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1.大国的崛起实际意味着国际格局的变化。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试述一战后,世界格局变化的表现。
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
(2)为改变旧的国际格局,德国在20世纪30年代采取了哪些重大行动?(3)举例说明美国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对外政策的主要变化。
这些变化导致了哪些相同结果?(4)各国外交政策的适时调整反映了国际关系中的什么共性规律?(4分)2. 史学界一般认为,英国奉行的绥靖政策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而且得到了法国和美国等主要国家的追随或支持,直到英、法对德宣战后仍一度对它抱有某种幻想;绥靖政策的教训不仅对于曾经推行过它的人来说是深刻的,而且使世界人民在经历了空前灾难后,懂得了在侵略势力面前应当如何捍卫和平的真理。
你是否同意此观点?请简要论证你的理由。
3.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美国是民主国家的兵工厂。
”材料二伊斯克日记中记载了1941年9月美国部长联席会议的情况:“话题转到了俄国的黄金储备上来……显然我们是在力求乘他们的黄金没有告罄之前,全部把它弄到手,以抵偿我们提供的货物。
从此刻起,我们对苏俄采取了租借法案。
”材料三在1941年8月.丘吉尔和罗斯福在太平洋会晤中,丘吉尔建议罗斯福发表一个照会,其内容应当有:“日本向太平洋西南地区的任何程序的进一步推进,将会造成美国政府被迫采取反措施,甚至导致美国和日本发生战争的局势。
”罗斯福私下对此的反应是:“他(指丘吉尔)要我们支持他。
现在他对东方——香港、马来西亚、印度、缅甸很不放心。
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他的恐吓日本的坚决要求,因为我在尽一切可能不给日本人有进攻我们的任何借口。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民主国家”指哪些国家?罗斯福这个口号表明了什么立场?(2)材料三中,丘吉尔建议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罗斯福要拒绝丘吉尔的建议?(3)据材料一、二、三,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采取了什么策略?美国采取这种策略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4.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1年哈里曼就罗斯福要求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意图向国会作证时说:“存在的最大危险是苏联可能袖手旁观,而等我们牺牲了大批美国人生命,打败日本之后,红军长驱直入满洲和中国北部大片地区。
那时苏联人就能轻而易举地以‘公众要求’为口实,建立满洲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了。
罗斯福力图使斯大林先前所谈的一般保证,化为俄国尽早参加太平洋战争的行动,限制苏联在东方的扩张和取得苏联对中国国民党政府的支持。
——摘自《美国第82届国会关于远东军事形势听证会》材料二1945年2月10日,莫洛托夫向哈里曼递交一份“斯大林元帅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政治条件草案”,经罗斯福和斯大林修改后,即成为11日邀请丘吉尔共同签字的协定文本。
其条件为:对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库页岛南部及邻近的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大连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也须予恢复。
——摘自《国际条约集》(1945-1947)材料三苏联本身准备和中国国民政府签订一项苏中友好同盟协定,俾以其武力协助中国达成自日本枷锁下解放中国之目的。
——摘自《国际条约集》(1945-1949)回答:(1)据材料一,美国要求苏联尽早参加太平洋战争的目的是什么?(2)据材料二,苏联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的条件说明了什么?(3)结合材料一指出材料二表明了什么问题?5、材料一:本宣言签字国对于……称为大西洋宪章所载宗旨与原则的共同方案,业已表示赞同。
──1942年1月《华盛顿宣言》材料二:你我两国人民要求开辟一个战场,以便卸下俄国人肩上的压力,……即使还没有得到全盘成功,但这毕竟是一个巨大的收获,必须实现这个计划。
──摘自1942年4月罗斯福致丘吉尔的信材料三:我们正在为1942年8月或9月登陆一事进行准备,……事前很难预料到,到时候能否具备实现登陆的条件。
因此,我无法在这方面作出许诺。
──摘自1942年5日丘吉尔致苏联政府《备忘录》材料四:英国政府拒绝在1942年开辟第二战场,……我和我的同事们认为1942年存在着开辟第二战场的最有利的条件。
──1942年8月斯大林致英国政府《备忘录》请回答:(1)根据材料二说明罗斯福的主张和战略意图,会起到怎样的作用?(2分)(2)对于1942年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丘吉尔是什么态度?目的何在?(3分)(3)材料四斯大林所说的“最有利条件”是什么?(2分)(4)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三人谁的说法符合材料一的精神,谁的说法不符合?为什么?(4分)6.(09年天津卷)13.(16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战后世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
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
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材料二: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
(4分)(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
(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及成果内容。
(4分)材料三: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3)依据材料三分析《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
