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的耐蚀性能
一、铜的耐蚀性特点
Cu Cu2+ + 2e Cu Cu+ + e 标准电极电位为 +0.34 V (SHE) 标准电极电位为 +0.52 V (SHE)
2+ 因此, 多数情况下铜在溶液中形成Cu 离子。
铜在一般水溶液中不会发生析氢腐蚀,可发生吸氧腐蚀 铜在含氧化剂的的溶液中会发生析氢腐蚀,也会发生吸氧腐蚀 如浓硫酸中:钢钝化,铜则腐蚀(钝化能力差) 铜的热力学稳定性高 表面形成了氧化亚铜Cu2O保护膜
密度低,镁合金具有很高的比强度; 优良的抗震性能,比Al合金承受更大的冲击载荷; 优秀的切削加工性能和抛光性能。 但抗蚀性差,必须适当保护才能使用
第七节 钛及钛合金的耐蚀性
钛是热力学上很活泼的金属,其平衡电极电位是-1.63V
但钛表面很容易形成一层保护极好的氧化膜,使之处于钝态,此时电 位大幅度正移,是目前最好的一种耐蚀性材料
四、不锈钢的点腐蚀和缝隙腐蚀
取决于钝化膜的稳定性 孔蚀——钝化膜局部破坏,又没足够的氧化条件得以及时修补,露出的基体 成小阳极,外面保持钝化的膜成大阴极。 缝隙腐蚀——在金属表面任何一处沉积物、附着物下面及接头的接合面处, 在与周围相溶液屏蔽的区域和未屏蔽的区域形成了氧浓差电池。
第四节 铜及铜合金的海水腐蚀
铜耐大气腐蚀
铜合金基体和保护膜硬度都很低,因此抗高速海水冲击腐蚀能力很差。
二、黄铜的耐蚀性
黄铜在大气和海水中都很耐蚀
特殊现象 黄铜脱锌-选择性腐蚀:主要发生在热的海水中 应力腐蚀破裂-黄铜弹壳在雨季的季裂,氨脆(NH3) a)韧性差的表面膜破裂 b) 膜优先沿晶界生成 c)膜至一定厚度后脆裂 d) 裂纹扩展,因滑移而中止, 裂纹尖端暴露在溶液中 e) 界间渗透、成膜 f) 下一步裂纹扩展
铁素体不锈钢: 晶间腐蚀-贫铬理论,Cr7C3,但消除贫铬的方法刚好相反:
奥氏体不锈钢:8500C~9000C,碳化物固溶, 快冷 铁素体不锈钢:8500C~9000C,碳化物析出。 采取7000C~8000C长时间加热,消除成分不均匀。 造成上述差别的原因: 1)碳在铁素体中的固溶度远远低于在奥氏体中的; 2)铬在铁素体中扩散速度比奥氏体中大两个数量级。
二、不锈钢的晶间腐蚀
腐蚀优先发生在晶粒边界上,并沿晶界向晶内发展
1. 贫铬理论 晶界处形成Cr23C6, 周围贫铬 耐蚀性:n/8规律,12.5at.% 或11.7wt% 铬:铁素体形成元素,耐蚀性↗,塑性↘ 镍:奥氏体形成元素,塑性↗,耐热性↗ 奥氏体不锈钢:18-8不锈钢, 450~8500C缓慢冷却,析出Cr23C6,周围贫铬 (铬的扩散远比碳慢--敏化处理) 贫铬的防止措施: C:0.03%以下 加Ti、Nb 固溶处理后快冷
钛合金表面钝化膜的自修复能力非常强 与不锈钢相比,钛的钝化有下列特点:
1)致钝电位低
2)温度钝化电势区宽 3)Cl-存在时,不会破坏钝化膜-耐氯化物腐蚀
钛合金在化学工业中是耐腐蚀最好的金属材料-但是贵 钛在高温下不稳定,能与氧、硫、碳等发生剧烈反应-不耐高温氧化或腐蚀
高
Ti合金的强度与优质钢相近,比强度比任何合金都 优良的耐蚀性 Ti合金的压力加工性能良好 但冶炼技术复杂,成本高
二、合金元素对镍基合金的蚀性的影响
Cu:提高镍在还原性介质中的耐蚀性,及在海水中的均匀钝性? Cr:赋予镍在氧化性介质中的耐蚀性及高温抗氧化能力? Mo:提高在还原酸中的耐蚀能力 Mn:改善镍在含硫高温气体中的耐蚀性 Si: 提高抗浓硫酸腐蚀和提高强度 Fe:提高强度,对耐蚀性作用不大 Ni-Cu、Ni-Cr、Ni-Mo、Ni-Cr-Mo合金
