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撰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作者:————————————————————————————————日期:2如何撰写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调查总结报告目的: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所开展的调查处理进行工作总结,并向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汇报。
一、疾病爆发调查总结报告(一)报告的主要要素1、标题:简明醒目,包含事件发生地点、性质的内容。
2、事件概况(前言)3、基本情况(1)事发地自然、社会等基本情况。
包括地理位置、行政区域、面积、人口(数量、常居、流动,如在集体性单位发生的,还要有该集体的人员情况)、交通状况、当地医疗卫生组织的情况。
(2)疫情概况:当地该疾病既往流行情况;本次事件发生、波及范围等。
4、事件发生经过:未开展调查前本次疫情发生的经过。
5、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1)流行病学调查①流行特征:“三间分布”◆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民族、是否为流动人口。
年龄:最小、最大、平均年龄,分组年龄。
年龄出现差异主要与免疫水平状况、暴露病原因子的机会等不同有关。
性别性别出现差异:暴露或接触致病因素的机会不同等。
职业职业出现差异:暴露或接触致病因素的机会不同等。
民族:主要是考虑与生活习惯因素有关。
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是疫区与非疫区间传染病的传播纽带,有些疾病的爆发和大流行是因流动人口的带入性和输入性病例引起的。
◆时间分布:各时间段发病人群的分布情况(月、旬、周为单位)、高峰时间。
◆地区分布:一般按行政区域进行描述(乡(镇)、行政村或屯)。
主要是反映致病因子在这些地区的分布和作用不同。
②临床表现:临床症状、体症(一般、特殊)。
(2)卫生学调查:主要是针对一些肠道传染病。
(3)实验室检测:包括病原学、血清学和其他实验室检查。
样本:病人样本(如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动物样本、环境样本(如水)等。
(4)其他:调查可免疫性疾病时应了解发病人群的免疫水平。
6、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分析、结论依据调查结果,对导致本次事件发生的原因(自然、社会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对本起事件进行定性。
7、事件处理经过、采取的防制措施及效果简述对事件的调查、控制经过,已经实施了哪些防制措施(包括对病人的救治、预防和控制的措施),以及实施后的效果如何等内容。
8、存在问题与困难及今后的工作建议主要是针对本次疾病爆发流行原因、防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等,提出改进的建议。
(二)行政性总结报告结构发文字号标题主送机关事件概况(前言)正文一、基本情况二、事件发生经过三、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四、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分析、结论五、事件处理经过、采取的防制措施及效果六、存在问题与困难及今后的工作建议发文机关落款(盖章)附件成文日期抄报(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二、食物中毒调查总结报告(一)报告的要素1、标题2、事件概况(前言)3、基本情况:事发地自然、社会等基本情况。
4、事件经过:包括中毒事件发生、事件报告等概况。
5、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1)流行病学调查:对病人和进餐者进行调查,主要内容包括:①发病的时间、人群、空间分布;包括中毒的时间、地点(单位)、暴露人群(进食人群)、中毒人数、住院人数、死亡人数、中毒者年龄、性别分布等;②发病前72小时的饮食史;③进食时间和发病时间,并计算潜伏期(最短、最长、平均)。
④进食可疑中毒食品的数量;⑤中毒者临床表现(症状、体症,呕吐物和排泄物的性状等)及治疗、转归情况;⑥采集病人的生物样本:排泄物、肛拭、咽拭、血、尿等样品;(2)卫生学调查:主要是对可疑食品的生产经营或加工的情况进行卫生学调查。
内容包括:①食品及其原料的来源、卫生状况及流向;②产品的配方,加工方法、过程和加工环境卫生状况、生产加工的数量和时间;存放条件、食用的方法等;③食品生产或加工人员的卫生和健康状况,特别是近期。
④采集可疑中毒食品及原料、辅料和与生产加工有关环节的样品(如砧板、存放容器等)。
(3)实验室检测结果样品的实验室检测结果。
植物引起的中毒,有形态学鉴定资料。
6、事件原因分析、结论依据调查结果,对导致本次事件发生的原因(自然、社会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对事件进行定性。
须掌握如下几个要点:①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中毒。
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
②潜伏期较短。
发病急剧,病程也较短。
③所有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
