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河南省太康县实验中学河南 461400)
【摘要】素质教育作为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语文教学作为基础学科,更应该利用其学科优势,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健康人格,推动和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健康人格;塑造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146-02
素质教育作为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已经成为当代中国
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学生素质发展完善的过程,也就是健康人格的形成过程。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格塑造方面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对学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直接影响着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因此,探究当代语文教学与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关系,并确立与之相应的教育思想,对于推动和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语文教学应重视人格塑造
“人格”是由多层次、多侧面构成的,大体上说,“人格”是个体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道德品质、思维品质的总和。
它主要包括个人的性格、能力、气质、品德修养、思维方式等。
人格塑造是在引导学生追求人的完美性过程中对其性格、气质、品格、情操等方面施以积极的影响,以帮助形成健康、完满的人格。
为什么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人格塑造呢?
1.1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怡情养性,塑造人格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如果说数理化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那么,学生的人文素养则主要由语文教学来完成。
语文教学实际就是语言教学,而语言不仅是工具,语言也是人性的体现,是生命的解码。
由语言组合而成的课文,更是作者灵与肉、气与血和客观事物化合而成的产物。
成功的语文教学,需要师生共有一种植根语言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触,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从中体悟语言妙处,学会运用语言。
1.2 人格塑造是素质教育的内核
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其本质是个性发展教育。
而人格塑造就是着眼于人的自主精神和独特个性的培养,使之具有健康而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并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自由发展,从而形成独立完
美的人格。
基础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的重任。
我们要引导学生既要学习知识,又要掌握技能,更要学会做人。
然而近年来,初中生道德素养严重滑坡。
有的学生贪图享乐,好逸恶劳;有的纪律散漫,得过且过;有的意志薄弱,学无所成;有的自私狭隘,不讲奉献。
凡此种种,都显示出部分学生中存在的人格缺陷,也表明了实施人格教育的艰巨性。
1.3人格塑造符合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在重视智能开发的同时,关注人的个性发展及人格完善。
这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课题,也是世界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3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强调的那样,人类在21世纪面临许多挑战与考验,但第一位的却是对人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的挑战。
人的思想、道德、精神等人格的健全,将是未来社会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特征。
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研究重心已从历来的“智力开发”转向“人格培养”。
2 语文如何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不能脱离语文教学的实际,要结合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人格培养。
2.1 挖掘人文精神树立人格理想
语文教材中,有众多古代圣贤、领袖英雄、志士仁人的典范事迹、精辟论述、格言警句,这些折射着人文精神光芒的材料,最适合对
学生进行人格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应因课制宜,因势利导,将课文中的人文因素发掘出来,充分发挥,深入阐述,使学生受到陶冶,铭记在心,成为他们理想人格的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要进入“角色”,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妙语如珠的讲解,循循善诱的启示,让学生感受这些人物伟大的精神力量,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树立理想的人格目标。
2.2 分析人物形象体悟人生要义
“文学即人学”,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过程。
通过分析,让学生从或善或恶,或忠或奸的人物身上区分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从人物或喜或悲,或成或败的命运中去感悟人生要义,体会作者寓于作品中的道德评判。
从正面人物身上感受人格之美;从反面角色中认识生活的假、丑、恶;从有人格缺损的人物形象中反省自身;从对比性形象中获得教益。
2.3 品味语言技巧进行情感渗透
“语言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的特点的”,它“是打开人们心灵奥秘的钥匙”。
于是之在《幼学纪事》中回忆:从老师的讲解里,领略出秦少游、辛弃疾词作的艺术奥秘:“他们能在婉约近人的文字中抒发出忧国、爱国的深情以至豪情来。
多么美呀,多么精巧啊,我们祖国的语言: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像是一个可爱的小精灵,只要调度得当,它就能把你心里最细微的情绪表达出来。
”在语文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语言文字这一中心,揣摩品味语言的情感、韵味,将学生引入语言情境,受到情感熏陶。
2.4 创设审美情境陶冶学生情操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以展示形象,进入意境为手段,以美感人,以情动人,进而形成美育的感情基础和外部环境。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教材,因文而异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受到美的濡染,培养审美人格。
3 正确处理语文教学与健康人格塑造的关系
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应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文教学既不是单纯的语文技能训练,也不是架空的人格品德教育,而是体现着知识、能力、智力、思想各种教育因素统一存在、综合发展、共同发挥的整体功能。
学生思想水平不断提高,审美意识不断增强,知识视野不断开阔,思维方法不断优化,这些都是提高语言能力不可缺少的基础,语文教学与培养健康人格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因此,学校教育不仅应该发展学生的智力,还应该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为重要内容,特别是语文教学更应该利用其学科优势,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健康人格,使其能根据环境的要求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者作用于环境并改变环境,使自己与所处的环境之间形成一种更和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