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的故事

艺术的故事

艺术的故事
王羲之卖扇
yi
王羲之的书法受到世人的推崇,留下了很多关于他的书法的轶闻趣事。

有一次,王羲之看到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竹扇在叫卖,但因为扇子很简陋,没什么人买,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很同情那老婆婆,就对她说:“你这竹扇上没有字画,当然卖不出去。

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见他这样热心,就把扇子交给他写。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

老婆婆觉得他写得很潦草,担心更卖不出去。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只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羲之写的字。

”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人们听说是王羲之的字,都抢着卖,一篮扇子很快就卖完了。

3王羲之爱鹅
王羲之特别喜欢鹅,只要听说什么地方有好鹅,他都会兴致勃勃地去看,或干脆买回来玩赏。

传说,有一个道士,一直想请王羲之写一本《道德经》。

他听说王羲之最喜欢白鹅,喜欢白鹅高洁的性格、昂首的姿势、洪亮的叫声,就特地养了一群白鹅。

一天,王羲之路过道士家,只见门前清清的池水上,游著一群白鹅,张开了翅膀,拍打著水花,高昂著头,大声叫著,朝前游去。

王羲之被这景像迷住了,久久不愿离去。

他要求道士把这群鹅卖给他。

首士笑著说:"既然您这样喜爱,我就把这群鹅全部送给您。

但是有一个要求,想请您替我抄写一部《道德经》。

"
王羲之二话没说,当场替道士抄写了这本经。

道士非常高兴,立即把这群鹅装进笼子送给王羲之表示感谢。

现在绍兴城外的兰亭公园里,有一个鹅池,池边树著一块石碑,碑上"鹅池"两字,据说"鹅"字是王羲之写的,"池"字是他的小儿子王献之写的。

小泽征尔的自信
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指挥家。

在一次世界级的大赛决赛中,他按照评委会给的乐谱指挥演奏,敏锐的他发现了不和谐的声音。

起初,他以为是乐队演奏出了错误,于是他叫乐队停下来重新演奏,但很快他发觉还是不对:他认为一定是乐谱有问题,于是就问在场的评委,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坚持说乐谱绝对没问题,是他错了。

面对一大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他思考再三,最后斩钉截铁地大声
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在发现乐谱错误遭到权威人士“否决”的情况下,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前两位发现乐谱错误终因随声附和权威们
的意见而遭淘汰,小泽征尔却因充满自信而摘取了世界指挥家大赛的桂冠。

雕凿人生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雕刻家米开朗基罗用了四年的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
理石雕刻,名为“大卫”,现在存放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

每当朋友问起米开郎其罗是如何雕凿出栩栩如生的“大卫”像的秘诀时,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大卫本来就在这块大理石之内,我只是将不属于大卫的石块凿掉罢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成功并非要改头换面,脱胎换骨,而只要将自己美好的“本来面目,呈现人前”。

成功就是恰如其份的展现自己的优点。

留意小节
有一天,米开朗基罗刚完成了一件作品,正在凝望作品沉思之际,一位朋友到访,问他正在想甚么。

他答道:“我在构思,把雕像这部分修改一下,把那部分稍加打磨,把这部分弄得柔和一些,使肌肉的线条突出一点……”
朋友不耐烦地说:“这些都是小节而已!”
米开朗基罗很认真地回应说:“也许你可以这样说,但请你记着,将所有小节加起
来,就是完美,而完美绝不是小节!”
之所以注重小节,才如此多的完美作品可以在米开朗基罗的手下诞生。

众观我们自己,如果平时就开始规划自己,从点点滴滴的小节做起,那么你只需要随时保持着微笑。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握机会,充满自信,迎接挑战!相信成功会属于你的,因为你已经迈出了走向成功的坚实的第一步。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

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

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

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

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

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

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

“五年总行了吧?”妈妈
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

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

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

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
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

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
上突飞猛进。

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怀素小时候家里很穷,年少时就出家当了和尚,诵经坐禅等佛事之余,他对练字产生了兴趣。

因为买不起纸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

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

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

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乾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

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

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他勤学精研;又用漆盘、漆板代纸,写至再三,盘板都穿,秃笔成冢,以“狂草”出名。

“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

前人评其狂草继承张旭又有新的发展,谓“以狂继颠”,并称“颠张醉素”。

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