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复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复习

伊春家具生产的主导因素是原料,跨国公司在珠江三角 洲设立高档家具分厂则是利用土地和劳动力价格较低的 优势,降低成本、占领市场
新疆棉纺织工业布局在棉花产区,多属于原料导向型;华 北地区棉纺织工业多属于劳动力导向型;上海、青岛棉 纺织工业属于市场导向型;鞍山、包头等地兴建棉纺织 工业是为了平衡重工业区职工性别构成的社会需要
工业地域
按性质分
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 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
【名师点睛】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往往是传统工业区,存
在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原因: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 区位优势 。 2.工业分散的结果:引发了工业的 地域联系 ,促进了地域之间人员、物 质和信息等的流动。 3.适宜分散的工业类型 (1)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型产品的生产企业。 (2)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复杂产品的生产企业。
(2)布局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空气污染企 业的布局,此类企业可布局在图中A、B两处。
(3)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或最大风频的下风向地带,如下图从 风向玫瑰图知该地区最小风频的风是西风,最大风频的风是东北风,故 空气污染企业应布局在A处。
(4)在城郊热力环流显著的地区,宜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如下 图中的A、B处。
普通服装、电子装 配、包带、制伞、 制鞋等工业
技术导向 型工业
知识 技术
技术要求高的工业
集成电路、飞机、 精密仪表等工业
区位选 择原则
接近原料产地
接近消费市场
接近能源供应地(火 电厂或水电站) 接近具有大量廉价 劳动力的地方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 技发达地区
易错警示 工业导向类型的非唯一性
一般原则 电子装配、普通服装加工属 劳动力导向型 石化工业属市场导向型
鞍钢属于煤铁复合体型;鲁尔区钢铁工业布局在燃料地; 攀钢、包钢布局在原料地;宝钢、首钢布局接近市场
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社会经济因素变化 原料、燃料:影响减弱; 科技、市场:影响 增强 。 2.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加强
污染类型 大气污染型企业 水源污染型企业
布局原则 布局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向的 下风 地 带或垂直盛行风向的郊外
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区 域经济格局,同种产品之 间的生产联系不密切,形 成多家企业竞争的局面, 规模效应大减
发展 条件
银行信贷体系发达;社会 商品手工业发展历史悠久; 服务机构完善;交通运输 山区为主、平原少,人多 便利;用水、用地方便 地少,用地紧张
本获得最高利润。
3.主导因素决定工业区位选择类型 原料导向型工业:接近 原料产地 。 市场导向型工业:接近 市场 。
动力导向型工业: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 导向型工业:接近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达地区。
图解考点 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工业导向类型 按照工业主导区位因素,可将工业划分为如下类型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复习
梳理整合
梳主干 理脉络
一、工业区位因素
1.主要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土地 、水源、原料等。 (2)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 、运输、动力、政策、科技、劳动力等。
【名师点睛】 大多数工业受自然因素影响小,但部分资源密集型工业和农 产品加工业(如制糖工业)受自然因素影响大。 2.选址原则: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
有色冶金工业属动力(能源) 导向型
普通家具厂因其产品不便于 长途运输需要接近市场
纺织工业一般布局在劳动力 廉价的地区
钢铁工业一般布局在原料地
特殊案例
微电子(集成电路)、高级时装则属技术导向型
大庆、辽阳、克拉玛依的石化工业属原料导向型;上海、 南京、北京的石化工业则属市场导向型
铜矿石品位低,运输量大,粗铜冶炼宜接近原料产地;精解 铜需要选择能源地。山西省电解铝接近燃料和原料地; 广西电解铝接近水电站和原料地
共同点
①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②交通便利;③没 有传统工业区位优势;④中小型企业为主
生产结构 高技术产品
轻工业产品
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
生产特点 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