(2分)其基本宗旨在战后是如何落实的?(2分)(4)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正确解决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
(2分)7.(09年山东卷)35(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彩虹是由各不相同的颜色组成的,但它们汇集在一起,就成了一条绚丽夺目的彩带。
我们的国家也是如此。
我们有不同的习惯、哲学和生活方式。
……我们的理想是可以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的……当我们结速这历史性的聚会,我们定能在世界的最空上看到条希望的彩虹。
——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在丘吉尔生日宴会上的演讲(1)结合德黑兰会议的背景,说明材料中“彩虹”的寓意是什么。
(2分)“我们”有什么共同的“理想”?(2分)(2)为了看到“希望的彩虹”,会后盟军在欧洲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行动?(2分)这一行动有何意义?(4分)8.(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欧洲在战后一个严寒的黎明醒来。
1947年的冬天是气候最恶劣的季节。
从1月到3月,一股冷风横扫德、意、法、英等国……狂风呼啸,积雪如山,交通断绝,浮冰堵住了泰晤士河口;运载着食品给养的火车转眼之间就冻在铁轨上;驶往巴黎的运煤船被冰块堵在水上航行不得。
在柏林……作为应急措施,每户德国家庭分配到一棵树作为取暖之用。
整个欧洲,供水系统、下水道排污以及其他大部分生活设施瘫痪;食物供应日减,煤的储备不断减少……英国的失业人口在两个月之内增加了100万。
政府和工业都在冰雪中停止运作了。
生命似乎已被冻僵:400万头羊、3万头牛冻饿而死。
在置身其间的哲学家以赛亚·伯林看来,这里“空旷,寥无人迹,就像一具优雅的尸体。
”--摘编自(英)弗·斯·桑德斯《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材料二我无须对诸位说:世界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
在美国征服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之前,显然地,欧洲国家事先应该获致若干协议。
这是欧洲人的事情,最初的意见应该是由欧洲提出……这个计划必须是联合性质的,假使不能商得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得商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摘自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1947年6月5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只是,概括指出欧洲成为“一具优雅的尸体”的原因。
(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影响。
(9分)9.(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
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
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他的两侧,便提议应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
但是有人指出:按照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以中、法、苏、英、美(按照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
这样,中国和法国法官将坐在他的两旁。
于是庭长又提议:可以用一般按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办法。
但马上发展,居中的将是中、加等国的法官,英、美法官离庭长更远了。
1946年5月2日正式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长右侧为美、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
这样,英、美两国法官居中。
中国法官表示:“这个安排是荒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属费解。
”说毕便愤然离开。
第二天,远东国际法庭正式开庭。
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
——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建立的背景;说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先后提出的法官座次安排的理由。
(8分)(2)说明中国法官抗争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
(7分)10.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根据图1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图①、②两条界线形成的主要原因。
(7分)(2)根据图12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东、西部边界线的确定。
(8分)1.(1)表现: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开始动摇,日本取得东亚霸权,美国国际地位提高,最终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原因:欧洲列强实力削弱,美国和日本实力增强。
(8分)(2)德国:扩充军队,进入莱茵军事区,撕毁《凡尔赛和约》;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侵占苏台德地区;吞并奥地利;突袭波兰,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8分)(3)变化:由“中立”到参与并领导反法西斯战争,与苏联两分天下,推行霸权政策。
结果,客观上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4分)(4)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决定外交政策,各大国都是根据自身的实力提出利益要求,并把国家利益作为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依据。
(4分)2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