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是近几年逐渐被人们关注的课题。
较之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和丰厚的古代遗产来说,工业遗产只有近百年或几十年的历史。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大规模的城镇建设,使大量具有重要历史、社会和文化价值的近现代工业文化遗产逐渐消失,留下千古遗憾。
青岛是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最早的城市之一,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当前城市建设和工业结构调整及企业“退二进三”的过程中,大量工业企业搬迁,房地产开发随之跟进,许多有价值的工业遗产正面临拆毁,大量珍贵实物档案消失,所以,尽快开展工业遗产的认定和抢救性整理非常重要。
工业遗产的基本内涵及保护的意义目前我国尚无工业遗产的认定标准和保护条例,世界各国现基本依据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2003年发表的《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所制定的相关定义,工业遗产是指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审美启智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
根据这个定义,青岛工业遗产的基本类型应包括工厂车间、磨房、仓库、店铺等工业建筑物,矿山及相关加工冶炼场地、能源生产和传输及使用场所、交通基础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相关工业机械设备、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质遗产。
人们习惯于把久远的物件当作文物和遗产,对它们悉心保护,而把眼前刚被淘汰、被废弃的当作废旧物、垃圾和障碍物,急于将它们毁弃。
青岛的工业遗产虽只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它们同样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其所承载的关于青岛社会发展的信息甚至比其他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还要大。
所以,工业遗产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像重视古代文物那样重视工业遗产。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经验土地资源的稀缺、大众审美情趣的转变,都给重新利用工业遗产带来了契机。
重新引入的功能大致有城市开放空间、旅游度假地、博览馆、会展中心和创意产业园几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交叉和融合。
(一)城市开放空间模式。
中山市岐江公园是国内将工业用地改造成城市开放空间的经典案例之一。
原为粤中造船厂,属地方性中小规模造船厂,始建于1953年,1999年破产,2001年改造为综合性城市开放空间,供市民开展休闲游憩活动。
改造过程中利用厂区遗存,例如烟囱、龙门吊等,同时掺插以现代景观环境小品,运用景观设计学的处理手法,展现了产业美学特征。
设计保留了场地原有的榕树,驳岸处理、植物栽植等方面也体现自然、生态的原则。
(二)旅游度假地。
对中国工业遗产旅游的研究, 较具代表性的有李小波、祁黄雄的对古盐业遗产的个案研究,他们具体分析了古盐业遗址的旅游价值,论述了工业遗产旅游的特点与开发,对我国工业遗产旅游进行了十分有意义的探索。
还有李林和肖洪根以湖北十堰工业遗产资源为对象的研究。
上述两个案例一个是古代手工业生产时期的遗迹,另一个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产物,而在两者之间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有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可以发掘。
(三)博览馆与会展中心。
福州马尾船厂部分保留旧有的厂房和设备形态,展示造船工业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船政绘事院(即船舶设计所,1867 年建成)目前已作为厂史陈列馆。
厂史陈列分为近代部分(船政)与现代部分(造船厂),陈列沙盘、舰模、图片、实物等,展现中国造船发展史、海军建设史、近代史上重大事件以及改革开放后百年老厂发生的巨大变化。
东南大学编制的《南京城外秦淮河规划》中,把晚清的工业厂房建筑辟作中国军事历史博物馆,而民国时期的厂房建筑则继续其现在的功能,用于民用工业生产,便于开放参观。
(四)创意产业园。
北京798工厂是上个世纪50 年代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一家大型国有工厂,东德设计建造,秉承了包豪斯的理念。
工厂停产后,一批全新的创意产业入驻,包括设计、出版、展示、演出、艺术家工作室等文化行业,也包括精品家居、时装、酒吧、餐饮等服务性行业。
在对原有的历史文化遗留进行保护的前提下,他们将原有的工业厂房进行了重新定义、设计和改造,带来的是对于建筑和生活方式的创造性的理解。
上海“8号桥”作为上海中心城区重点打造的精品创意产业聚集园区,为上海中心城区实现从传统工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跨越提供了参考。
青岛工业遗产形成过程根据中国工业发展史料及青岛特有的历史进程,青岛的近、现代工业发展历程可粗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897年~1914年,青岛近代工业产生阶段。
兴办近代工业的主力是来自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殖民势力及其买办,许多工业门类实现了从无到有零的突破。
德国侵占青岛后,开始兴建胶济铁路和青岛港,先后建起了德华缫丝厂、四方机车厂、啤酒厂、屠宰厂、电灯厂、造船厂、自来水厂、糕点厂、印刷所等新式工厂30余个,近代工业开始兴起。
青岛也成为中国最早生产机车和啤酒的城市。
这一时期形成的潜在的工业遗产是青岛乃至中国最早的近代工业遗产。
1915年~1937年,青岛近代工业蓬勃发展阶段。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大量日本商人涌入青岛,兴办工厂。
纺织业、轻工业迅速发展,先后建起九大棉纺织厂、丝织厂、纺织机械厂、卷烟厂、食品厂、木制品加工厂、面粉厂、榨油厂、蛋粉厂、盐场、调味厂等工业企业,并在南墅建立了矿山企业,开采石墨。
同期,民族工业开始发展,除纺织业外,造纸、印刷、火柴、自行车、染料、印染、橡胶、铸铁、制针等行业逐渐形成规模。
这一时期青岛工业特别是纺织业,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生产基地,近代民族工业也逐渐走向自主发展,每个行业内部也初步形成多足鼎立的局面,形成的潜在的工业遗产十分丰富。
