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II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II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与民法(1)三个方面的联系:第一,在专门的环境污染防治法出现之前,环境污染问题主要依靠民事侵权救济机制加以解决。

即使在当前,民事救济机制对于污染受害人的救济、环境损害的赔偿依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为此,我国《侵权责任法》设专章对环境污染侵权责任进行了明确规定。

第二,民法中有关民事权利的规定如人身权、财产权是环境污染受害人寻求救济的权利依据。

第三,民法物权制度、相邻权制度对自然环境要素的保护、公众环境权益的维护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三个方面的区别:第一,公私法属性不同。

民法对环境的保护属于私法的保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则更多地运用公法的手段对环境加以保护。

第二,民法对环境的保护属于事后救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对环境的保护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并且更侧重于事前预防,因此民法的救济相对比较被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则趋向于主动。

第三,民法对环境受害者的救济是个案救济,侧重于对个人利益或者私益的维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对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则更倾向于对环境整体的保护,侧重于对环境公共利益的维护。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与经济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和经济法都是公私交融的法律部门,二者在政府主导性、政策性、综合性等方面具有相同的特质。

自然资源既是环境要素也是经济要素,再加上环境问题本身是经济发展过程或企业在创造价值时的副产品,另外很多经济法中的宏观调控制度如财税、金融、价格等运用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之中,使得二者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在学科体系中被纳入经济法之中。

但是20世纪末期以来,随着环境问题的变化及国家有关环境污染防治和资源保护的立法增多,与经济法的差异(比如立法目的、价值追求、内容体系等)渐趋明显,因此应该独立。

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与宪法、行政法宪法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制定的根据,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不得与宪法相违背。

还存在环境权入宪的问题。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干预手段在环境保护领域的体现并且法制化的结果,具有政府主导性、政策性等特征,因此,在许多国家被视为行政法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全国人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部门法划分中也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最核心的部分“污染防治法律”作为了行政法部门的组成部分。

与行政法的差异:第一,立法目的不同。

第二,运用的手段不同。

第三,专业性不同。

4.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与刑法用刑罚手段保护环境是现代各国的共同做法。

这是因为,如果没有刑事处罚这种最严厉的手段,就不足以达到威慑严重的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行为、更好地保护环境的目的。

为此,我国《刑法》专门规定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环境刑法正在成为刑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5.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与国际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与国际法的结合点是国际环境法。

在环境问题区域化、国际化之后,国际社会有关环境保护的公约、条约和议定书大量出现,这些公约、条约和议定书既是国内法的重要渊源也是国际法的重要渊源。

因此,国际环境法一方面是国际法的研究对象,另一方面又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研究的对象。

6.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的概念一般而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包括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渊源体系和立法体系。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渊源体系是指由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外在表现形式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在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渊源包括国内法渊源与国际法渊源。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国内法渊源包括宪法中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规范、环境与资源保护专门法律、其他法律中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条款、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法规、环境与资源保护部门规章、环境与资源保护地方性法规与规章、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司法解释等。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国际法渊源主要指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环境公约、条约、协定和议定书。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立法体系是指有立法权的机关按照立法权限和程序制定的环境与资源保护规范性文件组成的有机整体,包括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法规、环境与环境保护部门规章、环境与资源保护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但不包括环境与资源保护国际条约、公约、协定和议定书,也不包括司法解释。

通常,我们是在法的渊源体系的意义上来定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的。

7.宪法中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规范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对国家的一切根本性事务作出最权威的规定,是所有部门法的当然渊源。

在环境与资源保护领域,宪法对国家、公民在环境与资源保护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进行了原则规定。

如《宪法》第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

”第9条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

”第10条规定:“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

”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是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基本依据。

8.环境与资源保护专门法律环境与资源保护专门法律,主要是指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综合性法律和单行法律。

综合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一般对国家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宗旨、原则、基本制度、管理体制与机构、法律责任等加以规定。

