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绪论一:概念1、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气、阴阳、五行学说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2、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述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3、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①整体观念②辨证论治4、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5、整体观念:指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6、中医“四诊”:病因、病位、病性、病势7、辩证论治——病、证、症①病: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

②证: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③症:指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二、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和代表著作)1、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2、隋唐时期——中医基础补充时期代表《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3、“金元四大家”①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火热论,《河间六书》②张从正(张子河)——攻邪派——病由邪生,《儒门事亲》③李东垣(李杲)——补土派——内伤脾胃学说,《胃脾论》④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相火论,《格致余论》4、“温病四大家”①叶桂(叶天士)——《温热论》②薛雪(薛生白)——《温热条辨》③吴瑭(吴鞠通)——《温病条辨》④王士雄——《温热经纬》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精气学说一:精、气、神的概念1、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既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

精的来源由二,一为先天之精,它是与生俱来,禀授予天,为生命的原物质;二为后天之精,是饮食水谷化生之精微;后天之精可养先天之精。

2、气:指生命机能的动力和能量运动,气原属哲学范畴,被古代哲学家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物质。

3、神:指脑物质细微精深的结构和脑的功能活动。

二:精、气、神三者关系1、精——代表着生命活动的本源及物质基础2、气——代表着生命活动的动力及能量运动3、神——代表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外在征象第二节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1、阴阳:任何事物均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

我们把对于人体具有推进、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归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归于阴。

阴阳是相互关联的一种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2、人体阴阳分布①人体部位而言——上部为阳,下部为阴;表体为阳,体内为阴。

②背腹而言——背部为阳,腹部为阴。

③四肢而言——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④筋骨而言——筋骨在内为阴,皮肤在外为阳。

⑤内脏而言——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为阳,五脏藏精气而不泻为阴。

⑥五脏本身而言——心、肺居于上焦为阳,肝、脾、肾居于中焦为阴。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交感:指阴阳交互作用,且相错十分复杂。

阴阳交感是万物得以产生和变化的前提条件。

2、阴阳相反:也称为“阴阳的对立制约”,指阴阳属性都是对立的、矛盾的,如上与下,水与火;另外阴阳在相对的基础上,还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征,对立的阴阳双方相互抑制,相互约束,表现出阴强阳弱、阳胜则阴退的错综复杂的动态联系。

3、阴阳相成:也称“阴阳的互根互用”,指阴阳皆相互依存,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另外阴阳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某些范畴也会相互滋生、相互为用的关系特点。

4、阴阳平衡:指阴阳之间的消长运动如果是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进行的,这种消长运动往往不易察觉,或者变化不显著,事物在总体上仍旧呈现相对稳定。

主要包括两种情况:①阴消阳长,阳消阴长:表现为阴阳双方你强我弱,我强你弱的状态,这种形式主要是和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相联系。

②阴阳皆长,阴阳皆消:表现为阴阳矛盾统一体的我弱你也弱,我强你也强,这种形式主要和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相联系。

5、阴阳转化:指一定条件下阴阳可各自向其对立的属性转化,它主要是指事物的总的阴阳属性的变化。

阴阳的转化一般都出现在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

三、阴阳失调1、阴阳失调:指机体阴阳的平衡协调状态,由于某些因素的作用而遭到破坏,导致阴阳之间出现失调。

2、常见阴阳失调——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四、阴阳关系1、对立制约2、互根作用3、消长平衡4、相互转化五、临床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生理活动是以物质为基础,没有物质运动无以产生生理功能,人体功能与物质的关系,也就是阴阳依存、相互消长的关系。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疾病发生是因“阴阳失调”,如阴胜则阳寒。

且病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三节五行学说一、五行的基本概念1、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2、五行中的“五”,指由宇宙本源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二、五行基本内容1、相生与相克①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②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2、制化与胜复①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变化与发展的关系②胜复:五行中一行亢盛,引起其所不胜的报复性制约,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稳定的关系。