费用高
同 点
分布特点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 周围环境优美的地方
生产过程分散或家 庭承包,资本集中程 度低
分散在小城镇甚至 农村
劳动力技 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 术条件 知识和技能
工业 类型
主导区 位因素
工业特点
部门举例
原料导向 型工业
原料
原料不便于长途运 输或运输原料成本 较高
甜菜制糖厂、甘蔗 制糖厂、水产品加 工厂、水果罐头厂 等
市场导向 型工业
市场
产品不便于长途运 输或运输产品成本 较高
啤酒厂、家具厂等
动力导铝厂)等 重工业
劳动力导 劳动力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 向型工业 成本 力的工业
图解考点
传统工业区的形成、衰落与整治
拓展延伸
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鲁尔工业区发展条件的异同
2.新工业区的发展(以美国“硅谷”和意大利新工业区为例) 新工业区主导产业有的是传统工业部门,有的是新兴工业部门,因其工 业部门的差异,工业区的特点和优势区位也不同。如表所示:
对比项目
美国“硅谷”
意大利新工业区
廉价劳动力
政府因素
军事订货
政府的大力支持
拓展延伸
意大利新工业区与我国温州乡镇企业的异同
工业区 相同点
意大利新工业区
温州乡镇企业
有大批廉价劳动力,企业规模小,以轻工业为主,企业 生产高度专业化,资本集中程度低
不同点
模式
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 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 通过生产—销售—服务网 络,不同企业密切联系协 作,共同形成巨型企业集 团
水泥厂、酿造厂
考虑 污染 源类型
水污染
已知最小风频的工厂应布局在当 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及河流上游
印染厂、造纸厂、 电镀厂
大气污 染、水
污染
综合以上两条
化工厂、炼油厂
固体 废弃 物污染
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火电厂、钢铁厂
拓展延伸 “四角度”理解有空气污染的工业部门的布局
(1)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地带,如某地常年盛行西风,则应布局在城 区的东侧,如下图中A处。
三、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深刻影 响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2.不利影响 (1)对原材料的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 突出。 (2)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 环境。
图表判读
工业区位模式图的判读(举例)
析图表 强应用
梳理整合
四、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梳主干 理脉络
工序上的联系:产品与原料的联系
工业联系
类型 空间利用上的联系:共用基础设施,共

用廉价劳动力等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
工业集聚 形
意义
取得规模效益
共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按形成分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考虑污 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 染程度 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污染严重的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城市的 郊区
典例 电子厂、感光器材厂
自来水厂、啤酒厂 服装厂、玩具厂 机械厂、仓库 钢铁厂、水泥厂
大气 污染
已知主导风向,工厂应布局在当 地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与主导风 向垂直的郊外
季风气候区,工厂应布局在当地 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4.支持条件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 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
【名师点睛】 跨国公司的出现与发展是工业分散的结果,其在全球范围内
寻找最优区位,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
图解考点
工业联系、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
五、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1.传统工业区 (1)代表性地区: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 业区等。 (2)形成条件:丰富的煤、铁资源。 (3)代表性工业部门:煤炭、 钢铁 、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 (4)特点:以 大型工业企业 为核心,工业分布高度集中。 (5)存在问题: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等。 2.新工业区 (1)代表性地区: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等。 (2)特点 ①出现的时间:20世纪50年代之后。 ②出现的地点:发达国家一些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 乡村 地区。 ③企业规模:以灵活多变的 中小型 企业为主。 【术语提示】 并不是所有的工业集聚都是为了降低运输成本,具有“投入—产出”联系的 工厂近距离集聚,可接近原材料供应地,降低运费,但也有些不具有生产联系的企业,如制伞厂、 鞋帽厂等,其集聚是为了共用当地基础设施或廉价劳动力。
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__上__游___
固体废弃物污染型企业
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2.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区位因素
对大气环境十分敏感的工业,应建在空 考虑生 气比较洁净的地区,远离烟尘污染严重 产的环 的工厂 境要求 需要清洁水源的工业,应布局在市区河
流的上游
规模小,基本无污染的工业可以有组织 地设在城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