单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是指根据环境与资源要素的不同或者污染物的不同而分门别类地制定的法律。

环境与资源保护专门法律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渊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决定一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制水平的重要指标。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近三十部环境与资源保护专门法律。

9.综合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我国于1979年制定了《环境保护法(试行)》,并于l989年修订颁布了《环境保护法》。

《环境保护法》是我国最重要的一部综合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二十多年来对依法保护环境与资源发挥了积极作用。

10.污染防治法律污染防治法律的目的在于预防、控制向环境进行的污染物排放,以减轻排污行为对环境的危害,从而达到保护人体健康的目的。

当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就是在污染防治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工业发达国家如英国、日本早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就是污染防治法或者公害防治法。

虽然晚近各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趋向于综合,不过污染防治法仍然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中也是如此。

在环境污染防治方面,我国已经颁行了《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

这些法律对于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11.自然资源法律自然资源法律是指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对不同的自然资源分门别类制定的法律。

由于自然资源既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的环境要素,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而我国一直比较重视自然资源的立法工作。

目前,我国已经颁行的自然资源法律包括《水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节约能源法》、《海域使用管理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

但是传统上,有关自然资源的法律偏重于规范自然资源权属、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而忽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因此在部门法的划分上,通常将自然资源法作为民法、经济法的组成部分。

近二十多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的不断深化,我国自然资源法律的立法宗旨也发生重大转变,从侧重于经济价值转向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并重,从侧重于开发利用,转向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

因而,自然资源法律在内容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大量增加了有关自然资源保护的规范。

12.自然保护法律自然保护法律是指国家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而制定的专门法律。

自然保护法律与自然资源法律的区别在于,自然保护法律通常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唯一价值,而自然资源法律则具有多元的价值目标,除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外,也强调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目前,我国已经颁行了《野生动物保护法》、《海岛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自然保护法律法规。

从总体上看,我国在自然保护法律的制定方面相对比较薄弱。

虽然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要素多是重合的,保护自然资源也就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但是也有一些仅具有生态价值,没有明显经济价值的自然环境,如果仅依靠自然资源法律就难以对其进行保护,比如湿地、生物多样性等。

因此,我国应当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法律的制定工作。

13.民事法律中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条款我国2007年颁布的《物权法》第46至49条对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进行了规定,第122至123条对自然资源用益物权进行了规定。

此外,第90条还对环境相邻关系进行了规定,即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噪声、光、电磁波辐射等有害物质。

这些法律规范对明确自然资源权属关系,规范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秩序,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2009年颁布的《侵权责任法》第65至68条对环境污染侵权责任作了规定。

这些法律规范对追究环境污染侵害人的民事责任、救济环境污染受害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

我国于2012年8月修正的《民事诉讼法》第55条对包括环境公益诉讼在内的公益诉讼进行了原则性规定,这一规定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事业的发展。

14.行政法律中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条款受政府主导这一特征的影响,一方面,各级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需要依据各种行政法律的规定依法行使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职权;另一方面,当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行使职权中侵犯或影响到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时,相对人也可以依据相关行政法律的规定寻求救济。

由此,《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等行政法律中的有关条款也成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5.刑事法律中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条款随着环境问题的恶化,各国加大了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力度,用刑罚手段保护环境与资源逐渐成为各国的共同做法。

我国《刑法》第六章第六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对破坏环境与资源犯罪行为的刑事责任进行了规定,也是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

16.其他法律中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条款其他法律如《公司法》、《证券法》等经济法律中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条款也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组成部分。

17.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法规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法规是指由国务院依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的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范性文件。

依据《立法法》的规定,行政法规的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

依据《立法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制定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法规:一是为执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二是《宪法》第89条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

18.环境与资源保护部门规章环境与资源保护部门规章是指由享有环境与资源保护监督管理职权的国务院各部门,根据法律或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职权范围内制定的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范性文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