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产养殖技术要点 养成期日常管理概要

水产养殖技术要点 养成期日常管理概要


水质保持“肥、活、爽”,投饵保持“匀、好、 足”。
肥:表示水中浮游生物量多,有机物与营养 盐类丰富。
活:表示水色经常在变化。水色有月变化和 日变化(上、下午和上、下风的变化)。表明浮游 植物优势种交替出现,特别是鱼类容易消化的浮游 植物数量多,质量好,出现频率高。
爽:表示池水透明度适中(25cm~40cm),水 中溶氧条件好。
5 .做好全年饲料、肥料需求量的测算和分配工 作。
6.种好池边(或饲料地)的青饲料 选择合适 的青饲料品种,做到轮作、套种、搞好茬口安排,及 时播种、施肥和收割,提高青饲料的质量和产量。
7.合理使用渔业机械,搞好渔机设备的维修保 养和用电安全 。
8.做好池塘管理记录和统计分析 每口 鱼池都有养鱼日记,对各类鱼种的放养及每次 成鱼的收获日期、尾数、规格、重量,每天投 饵、施肥的种类和数量以及水质管理和病害防 治等情况,都应有相应的表格记录在案,以便 统计分析,及时调整养殖措施,并为以后制定 生产计划,改进养殖方法打下扎实的基础。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投饵和施肥。因此,在池塘 管理中,必须时刻掌握投饵、施肥的主动权。生产 上运用看水色、防浮头的知识,采用加注新水、合 理使用增氧机等方法来改善水质,使水质保持“肥、 活、爽”;又采用“四看”、“四定”等措施来控 制投饵(施肥)的数量和次数,使投饵保持“匀、 好、足”,以利于水质稳定。
3 .降低藻类(特别是蓝藻、绿藻类)分泌的抗 生素 这种抗生素可抑制其他藻类生长。将这种抗生 素的浓度加水稀释,有利于容易消化的藻类生长繁殖。 在生产上,老水型的水质往往在下大雷阵雨以后,水 质转为肥水,就是这个道理。
4.直接增加水中溶解氧 使池水垂直、水平流 转。在配置 增氧机的鱼池中,仍应经常、及时地加注新水,
以保持水质稳定。此外,在夏秋高温季节,加 水时间应选择晴天,在14:00~15:00以前进 行。傍晚禁止加水,以免造成上下水层提前对 流,而引起鱼类浮头。
第八章 养成期日常管理
一切养鱼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措施,最 后都要通过池塘日常驻的饲养管理,才能 发挥效能,获得高产、高效的结果。渔谚
有“增产措施千条线,通过管理一根针”,
是十分形象化的比喻。
一、池塘管理的基本要求
精养鱼池取得高产的全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 改善池水的理化条件和饵料条件矛盾过程。一方面要求 我们既要不断地为鱼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另一 方面又要使鱼类不断得到量多质好的天然饵料和人工饲 料。但在实际生产中,要提高产量,就需要大量投饵和 施肥,这样带来的后果往往是水质过肥,池塘环境恶化, 反过来限制投饵和施肥,并引起鱼类浮头泛池死亡。如 果不施肥、少投饵,虽然池水理化条件好,但水质清瘦, 鱼类生长缓慢,所谓“清水白汤白养鱼”,产量很低。
2.做好鱼池清洁卫生工作 池内残草、 污物应随时捞去,清除池边杂草,保持良好的 池塘环境。如发现死鱼,应检查死亡原因,并 及时捞出。死鱼不能乱丢,以免病原扩散。
3.根据天气、水温、季节、水质、鱼类 生长和吃食情况确定投饵、施肥的种类和数量。 并及时做好鱼病防治工作。
4.撑握好池水的注排,保持适当的水位,做好 防旱、防涝、防逃工作。
由此可见,水质与饵料是互相对立、互相 依赖、互相转化,处在矛盾的统一体中。为提 高鱼产量,必须促进这一对矛盾的互相转化和 发展。从生态学角度看,这种转化实质上就是 池塘物质循环,每一次转化,就是一次循环、 一次能量流动,使池塘内一部分营养物质转化 为鱼体蛋白质。在池塘日常管理中,为促进这 对主要矛盾的转化和发展,在生产上对矛盾的 两个方面分别提出的要求是:
池塘管理的主要技术措施,都是围绕这一矛 盾进行的。管理中只有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兼顾其他矛盾,才能夺取高产。
二、池塘管理的基本内容
池塘日常管理应做好以下工作: 1.经常巡视池塘,观察鱼类动态 每天早、中、晚
巡塘3次。黎明是一天中溶氧最低的时候,要检查鱼类有 无浮头现象。如发现浮头,须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午后 14: 00~15:00是一天中水温最高的时候,应观察鱼的活动和 吃食情况。傍晚巡塘主要是检查全天吃食情况和有无残剩 饵料,有无浮头预兆。酷暑季节,天气突变时,鱼类易发 生严重浮头,还应在半夜前后巡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制 止严重浮头,防止泛池事故。
池塘水质管理,除了前述的施肥、投饵培育和控制 水外,还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一)及时加注新水
经常及时地加水是培育和控制优良水质必不可少的 措施。对精养鱼池而言,加水有 4个作用:
1.增加水深 增加了鱼类的活动空间,相对降低 了鱼类的密度。池塘蓄水量增大,也稳定了水质。
2.增加了池水的透明度 加水后,使池塘水色变 淡,透明度增大,使光透入水的深度增加,浮游植物光 合作用水层(造氧水层)增大,整个池水溶氧增加。
三、池塘水质管理
鱼类在池塘中的生活、生长情况是通过水环境的 变化来反映的,各种养鱼措施也都是通过水环境作用于 鱼体的。因此,水环境成了养鱼者和鱼类之间的“桥 梁”。人们研究和处理养鱼生产中的各种矛盾,主要从 鱼类的生活环境着手,根据鱼类对池塘水质的要求,人 为地控制池塘水质,使它符合鱼类生长的需要。渔谚有 “养好一池鱼,首先要管好一池水”的说法,这是渔民 的经验总结。
匀:表示一年中应连续不断地投以足够数 量的饵料。在正常情况下,前后两次投饵量应 相差不大。
好:表示饵、肥料的质量。 足:表示施肥投饵量适当,在规定的时间 内鱼将饲料吃完,不使鱼过饥过饱。
保持水质“肥、活、爽”,不仅给予滤食性 鱼类丰富的饵料生物,而且还给予鱼类良好的生 活环境,为投饵施肥达到“匀、好、足”创造有 利条件。保持投饵“匀、好、足”不仅使非滤食 性鱼类在密养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生长,不易得病, 而且使池塘生产力不断提高,为水质保持“肥、 活、爽”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为提高单位面积 产量,必须促进鱼类快速生长,这就需要大量的 物质基础饵料(包括肥料),而控制水质的目的 也是为了更有效地投饵和施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