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的信息理论

传播学的信息理论

传播学的信息理论电子传播技术(电脑、通讯卫星和数字化)的发展,把人类推进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时代。

信息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和新技术,已经成了这个时代的真正财富和经济运行的主要因素,并且把21世纪带入高度的信息化社会。

从外在方面看,传播是人类社会一种普通的现象、活动或行为;而从内在方面看,它则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在人类传播活动中,既不存在没有信息的传播,也不存在脱离传播的信息。

第一节信息的特点与分类一、信息的定义•(一)从传播意义上的定义•1、凡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少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都叫信息。

(香农)•2、信息是我们用于适应外部世界,并且在使这种适应为外部世界所感知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流的内容的名称。

(维纳)•信息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定性的东西。

•(二)从哲学意义上定义•1、信息本身就是—种模式和组织的形式。

(维纳)•2、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维纳)•3、信息是世界上存在着的一切多样性。

(拉扎列夫等)•(三)定义信息应有两个层次的原则性定义。

第一个层次是哲学范畴的定义:信息是泛宇宙存在着的一切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多样性,它不依赖于是否被谁接受、反映而存在。

第二个层次是行为科学范畴的定义:信息是可以减小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事物的状态和形式的反映,它只有依赖于信源、信道、信宿才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被人类所感知的才是信息。

•把握信息概念时应该考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信息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深化和发展。

•物质、能量与信息•(二) 信息也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而传播学所研究的自然就是同社会传播相关联的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不仅具有物理信息的机械性,生物信息的本能性,而且更具有一种独一无二的精神性,也就是意义或意思。

•(三)关于信息的本质,目前通行的看法来息信息论的创立者香农。

•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二、信息的特点•信息具有以下特点:•客观性抽象性可识别性可分享性•可转换性可存储性可组合性•可传递性不完全性时效性•大众传播信息所特有的特点:•新闻性真实性娱乐性三、信息的分类大众传播信息的种类内容特征:政治信息经济信息文化信息教育信息体育信息科技信息等符号的载体特点:文字信息声音信息图像信息信息的活动状态:静态信息动态信息从研究的目的和需要看研究大众传播媒介的地方特色和报道范围:当地信息外地信息中央信息国际信息分析新闻媒介如何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批评性信息非批评性信息研究大众媒介如何贯彻“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的情况:积极信息消极信息中性信息1.过去信息、现在信息和未来信息2.意见性信息、事实性信息和情绪性信息3.指导性信息、确认性信息和娱乐性信息第二节编码与译码人类用符号来处理信息并获得信息的方法,一言以蔽之,就是编码和解码(译码)。

一.编码编码: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者意义转换为语言声音文字或其他符号(语言文字、图像等)的活动。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二.译码(解码)•译码的任务,是把信号、符号译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使之完全或基本上还原为本来信息。

解码是编码的反转换,只不过使用者有了变化,是信息接收者而不是传播者。

•译码:是编码的逆变换,是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符号的意义三、斯图亚特·霍尔:编码/译码理论(274)•三种受众解读立场:•第一:主导-霸权的地位(dominant—hegemonic position)。

•第二:协调的符码(negotiated code)地位•第三:“对抗代码”(oppositional code)地位•四、信息的获得•(1)不确定性的减少。

•(2)未知度的减少。

•(3)疑义度的减少。

•(4)混杂度的减少。

•传播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强调时效性。

能使不定性、未知度、疑义度、混杂度减少的信息,还必须迅速传递才能实现信息的价值。

•增加信息量。

信息量即信息通道中一次传递的信息的量,亦指传递的信息中有效成分的量度。

第三节信息的传播与控制一、信息饱和(信息超量、信息爆炸)在某一阶段、时间内,信息量超过了人维持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这就是信息饱和(信息超量)。

信息饱和又称作信息爆炸,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鲁汉认为,所谓信息爆炸,并不是指知识增加了多少,而是因为电子媒介的迅速传递,使各门各类知识又重新聚齐一起,呈现¡°高度相关¡±的状况。

表现:1.新闻信息飞速增加2.娱乐信息急剧攀升3.广告信息铺天盖地4.科技信息飞速递增5.个人接受严重“超载”信息超载主要表现:受传者对信息反应的速度远远低于信息传播的速度;大众媒介中的信息量大大高于受众所能消费、承受或需要的信息量;大量无关的没用的冗余信息严重干扰了受众对相关有用信息的准确分辨和正确选择。

•托夫勒:“弹片文化”社会•社会处在密集而快速的信息“弹片”之中。

“弹片文化”将给社会带来重大影响:•1.观念更新迅速•2.一元化的观念被多元化的观念取代•3.更具不安定感与奋争感•4.信息相对饱和状况下人的主观能动性•二、信息匮乏(信息低量)(相关概念)•所谓信息匮乏是指大众媒介提供的海量信息中严惩缺乏受众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能了解事情的、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所谓信息低量,是指获取的信息低于社会需求,以致难以满足机制的需要,更不能促进其发展。