1938年~1948年,青岛近代工业缓慢发展阶段。
由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青岛近代工业受到严重影响,加之抗战爆发后,青岛当局将日商在青的九大纱厂全部炸毁,后虽修复,生产却难以恢复到战前能力。
大批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破产倒闭,经济萧条,各工业行业均陷入低谷。
这一时期的工业企业逐渐下滑,形成的潜在的工业遗产较少。
1949年~1965年,青岛社会主义现代工业初步发展时期。
其中经历了理性发展和工业化大跃进的浪潮。
这一时期青岛原有的工业得到全面改造,新兴工业迅速发展,组建了大批工业企业,工业布局趋向合理,企业规模逐年扩大,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基础。
大跃进时期“以钢为纲”的方针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但也留下了属于那个时代特殊的工业景观。
1966年~1976年,青岛社会主义现代工业徘徊时期。
由于文化大革命,致使工业生产停滞甚至倒退。
1978年~2008年,青岛社会主义现代工业大发展时期。
经工业结构调整,使青岛工业持续稳定发展。
工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个体与私营工业、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的崛起,国有工业比重下降,开创了多元化工业经济格局。
这一时期的潜在的工业遗产集中体现在企业改制、搬迁、改组、技术、设备更新等方面。
青岛工业遗产存在的主要问题青岛是一座具有丰富工业遗产的城市,自19世纪末德国侵占青岛以来的民族工业、国外资本工业,到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都在青岛大地上留下了各具特色的遗产,构成青岛工业遗产的主体。
如建于1900年的四方机车车辆厂,1952年7月制造出中国第一台“解放”型蒸汽机车,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机车的历史,此后,又相继成功研制中国第一台液力传动内燃机车、第一列双层客车、第一列低中心轻快稳列车、第一列国际联运客车、第一台公务动车等一个又一个中国第一,被誉为机车车辆的故乡。
再如青岛的纺织工业,20世纪20年代即享誉全国,至50年代达到顶峰,郝建秀工作法、五一织布工作法、五三保全工作法等成为全国纺织工业推广使用的行业标准。
其它如青岛啤酒、烟草、面粉、化工、修造船等工业均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后,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为青岛工业大发展增加了腾飞的翅膀。
海尔、海信、青岛港、双星等一大批工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设备不断更新,产品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在国家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这些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企业,其厂房、设备、工艺、产品等的更新换代,也为青岛工业发展史留下了大批新时代的工业遗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特别是工业产业的结构调整,新兴工业逐渐取代了传统工业,许多工业企业破产、重组、改制,或“退二进三”,“退城入园”。
企业的房屋土地,机械设备被拍卖变现,用来安置职工。
在这一经济转型过程中,大量工业遗产被毁,工艺失传,企业档案流失。
如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国棉一厂、三厂、四厂已不复存在,原址高楼林立,变为民居。
其它在城区的许多老工业企业在旧城改造中,其厂房、仓库、职工宿舍、食堂、医院、托儿所等也逐渐消失。
青岛工业遗产保护状况堪忧。
我们曾千百次地悲叹过去的遗憾,“为什么会拆毁古老的城墙、街道、古桥?”“要是能保留那些古镇,古建、古庙该多好?”殊不知,我们当代人正在犯同样的错误,我们的后代将同样因为我们的粗心和短视而汗颜!正像我们曾经不文明地对待古城古街一样,我们正在迅速毁掉工业时代留在青岛大地上的遗产。
为此,青岛工业遗产的保护已刻不容缓。
青岛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的对策思路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旧城改造、房地产开发、职工安置等方面确实存在着诸多矛盾,也不可能将所有的老工业企业破旧的厂房、陈旧的设备统统保留下来。
而即便是留下来,又能干什么?这就涉及到一个保护性再利用的问题。
史学界专家认为,对工业遗产特别是产业类建筑的保护和改造再生问题的研究,具有资源利用、经济效益以及保护环境和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
目前青岛尚未形成对工业遗产进行系统筛选、认定和重新利用的体系。
但此前关于工业建筑重新利用或工业景观改造的研究虽没有上升到遗产保护的高度,却也开始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如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将建于1903年的旧厂房改造成为青岛啤酒博物馆,陈列过去的设备、工艺,技术等,展示了青岛啤酒的发展历史和企业文化,有效地保护了该厂的工业遗产,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点,每天都吸引大量游客前去参观。
这是青岛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的成功范例。
青岛丝织厂的老厂房改造,可谓是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的经典。
这个具有几十年历史的老厂,被兼并后产权也随之过户。
市北区巧妙利用台东三路商业圈和啤酒街鼎盛的人气,运用建筑艺术、绘画艺术、雕塑艺术、街景艺术和美食艺术等,将其旧厂房改造成为集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天幕城。
这种文化与经济两者的融合,互为利用,嬗变成为一种高附加值的经济类型。
不仅盘活了存量,而且实现资源的增量、资产的增值,税源的开流。
如今,天幕城已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点,每天有近万人的客流量,各门店每晚座无虚席,对周边商贸区产生了更大的辐射作用。
再如位于南京路的两家老企业,市南区将其开辟为创意产业园,利用厂房、厂区发展文化产业。
这些老厂房开阔宽敞的结构,可随意分隔组合、重新布局,受到艺术家等创意产业从业者的青睐。
在此已成功举办过两届青岛市文化艺术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