3、相乘与相侮①相乘:对其所胜之行的过度制约②相侮:对其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制约4、母子相及①母病及子,母虚累子②子病及母,包括子盗母气和子病犯母。

三、常见五行学说的应用1、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四种2、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左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四种四、五行图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第一节一:概述1、中医认为精、气、血、津液是生命的基本物质。

第二节气一、气的基本概念1、气是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由精生化而成,也有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

二、气的来源1、先天之精气——肾藏精2、自然界之精气——肺主呼吸3、水谷之精气——胃脾运化三、气的运动形式1、气的运动形式分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中医把这种运动形式叫“气机”。

2、吸入清气是入,呼出浊气是出,气化是升清,排泄是降浊。

五、气的种类1、气主要分为:元气、卫气、营气、宗气①元气——是以先天之气为主,是人体保持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耗尽生命活动就会停止。

②卫气——是水谷之气化生,行于脉外和肌表一起保卫人体,肌表是人体结构屏障,卫气是功能屏障。

③营气——是水谷之气化生,行于脉内,是血脉中富有营养,用于化生血液营养全身之气。

④宗气——是清气和水谷之气结合,汇聚在胸口形成的,上出呼吸推动呼吸,贯注心脉推动血液运行,下纳丹田资助先天元气,且间接影响人体的视听言动活动。

六、气机失调1、定义: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去调节2、分类: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闭七、气的作用1、推动——气对人体有激发和推动作用,如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推动血液的生成与运行等2、温煦——阳气是人体温度来源,不管是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还是血液津液的循行,都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才能完成3、防御——起到防御作用的气是卫气4、固摄——气对血液津液等人体内液体有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5、营养——气为人体提供营养物质,营养脏腑组织器官等6、气化——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相互转化和能量的转化都通过气的气化来实现第三节血一、血的基本概念1、血主要来源于水谷精气和精髓,水谷精气和精髓都来源于脾胃运化,所以脾是气血生化之源。

二、生理功能1、血主要具有濡养和化神两方面功能三、血液正常循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条件:①气的推动和温煦作用②气的固摄作用③血液的状态粘稠清浊第四节津液一、津液的基本概念1、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具有滋润濡养、充养血脉的作用2、包括:组织液和正常分泌液二、津液的生成(如图1)1、津液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脾胃的运分即有关脏腑的生理机能而生成三、津液的排泄和输布(如图2)1、津液在体内的输布主要依赖于肾气的蒸化和调控(主宰)、脾气的运化、肺气的宣降、肝气的疏泄、三焦的通利2、排泄:通过尿液和汗液完成——肾(主要)、肺、脾四、津液的功能1、津液主体是水,则具有滋润濡养、充养血脉的作用。

第五节气血津液的关系一、气和血的关系1、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含义2、气血相对而言,气属阳,血属阴,具有互根互用关系①气为血之帅(一)气能生血: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二)气能行血:血液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三)气能摄血: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②血为气之母(一)血能养气: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二)血能载气: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二、气和津液的关系类似于气与血的关系、血与津液的关系1、津血同源的概念血和津液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称之为“津血同源”2、气血津液关系导图第三章藏象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一、概念1、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在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二、分类1、藏象是以脏腑为基础,按脏腑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脏、腑、奇恒之脏三类2、五脏①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

②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

③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在五行属土。

④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

⑤肾——肾为先天之本,在五行属水。

3、六腑①胆——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②胃——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③小肠——主受盛和化物,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④大肠——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⑤膀胱——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⑥三焦——通行元气,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4、奇恒之腑①主要是:脑、髓、骨、脉、胆、女子胞②形态中空与腑相似,功能贮藏精气与脏相同。

第二节五脏第三节六腑第四章经络一、经络的概念1、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二、经络的生理功能1、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3、感应传导4、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三、系统组成1、经络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经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