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文言文阅读练习》PPT课件
《文言文阅读练习》PPT课件
商於子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驾之而东。
大豕不肯就轭,即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 毋先生过而尤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 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也,豕纵大,安 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宁毋先生曰: “《诗》不云乎,‘乃造其曹,执豕与牢’。言 将以为殽。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 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曰: “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 知服田必牛,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 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 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 子曰:“是盖有激者也。”
练习题 1.下列两句中红色字的读音是:
A.令官遗之粟数十秉 B.闻为有道者 2.”君过而遗先生食”中“过”字的正确意思是
A.经过 B.探访 C.犯过错 D.做事过分 3.下列句子中的“其”与“不厌其烦”的“其”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 A.不死其难,不义也 B.其罪我也,又将以人之言 C.其后,民果作难 D.况其在富贵乎
古今词义的变化
1.词义的扩大 例: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 好——古代专指女子美貌,不指品德,现泛指一切美好事物。
2.词义的缩小 例:谷——古代是粮食的总称。现北方称谷子为谷,南方称稻为谷。 金——古代泛指各种金属,现专指黄金。
3.词义的转移 例:牺牲——古指祭祀用牲畜,与今义不同。 卑鄙——古代指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现指道德败坏, 品质恶劣。 爪牙——在《诗经》中“予王之爪牙”是褒义词,意为得力助手。 现指帮凶,是贬义词。
B.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
C.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2.下列句子中,“走”字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
A.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
B.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C.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D.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文言文整体阅读
文言文整体阅读要求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要正确把握文意, 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文章内容,能对文章内容作出初步 评价。
词类活用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名词的活用
2.动词的活用
3.形容词的活用
4.数词的活用
另外,还有两类特殊的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名词和形容词都有使动和意动,动词只有使动用法
南岸”的“绿”用法相同的是:
()
A.齐桓公得管仲,有霸诸侯之荣
4.下列各句中的“君”字,用于对话中表示对对方敬称的是: a.居君之国而穷 b.君乃为不好士乎 c.君过而遗先生食 d.君非自知我者也 A.abce B.abc C.abd D.ab
下列各句中正确的意思是 5.遗先生食,先生又辞,岂非命也哉
A.送给先生粮食,先生又不肯接受,这难道不是君主的命令吗! B.送给先生粮食,先生又不肯接受,这难道不是我的命不好吗! C.送给先生吃,先生又不肯接受,这难道不是我的命不好吗! D.送给先生吃,先生又不肯接受,这难道不是君主的命令吗!
古文中的一词多义(二)
练习:下列三组句子,每组中有两个词的词义相同, 请找出来。 甲:1.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3.予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4.适大病,不能行 乙:1.公输班不说 2.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 3.及说备使表抚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4.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丙:1.遂与秦王会渑池 2.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3.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4.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4.词义的弱化 例:病——古代指重病,“疾”才是指一般的病。现大小病统称为病。 饿——古文中为严重的饿,快要饿死了。今只指一般的肚饿。
古文中的一词多义(一)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很普遍,要根据上下文来 确定词义。
例如“一”字,常用的义项就有以下几种: 一人一桌(《口技》,数目) 古今一也(《察今》,相同、一样) 用心一也(《劝学》,专一)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统一)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岳阳楼记》,满、全) 一致此乎(《史记~滑稽列传》竟、及) 多掌握一些常用多义词的义项,对阅读浅显文言 文是很重要的。
词类活用
词的活用就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具有 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种新的意义并临时改变了词性, 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古时候词汇不丰富,句法不像 后代那样严格,分工不像现代汉语那样明确。如“王天下”、 “哀妇人”、“善其身”
“能一之”等等。按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这里的“王”、 “哀”、“善”、“一”,分别是名词、不及物动词、形容 词、数词,在古代汉语中,它们分别成了及物动词,都带了 宾语,这就是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于郑子阳者曰:“子列子御 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乃为不好士乎?”子阳令 官遗之粟数十秉,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 入,其妻望而拊心曰:“闻为有道者,妻子皆佚乐,今妻子皆有 饥色矣,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又辞,岂非命也哉!”子列子笑 而慰之曰:“君非自知我者也,以人之言而知我,以人之言而遗 我粟也,其罪我也,又将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且受人之 养,不死其难,不义也;死其难,是死无道之人,岂义哉!”其 后,民果作难,杀子阳。子列子只见微除不义远矣。且子列子内 有饥寒之忧,犹不苟取,见得思义,见利思害,况其在富贵乎? 故子列子通乎性命之情,可谓能守节矣。
()
A.子列子通乎性命之情,自甘淡泊,不愿无功受禄,因此不受 无功之禄。
B.子列子自守节操,不愿苟取,见得思义,见利思害,因此不 受子阳之粟。
C.子列子认为子阳是无道之人,死其难必将牺牲自己,因此不 受子阳之粟。
D.子列子预见民将作难而杀子阳,为避免祸及全家,因此不受
子阳之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
() ()
6.以人之言而知我
()
A.根据别人的话才认识了我
B.根据别人的话才认为我是聪明的
C.根据别人的话才了解我
D.根据别人的话才与我交好
7.文中“死其难,是死无道之人”这一复句,要是给它的译文加上
关联词的话,应该是
()
A.如果——那么 B.既然——那么
C.虽然——也
D.只要——就
8.子列子不受子阳之粟的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