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海上日出》教学反思
《海上日出》介绍了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海上日出的壮丽奇特,在有云的情况下海上日出的瑰伟壮丽。
从作者的写作手法上来看:有面
──日出时海面的美景;有点──具体介绍有云和没有云的情况下日
出的景象。
课文的语言文字优美、易懂,易于学生朗读。
回顾这堂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教学效果(思效)。
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重点抓住“读”这一方法,安排自读和范
读两种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一篇文章。
其中,我先指出一名学生读读课文中的某些段落,接着是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安排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朗读互评,并推荐其中读得好的同学范读,整堂课有学生自由地读,有学生尝试地读,有学生合作地读,
有老师指导性地读,有音乐配合下带感情地读。
一个“读”字贯串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上没有繁琐的分析,有的只是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通
过读让学生去品味作者语言的优美,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深厚功力,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
我觉得这样的教学过程老师不觉得累,孩
子们觉得轻松,让他们不自觉地跟着老师走进文本的情景,赏其景,
享其美,悟其情。
我们要力求营造这样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孩子
们爱上学习。
2.教学收获(思得)。
读的设计体现层次性,第一遍读,要求读正确,读后验收过程中
要有指导和修改。
本课教学时我把要认的字拿出来,由字形、字音到
字义,认识这些字,要求学生会读会写,然后结合句意进一步理解字
词在文中的意思,并要求读文章的相应段落。
第二遍是指名按自然段读,这次读就要读得流利。
第三遍读就是默读,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边读边思考文章哪些部分是写海上日出的。
这次读的目的就是要孩子
们逐渐学会理清文章的层次。
如果说前三次读是基础,那么后面的读
就是深化和升华了。
通过这次教学,我发现,读在语文教学中的确有
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不足之处(思失)。
课后王校长耐心地给予我指导,使我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为了赶快完成教学任务,怕耽误时间而忽略了教学中的某个生成,让
学生练读得不够多。
非常感谢王校长及课题组的指导,以后我要多学
习,不放过对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说完整的话,说有条理的话。
4.改进措施(思改)。
教学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的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这是当今语文教学所倡导的。
教师做到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情感达到共鸣,心灵开始交汇,是作为语文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尤其注重这些方面的锻炼。
《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串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点。
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教学效果(思效)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金华的双龙洞,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因此我在教这课时,创设了一个快乐夏令营的情境,让同学们以夏令营队员的身份,去欣赏课文,并且以这条游览的主线贯串整节课的始终。
通过自已设计的过渡语,让学生沉浸在游览双龙洞的情境中。
这样不仅把枯燥的文字变成有趣的游览,还调动了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
2.抓住课文的写作线索。
作者采用了两条线索,并将其有机地融合,条理清晰。
课始,学生非常容易地找出线索之一:出金华——过罗店——渐渐入山——到双龙洞口——游外洞——过空隙——游内洞——出洞。
在讲读课文时我就主要采用这条线索来讲。
线索之二:泉水,迎着溪流上山——溪流从双龙洞口往外流——外洞泉水来路是石壁下方的孔隙——泉水在内洞缓缓流——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这条暗线学生没有一下子说出来,是在我的提示下找出来的。
3.“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边读边想象,以读促悟。
借助图片、录像等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努力营造自主阅读、积极对话的氛围,使学生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韵,把自己对文本的综合体会表达出来,把课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使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4.抓住重点语句理解。
文中有两个句子写出了作者乘船进入内洞时的真实感受,无疑是本篇课文中的重要语句。
教学时,我先播放配乐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直观体会作者的真实感受;然后,又让学生抓住“挤压”“稍微”“准会”等词语,联系生活实际解读作者心情;最后,水到渠成地小结学法,热情鼓励。
这样处理,不但顺利地达成了预设目标,而且渗透了学法指导,还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效果很棒。
二、成功之处(思得)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是及时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动笔写了一段话。
例如,在讲解内洞墙壁上的一段文
字:“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时,我及时抓住这个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机会,让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内洞的石壁上可能还会有什么样的图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都能依据自己的想象写出一小段话,既锻炼了动笔写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不足之处(思失)
在教学中按游览路线带学生学习外洞、孔隙、内洞的时候却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图片、录象出示的时机没有把握好。
四、改进措施(思改)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让学生浏览文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课件引领,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使学生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韵,把自己对文本的融合体会表达出来;接着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展开想象,讨论交流:“这些石钟乳、石笋像什么?”老师发图片,结合课件启发学生想象;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我是小小导游员”,在内化语言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悟文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交流平台”中主要讲了两层意思,一是学习交流“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二是要抓住重点景物去写。
教学这一部分时,先让学生探究讨论提到几种描写景物的顺序,然后交流指导,学生收获不小,特别是与课文结合来理解指导的内容环节,更具有实际意义。
不足之处:
教学“初试身手”栏目时,放手让学生分组后讨论时,部分学生反应不积极,未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我并未针对此现象及时给出解决的办法,后期我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用鼓励性的语言给出正面的引导。
习作:游______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次习作的教学目标是要学生将习作例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直接运用到写作中去。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体会文章是怎样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学会抓住重点景物描写。
这次习作要求学生选择一定的顺序写,先绘制旅游线路,再按照一定的游踪去写,最后选取合适的材料写一篇习作。
这个要求与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吻合的,一脉相承。
不足之处:教学中,我注意了指导,提供了范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如果以习作例文做例子,列出游览路线图,可能实效性更强。
习作例文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单元习作例文有两篇,即《颐和园》和《七月的天山》。
这两篇课文作为例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和“抓住重点景物描写”的写作方法。
我利用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在对学生进行点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本课的写作方法,还掌握了学习方法。
先扶。
教学中,我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一篇例文的教学上。
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
然后让学生了解课文的过渡句,在此基础上绘制出游览路线图,突破教学重点。
再放。
最后,要求学生以学习《颐和园》的方法来学习第二篇例文《七月的天山》。
该放手就放手。
不足之处:
如能小组最后交流一下按照一定顺序写游记的方法,或者写一段在小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