以被发配臵发展联盟, 比如为了伤病的恢复。 参加训练营的报酬每星期为 2000美元。每天上涨 为120美元。被交易球员的住房类补偿,在交易后 的三个月内每月为4500美元。
第10章
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
引言 案例精析:关于NBA停摆

2011 年7月1日停摆开始 到 11月 26日,劳资双方 终于达成协议,结束了 历时 149 天的停摆,劳 资双方一共进行了 22 次 谈判,本赛季共损失 240 场比赛,常规赛将 由原来的1230场变为 990场。
最终劳资协议





(三)集体协商制度的立法完善 劳动立法——产业关系的基本规范:劳动 立法的完善是国家进步的标志,有的国家 甚至把劳动立法推崇为“第二宪法”。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集体合同规定》

《集体合同规定》第五十 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组 织同级工会和企业组织等三 方面的人员,共同协调处理 集体协商争议。
(4)扩展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来,集体谈判在西方兴起。 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集体合同覆盖率, 美国为15%,日本为20%,欧盟国家则平均 达67%。其中奥地利达98%,法国约为95%, 比利时、意大利等国为90%。
(5)多元化发展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 来,集体谈判制度遇 到了新的挑战。
二、国外集体谈判制度
(一)层次与级别
1、国家级 2、产业行业级 3、企业级谈判
1、国家级
地域:北欧如瑞典、挪威等国。 条件:国家小,劳资双方组织发达、集中 程度高,自制能力强。 作用:中央确定的基本协议,为基层谈判 确定了一个框架。

2、产业行业级 地域:西欧国家和澳大利亚等国。 条件:组织特别是产业行业健全并具有相当实力。 优势:(1)缩小行业内雇员工资差异。 (2)为产业行业内的谈判提供标准。 (3)重视产业谈判反映了工会的偏好。 (4)弥补劳动立法的不足。 缺点:灵活度较低。


自1964年始,NBA认可国 家篮球运动员工会,简称 “球员工会”为球员的代 表。 自20世纪60年代中叶,最 多每隔6年,NBA与球 员工会就会在集体谈判的 框架下就雇佣条款进行谈 判,谈判结果约束所有30 支球队和全体运动员。

谈判的主要内容是联盟如 何实施集体谈判限制,限 制运动员的工资收入、限 制运动员流动(贸易选 择),对新秀运动员加入 联盟(准入)设定最低标 准,还有工资帽条款等
对立双方:纽约运输工人工会与政府 方面的“大都会运输局”(MTA)。 焦点:MTA给的加薪幅度为3年内每年 3%、4%和3.5%,而工会坚持要3年内 加薪24%,并反对MTA提高新雇员领取 退休金的年龄。 罢工持续3天及影响。 结果工人将加薪10.9%,这一举措将 在3年内完成,同时工人将为享有医 疗和养老保险金而付款。

(四)三方性原则——调整产业关 系的重要机制
1、进一步发挥产业工会作用 2008年6月全总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 势下产业工会工作的意见》 产业工会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产业工会是产业劳动关系的产物。 产业工会能有针对性地履行维护职能。 产业工会协调各方利益关系。 产业工会具有跨地域的工作优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