④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
⑤食物中毒诊断标准主要以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及病人的潜伏期和中毒特有的表现为依据,实验室诊断是为了确定中毒的病因而进行的。
如果由于采样不及时或其他技术上的原因而未能取得实验室诊断资料时,可以判定为原因不明食物中毒,必要时可由三名主任医师以上的食品卫生专家进行评定。
7、事件处理经过、效果与存在问题8、今后工作的建议(二)行政性总结报告结构:发文字号签发人主送机关标题事件概况(前言)正文一、基本情况二、事情经过三、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四、事件原因分析、结论五、事件处理经过、效果与存在问题六、今后工作的建议发文机关(盖章)附件成文日期抄报(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案例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文件××××[×××]×号签发人:×××关于×县麻疹暴发疫情的调查报告××××(主送机关)我中心于×月×日接到×县疾控中心报告该县×镇发生麻疹局部暴发疫情后,非常重视,于×月×日派出4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调查组深入疫区,协助×县开展疫情调查与控制工作。
经调查,证实为麻疹局部暴发,发病574例、住院×例,无死亡发生。
事件发生后,×及时开展调查处理工作,目前该疫情得到基本控制。
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镇位于×县北部,属丘陵地区,离县城约75公里,207国道从其中通过,交通便利,人口流动频繁。
全镇辖13个行政村,总人口51426人,学龄前儿童4981人,小学生8122人。
镇卫生院在职职工93人,其中防保组6人。
全镇有村医生58人。
本次疫情从×月×日~×月×日共发病574例,住院治疗7例,无死亡。
疫情累及3个乡镇12个行政村。
二、疫情发现及报告:×年×月×日×市疾控中心报接到×医院报告收治了1名来自×县×镇×村的麻疹患儿后,当即前往进行个案调查。
经调查,患儿邻居儿童也有类似病例,该信息当天被反馈到×县疾控中心。
×月×日×县疾控中心业务人员到疫点及相邻村屯进行调查,并于×月×日向×市疾控中心报告在3个行政村发生疑似麻疹病例7例,现已痊愈。
×月×日晚11点×县疾控中心再次向×市疾控中心报告有6个行政村近段时间出现麻疹疫情,初步掌握发病人数有35例。
×月×日疾控中心立即要求该县马上以传真方式向上级报告。
三、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一)流行病学调查1、流行特征时间分布:×年×月×日首例病例出现于×村×组,其后陆续出现新病例。
其中1月份发病37例,2月份发病273例,3月份发病253例,4月份9例,麻疹病例主要集中在2、3月。
3月25日开始进行麻疹应急接种后,病例逐渐减少(附件1、2)。
地理分布:本次疫情波及××县×、×和×× 3个乡镇的12个行政村。
其中×2例,×2例,病例主要集中在X镇,该镇13个行政村除×3个行政村没有病例报告外,其余10个行政村皆有病例发生,罹患率为11.12‰,其中最高的×达69.74‰。
,最低×村为2.34‰。
(附件3)。
年龄性别分布:572例病例中男283例,女289例,男女性别比为1:1.02,年龄最小为5个月,最大为12岁,发病以学龄前儿童为主,0~6岁发病423人,占发病总数的73.95%,学龄儿童罹患率为77.23‰,其中1~4岁儿童罹患率较高,分别为97.28‰、92.64‰、79.13‰、99.15‰(表3)。
2、临床表现:多数病人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全身出现红色斑丘疹,出疹后部分有糠麸样脱屑等。
(二)实验室检测:经对从现场采集的15份病人血清进行检测,结果其中7份血清麻疹IgM阳性。
(三)病例免疫接种情况对其中72例现症病例调查显示,有明确接种史19例,占26.39%,接种史不详和无接种史病例53例,占73.61%。
四、主要原因分析、结论(一)乡镇卫生院不向上报告疫情是本次麻疹暴发流行的关键原因。
×月中下旬××镇××村、××村村医生曾向卫生院防保组报告麻疹疫情,镇卫生院也派出两名医生前往×村调查,但镇卫生院既不上报疫情也不采取任何处理措施,致使疫情蔓延。
本次疫情直到1例麻疹患者到×市医院诊治才暴露出来。
(二)计划免疫严重骨坡、存在免疫空白是本次疫情的根本原因。
儿童漏卡漏种问题突出,接种率低下,卡上接种问题严重。
调查72例病例,仅有19例有接种史,占26.39%。
在×镇核查25名儿童,底卡接种麻疹疫苗儿童仅有5名,但上报数据却有19名。
在×镇×村×村入村核对1997~2001年出生儿童,除1998年出生儿童与接种卡上的儿童名单相符外,其余各年度都存在不相符的现象,尤其1999年后,问题日益突出,1999~2000年出生儿童与卡上儿童名单相符率仅为40%,而2001年更降低到20%。
1997~2001年接种卡上有47.6%的儿童登记与实际不相符(表3)。
(三)基层网络破溃也是造成疫情流行的原因之一。
村医报酬多年不解决,卫生院对村医缺乏有效管理,村医工作积极性低下,预防接种作呈放任自流的状况,上卡、接种、宣传等工作根本无法落实。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病人样本的实验室检测结果,结合发生的主要原因分析,认定本次疫情为麻疹局部暴发。
五、事件处理经过、采取的主要控制措施及效果(一) ××县政府成立以×为组长的预防控制麻疹疫情领导小组,县卫生局、×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加强疫情控制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