(一)信息匮乏的表现1、真相信息匮乏2、重要信息匮乏3、知识信息匮乏(二)信息匮乏的原因1、人的惰性2、市场取向3、传受失衡•(三)信息匮乏的后果•造成社会成员的孤陋寡闻。

具体:1、社会信息匮乏,以致阻碍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们无法分享已经开发的信息资源。

2、信息匮乏,国家、民族便处于愚昧状态,整体素质低下,教育水平落后。

3、信息流通不畅,会给一些负面信息乘虚而入造成机会,造成社会文化的庸俗性。

•三、信息污染•信息污染,是指信息内容对社会的危害,但确认“污染”的标准,因政体、文化规范、伦理道德观念与时代的不同而不相同。

1.信息污染的分类(1)色情信息。

(危害最大)(2)暴力内容。

(3)失实信息。

(4)图像信息。

施拉姆:“人类如何运用电视,正考验着人类的智慧。

”信息图像化,会使观众的逻辑思维的能力下降,导致思维的跳跃、散乱和不规则、不缜密;同时,思维上的图像化,又会使观众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降,使语言传播趋向大众化和流行化,而缺乏个性和特色。

“电插头毒品”(5)信息泛滥。

•2.信息污染对受众的主要危害•(1)对青少年毒害严重,危害社会正常秩序。

•(2)降低受众的文化意识水平。

•3.对信息污染的不同认识与对策•由于国体、政体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制度、法律等不同,各国对信息污染采取了不同态度。

•(1)认为信息污染很有害,采用行政管理手段加以控制,甚至采取法律、经济制裁措施。

•(2)基本上承认信息污染是有害的,并从舆论上对传者加以正确引导,但缺少有效的实际措施,因而收效甚微。

•(3)从理论上认为信息污染有害,从实践上却认为信息污染是社会的“稳定剂”、“溢洪道”。

目的是让人们津津乐道于暴力、色情、通俗低级文化,以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从而缓和政治、经济危机。

•对信息污染现象的总体认识:•信息污染是一种公害,控制信息污染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信息污染的彻底消除是不可能的。

特别是出于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的区别,无法对有危害的信息确定统一标准。

而有的信息既有益又有害。

另外,人类不需要生存在一个无菌的物质世界中。

高度净化的信息环境,会使人变得简单、片面和麻木,失去思维活性。

所以,关键问题是控制信息污染的程度,同时大力传播积极的、有助于社会前进的正面内容,以抵消信息污染带来的危害。

四、信息侵略:没有硝烟的星球大战(世界信息新秩序)媒介强国凭借大众传播媒介的优势强行“倾倒”或进行有目的故意伤害时,信息污染就会演化成类似军事入侵的信息侵略。

如:1983年, “广播星球大战”《国际先驱论坛报》对此发表评论指出:“现在世界上除了军事上的星球大战之外,还有另一场星球大战,它所涉及的不是导弹,而是通过无线电向世界上各个偏僻地区传播的新闻和意识形态。

”1、信息侵略的性质“思想的征服”尼克松(1988)《1999——不战而胜》:进入21世纪,采用武力侵略的代价将会更加高昂,而经济力量和意识形态的号召力,将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文化的征服”杜勒斯:“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并随之舞蹈,那么我们迟早将教会他们按照我们所需要他们采取的方法思考问题。

”2、信息侵略的危害如果一个国家长期处于“信息倒灌”或遭受信息侵略,其危害是不可低估的。

轻者,它垄断信息资源,控制态度行为,干扰正确决策;重者,污染和毒化社会风气,腐蚀和败坏人的灵魂,摧残和消蚀民族文化,动摇和破坏社会稳定。

全球的文化差异日益缩小,文化认同的进程正在加快更可怕的征服还不是思想和文化,而是语言语言是思想和文化传播的管道,也是抵御外来文化侵略的一道防线。

中国有3.5亿人在学习英语3、构筑反信息侵略的“万里长城”。

首先要健全和强化大众传播法制,对信息的品质、级次相传播范围、比例等作出严格规定;其次要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用正确思想和理论武装人民群众,使其能自觉抵御外来的信息侵略;第三,要发展和完善本国的传播体系,形成自己的传播优势和传播特色,从而增强同西方传播的竞争力;第四,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的文化资源,积极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东方文化和世界文化,向受众提供适合其需要的健康的精神食粮;第五,要创立和发展本国的跨国传播网络,团结第三世界国家,利用各国华人社团,积极在海外布点设台,从天上到地下,从有线到无线,与各媒介强国展开全方位的立体传播竞争,切实改变以往那种消极被动的局面。

第四节信息社会•一、定义•所谓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信息社会就是大量生产、传播、消费信息的社会。

信息社会,大约始于20世纪中叶。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里甚至为它确定了一个具体的时间:1956年,担任技术、管理和事物工作的白领工人人数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蓝领工人。

工业的美国正让位给一个新社会,在这个新社会里,我们大多数人是历史上第一次同信息打交道,而不是生产商品。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是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正是成长中的信息社会所缺少的技术催化剂。

人造卫星的真正重要性不是它开始了太空时代,而是它引来了全球卫星通信的时代。

标志着信息革命全球化的开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