黄铜 优良的塑性和加工性能 较好的耐蚀性 比纯铜更高的强度 优异的铸造性能,适于铸造复 杂和精致的铸造用品
第五节 镍及其合金的耐蚀性
一、镍的耐蚀性
镍的标准电势-0.25V,比氢低,但镍的阳极过电势高,。 故在非氧化性酸中耐蚀性很好 但在增加氧化剂或通入空气的酸中,腐蚀速度增加 在浓硝酸中易钝化
灰铸铁或碳钢在硫酸中腐蚀,疏松石墨或碳化物富集在表面,加速腐蚀
当阳极相能钝化时,疏松富集相能促进钝化,提高耐蚀性。
灰铸铁或碳钢在硝酸中腐蚀,表面富集的石墨或碳化物促进基体钝化
2)合金基体为阴极,第二相为阳极 优先腐蚀的结果是表面形成连续富集相(?连续),耐蚀性提高
4、表面富集耐蚀组分形成完整结晶层理论 5、表面负极阴极性合金元素促使阳极钝化的理论 6、贵金属元素表面富集理论 7、表面形成致密的腐蚀产物膜
4、加入合金元素,使表面形成完整的有保护性的腐蚀产物膜
例如钢中加入铜和磷,促进表面生成非晶FeOx.(OH)3-2x保护膜, 能显著提高合金耐大气腐蚀的性能。
二、金属耐蚀合金化机理
1、有序固溶体理论-n/8定律
耐蚀组元与不耐蚀组元形成长程有序固溶体,表面层由单一耐蚀组元的原子 构成,合金耐蚀性大幅提高。耐蚀性明显提高的原子百分比服从n/8定律。 Fe-Cr合金?
二、铝合金的耐蚀性
1. 2.
3.
4.
孔蚀—由于表面钝化膜弱点或材质不均匀处保护膜局部破坏 晶间腐蚀—不适当的热处理会导致铝合金晶界处连续析出物形成阴极相,晶 界贫合金元素发生阳极溶解,产生晶间腐蚀 应力腐蚀—热处理强化的高强度铝合金,强度级别越高,应力腐蚀越严重, 它和晶间腐蚀密切相关。 剥落腐蚀—多见于变形铝合金,表面挤压层材料的再结晶层不受腐蚀,此层 之下的发生腐蚀
遗留问题:氧浓差电池
氧含量低的部位为阳极 氧含量高的部位为阴极
均匀腐蚀:氧含量高,金属均匀腐蚀速度大 -动力学 氧浓差腐蚀:氧含量高的部位为阴极不腐蚀-热力学,电极电位 O2+2H2O+4e → 4OH-
矛盾?
氧含量高,得电子多,促进阳极区的溶解
水线腐蚀:浸在水中的金属设备,气液交界部分比紧靠液面以下部分腐蚀轻微 例子:置入水中的铁桩,在固-液界面处,埋在砂土中的腐蚀程度比在水中部 分的严重。
第六节 铝及铝合金的耐蚀性
一、纯铝的耐蚀性
铝的平衡电极电位-1.67V,热力学上很不稳定。 铝及铝合金之所以耐腐蚀,是由于表面生成一层惰性的氧化铝薄膜。 氧化铝薄膜:Al2O3或Al2O3.nH2O 氧化铝:中性,酸、碱中都可溶 耐蚀性: 在酸、碱中耐蚀性不好 在大气和中性介质中耐蚀
形成方法 天然铝膜 退火铝膜 水蒸汽作用 铝阳极氧化 铝硬质氧化 铝表面氧化膜厚度/μm 0.05 0.2 1~2 8~20 30~50
耐候钢 耐海水腐蚀钢 耐高温高压氢和氮腐蚀钢 耐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钢
第三节 不锈钢的耐蚀性
一、不锈钢的种类及一般耐蚀性 不锈钢:在空气中耐蚀的钢。 耐酸钢:在各种侵蚀性较强的介质中耐蚀的钢。 不锈耐酸钢:不锈钢和耐酸钢的统称,简称“不锈钢”。
不锈钢在氧化性足够强的环境下,在其表面生成一层钝化膜,这种钝 化膜十分致密且容易自行修复,所以在很多介质中都是耐蚀的。
3) 铁在盐酸中的腐蚀 腐蚀速度与盐酸浓度呈指数关系 / 与碳含量成正比
4) 铁在硫酸中的腐蚀
腐蚀腐蚀与硫酸浓度呈“双峰”规律 硝酸中?HF中?
