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C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3.据《镇海县志·风俗志》记载:镇海,“自欧风东渐,婚礼亦改以简易,谓
之文明结婚,多于商埠行之,乡村尚少。”材料所反映现象的本质是 ( )
A.传统习俗根深蒂固 C.文明的交融与转型
B.社会风俗的西方化 D.对“文明结婚”的抵制
C
考点二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
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2.(2012·浙江文综卷)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
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
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2..(2010·福建高考)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
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
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 )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考点三 大众传媒的发展
知识点梳理复习:
(一)大众传媒的发展:
大众 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的热 报业 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的发 1873年,《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展 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
① 197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 束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 年上海磁悬浮列车是世界上第一条 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 ② 2006年青藏铁路贯通
空 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 中 期已形成航空网。
邮 ①1866年开始试办,1896年正式成立;辛亥革命后, 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 政 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得到进一步扩展。 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共同主张:都反对修铁路
原因:清政府中有人认为修铁路扰民,导致失业,便于列强运兵,雇洋人修 路导致白银外流。 义和团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农民阶级受落后生产 方式的限制,盲目排外。
材料3 列强在中国争得的铁路投资权(截止1898年11月)。
国名
在中国投资的铁路
共计
英国
2800英里
俄国
1530英里
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 姻法的颁布)。
◆试题调研:
1.(2014·江苏高考)下面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
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变
重庆市武隆中学高三历史备课组 邹翔宇
一、社会史观
含义:主要是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
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即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
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
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等。
②政治: 政府的大力提倡(为了适应世界工业化潮流);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
③文化: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发挥聪明才智;
(2)交通、通讯工具进步的影响? (1)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
积极:(2)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3)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4)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消极:①②有带利来于城外市国交的通政堵治塞、、经空济气侵污略染,的便负利面于影对响中和国能的源经危济机掠。夺。
德国 比利时
720英里 650英里
6420英里法国4 Nhomakorabea0英里美国
300英里
材入1控目队地5料外制的延化.7%4国的:伸。之公占侵这近间司略5是代2波或 势列中.5动%外 力强国。,国 ,资的其1政便本铁9余3府于输路7为手对出年大日中中的,部、。国重中分英输要1国是8、出形铁靠94法资式路外年等本,总国自列和通长资主强掠过2金铁1资夺修建7路6本财筑设为1所千富铁起21控米,路来%制,加攫的,。其深取,以中了中经后有中国营便南国的权在京经财也6.国济富9大%民半;部运至政殖分输府民落军 (2特)征简:要清分朝析时列期强,在列中强国控修制筑了铁中路国的的真铁实路目修的主。权;据民材国料时3、期4,概中括国晚自清主及修抗 日筑战铁争路前的中比国 例铁 有路 所的增主加要,特但征铁。路主权仍受到严重损害
材料7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改造,重新修建了许多新铁 路,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建的宝成、鹰厦、兰 新铁路、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改革开放以来修筑的大秦铁路、青藏铁路等。 3.根据材料5、6概括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影响。 4.结合史实说明新中国铁路发展的主要原因。 影响:活跃了闭塞地区的经济;推动了商业城镇的发展;带动了与铁路有关 行原业因的:发中展华;人冲民击共了和传国统成的立交,通实运现输民业族及独其立从(业前人提员)的;生政活府;重有视利;于改知革识开的放 传国播民和经信济息发的 展交 推流 动;。有利于与铁路交通相关部门的生产;有利于自然经济的 进一步解体。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 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7分)
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知识点梳理复习:
(一)交通、通讯工具的革新:
近代
现代
陆 ①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
地
②城市交通:1916年,天津建成了有轨电车交 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
③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
交 快速发展时期(京张铁路)
通
海 上
187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第一艘轮船,1872年创办 的上海轮船 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社会变迁不能脱离国情而存在, 继承与发展是必然趋势。
◆史料研究:
(2013·重庆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 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 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 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 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 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根据材料,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由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 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外来 文化影响。
◆史料研究:婚俗变化
材料1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 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 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 究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 “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研究意义:
马克思:“现代历史著述方面的一切真正进步,都是当历史学家从政治形式的外表 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深处时才取得的。” 李大钊:“历史这样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联续,是人类生活的 变迁,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是有生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发展 的东西,是周流变动的东西。… …我们所研究的,应该是活的历史,不是死的历 史。”
外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内因:中国社会新兴进步力量发展努力。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成就); 政治—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文革”、改革开放(社会重大
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推动) 思想— 西方自由平等、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开放等进步社会
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知识点梳理复习:
(一)近现代服饰的变迁:
阶段
表现
服饰特征
时代特征
鸦片战争后到新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式与西式、传 半殖民地半封建 中国的建立 中山装 女装:旗袍 统与现代并存 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至 列宁装、连衣裙 十一届三中全会 干部装、绿军装
政治色彩强烈 独立自主,巩固 独立,政治挂帅
电 ①1877年,丁日昌在 台湾 架设电报线,成为中 信 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
报; ③ 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知识延伸:
(1)促进中国近代交通、通信发展的原因? 外因:外来交通、通讯技术传入的推动(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到中国,为
近代交通通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内因: ①经济: 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2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
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
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 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史料研究:
材料1 1876年6月,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一条从上海至吴淞的客运铁路, 开通之日“但闻辙轨摩荡声甚属,而人已如电掣飙驰,随之以去矣。乘者、 观者一齐笑容可掬,啧啧称叹……”。不料未过多久火车在江湾一带轧死行人, 导致民情汹汹。清政府遂以28.5万白银赎回淞沪铁路,拆毁并掷入大 海。……在达十余年的铁路之争中,反对修铁路的理由包括:(一)扰民; (二)夺民生计;(三)为外敌“缩地”,便其运兵;(四)因雇洋匠而导 致白银外流。甚至有人说:修铁路“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非 中国之利;是一二人之私利而非千万人之公利”。 材料2 义和团曾经张贴“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大轮船”的揭贴。 (1)依据材料1、材料2,概括关于铁路问题的共同主张,分别说明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