二、碳钢、低合金钢的耐蚀性
碳钢在自然环境下不耐蚀,
随碳增加,腐蚀加快?? — 碳化物的作用?
低合金钢
加入少于3.5%的合金元素
表面形成致密而附着性好的保护性锈层 为了不同目的,开发出各种耐蚀低合金
不锈钢分类: 按成分分类:铬钢、镍铬钢、铬锰钢。 按组织分类:奥氏体钢、铁素体钢、马氏体钢、双相钢。 按用途分类:耐海水腐蚀、耐点蚀、耐应力腐蚀、耐硝酸腐蚀不锈钢”。
铁素体钢:发展最早,脆性大 焊接HAZ晶粒粗大,脆 马氏体钢:高碳,高温为奥氏 体组织,调质态使用 奥氏体钢:占不锈钢70% Ni:塑性↗ 耐碱腐蚀性↗
第二节 钢和铁的耐蚀性
一、铁的耐蚀性特点
铁的耐蚀性很差,可能原因是: 1)铁及其氧化物上的析氢过电势和吸氧过电势都很低,容易发生析 氢和吸氧腐蚀,所以耐蚀性很差。 2)铁锈和Fe2+可作为阴极去极化剂加速铁腐蚀: Fe3O4 + H2O + 2e 3FeO + 2OH- Fe3++e = Fe2+ 3) 铁在自然环境下难钝化,灰铸铁或碳 钢中的石墨或碳化物是高效微阴极,加 速铁腐蚀 4) 铁的腐蚀产物保护性较差,可能是初 期形成易溶的Fe(OH)2 5) 铁易形成氧浓差电池,引起缝隙腐蚀
水线腐蚀示意图
置入海水中的铁桩??
氧浓差局部腐蚀:
气液交界处:液面上比紧靠液面下的部分腐蚀轻微 液固界面处:埋在海泥中金属腐蚀的程度比在海水中的 要严重
第十章 金属材料的耐蚀性
第一节 金属耐腐蚀合金化原理
一、利用合金化提高金属耐腐蚀性的途径 1. 提高金属的热力学稳定性
加入热力学稳定性高的元素,在合金表面形成由贵金属的原子组成的表层 局限:1)加贵金属,经济上贵 2)固溶度的限制,很多高浓度固溶合金无法形成
2、电子结构理论
过渡族金属在形成固溶体时,原子内部电子结构发生变化。 如Fe-Cr合金,Cr原子的3d层缺5个电子,与Fe形成固溶体时,可从Fe处 夺得5个电子,并使Fe进入钝态。
3、表面富集耐蚀相理论
多相合金,表面有一相优先溶解。如α+β黄铜,β相含Zn多,优先溶解
1)合金基体为阳极,第二相为阴极 优先腐蚀的结果是表面形成疏松、不连续富集相-?不连续 当阳极相不能钝化时,富集相会促进阳极溶解,对耐蚀性不利。
三、不锈钢的应力腐蚀
应力腐蚀条件:特定的合金成分、拉应力、特定的介质
不锈钢在热浓氯化物、热浓碱、高温水、硫化物中均可发生SCC
不锈钢:钝化表面在Cl-作用下,表面薄弱点处先破裂 自催化酸化作用-孔蚀、应力腐蚀 在外力作用下加速—破坏钝化条件 奥氏体不锈钢:(111)面滑移,层错结构,位错在基体与膜的界面处塞 积,塞积端部应力大,导致膜破裂 铁素体不锈钢:(112)、(110)、(123)面滑移,交叉滑移,网状位错结构, 不易形成粗大滑移台阶,应力腐蚀敏感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