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视角下中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研究第1章导论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2 研究内容1.3 研究方法及思路1.4 研究创新与不足第2章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2.1 传统企业融资理论2.1.1 加速理论2.1.2 流动性理论2.1.3 新古典投资理论2.1.4 托宾Q理论2.2 融资约束理论文献综述2.2.1 MM定理2.2.2 投资的信息不对称理论2.2.3 FHP模型2.3 社会资本理论文献综述2.3.1 社会资本的内涵2.3.2 社会资本的作用2.3.3 社会资本的形成机理2.4 社会资本与企业融资的文献综述2.4.1 国外社会资本与企业融资的研究2.4.2 国内社会资本与企业融资的研究第3章影响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制度与非制度性因素3.1 影响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制度性因素3.1.1 金融市场发展与企业融资约束3.1.2 政府政策支持与企业融资约束3.2影响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非制度性因素3.2.1 企业投资机会与融资约束3.2.2 企业投资过度与融资约束3.2.3 企业社会资本与融资约束第4章我国民营企业社会资本结构及其度量4.1 我国民营企业社会资本内涵和结构4.1.1 我国民营企业社会资本的内涵4.1.2 我国民营企业社会资本的结构4.2 民营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与演化4.2.1民营企业社会资本形成的模型分析4.2.2 民营企业社会资本演化的演化路径及模型分析4.3 民营企业社会资本指标构建与指数计算4.3.1 现有社会资本测度研究综述4.3.2 测度指标选取与说明4.3.3 社会资本指数构建4.4 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社会资本指数的测算4.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4.4.2 社会资本指数测算第5章社会资本对缓解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特殊作用5.1 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现状5.1.1 直接融资5.1.2 间接融资5.2 社会资本对国企和民企的影响差异5.3 差异化货币政策下社会资本对民企融资约束的影响差异第6章社会资本缓解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机理6.1 社会资本缓解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作用机制6.1.1 信任依据Newman(1998)与Moore(1999)的研究中,对信任的定义显示:信任是为能够减少与契约有关的交易成本、鼓励交流和信息流动的一种治理机制。
现实世界的普遍信息不对称,使得信任成为信息不完全下的一种补充机制,内含于社会关系中的义务和期望强化了人们之间的信任,增加了合作概率。
信任一旦遭到破坏,重建将是一项成本(时间成本与金钱成本)巨大的过程。
正是重建信任需要付出重大的代价使人们的行为变得谨慎,有效抵制了机会主义的诱惑。
目前,我国社会结构是以地缘、血缘、族缘关系为基础,社会信任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差序格局”。
社会信任程度比较低,普遍处于特殊信任占主要地位的社会信任机制。
民营企业往往强调以企业家的家族为中心建立社交网络,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去对待是否在这个社交网络中的不同对象。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家族式的社交网络就为企业提供了一种特殊的信任机制。
家族建立的社交网的最大特点是,社交网络中的参与人熟悉程度较高,互相之间对彼此的信用程度十分清楚。
因此,如果在家族网络中有违背信任的行为出现,惩罚成本将是巨大的。
因为在这种特殊网路中,对某个人或者某个企业的失信,将导致自身在整个社交网络中的信用度骤降,这种损失是无法准确度量,尤其是这种是失信行为在时间上造成的影响,往往难以估计,例如会殃及亲属以及子孙。
针对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以及社会结构而言,这种家族式的以血缘为基础的信任模式往往比现代契约还要可靠。
例如在江浙一带民营企业发达地区,就已经出现了以“口头承诺”和“延缓性支付”为主要形式的信任机制。
这两种特殊形式的信任机制不仅可以缩短契约签订的时间,提高效率;还可以降低经济活动中的资金往来的交易成本有效降低了交易费用。
这种家族和企业合二为一以及由此建立起的特殊信任模式,也是使得江浙一带的民营企业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江浙一带的民营企业的发展模式再次说明了,中小企业由于发展不确定性以及自身道德风险问题导致融资难的问题,通过建立特殊的信任机制得到缓解。
这种自身社交网络产生的特殊信任机制一方面降低了信息的搜寻成本、降低贷款的交易成本,即企业的这种信任机制越牢固,越有利于银行与企业开展贷款交易。
另一方面由于约束了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了融资过程中的道德风险,降低了监督成本。
当一个企业的社会资本存量较高时,标志着这个企业的信用度较高,因此投资方对其形成一定的信任程度,会更愿意对其从事投资活动。
类似于江浙一带的情况,我国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的发展较快,彼此间广泛的合作扩大了他们的“信任半径”,也再次说明了社会资本的信任机制对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缓解。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信任在缓解融资约束方面的作用还主要表现在民间金融。
民间金融是典型的市场自然选择结果,只会出现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民间金融组织多数情况下是通过家族社交网络中的客户、亲戚、朋友等寻找的信贷客户,以半公开、半地下的方式运行着。
由于有这样的信贷客户来源,形成一定程度的信用保障。
因此,民间金融机构发放信贷时完全凭借借款人或中间人的信用,无需担保、抵押。
这些与民营经济有着“天然”联系的民间金融组织有力地支持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Stiglitz和Weiss的研究结果显示,民间金融组织中存在看不见的自然选择机制,是通过社交网络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以及民间道德规范建立的。
通过这一机制有效地解决了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因此,民间借贷市场凭借地缘以及亲缘的关系的放贷者与民营企业之间的信息基对称性较好。
林毅夫、张捷等人认为,基于人缘、地缘获取借款者的信息是非正规金融行为得以顺利开展的优势所在。
Stiglitz和Weiss从信息经济学角度揭示了民间金融组织的存在对于信任机制的影响。
此外,BOSE的模型也从实证角度证明非正规金融市场的放贷者在特定条件下的贷款客户在很大概率上是那些掌握了对方信息的借款者。
在非正规金融组织背景下,借贷双方基于彼此的相互了解、信誉,即社会资本的作用,通过自然选择机制产生的“人以群分的匹配效应”,以及连带责任的特征,比正规金融组织更有能力进行监督。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良好的地区就是通过比较规范和发展良好的民间信用体系,来强化投资者对社会资本中信任机制的投资意识。
综上所述,信任作为民营企业社会资本的机制之一,在其所在的社会网络中,对于规避民营企业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金融资源较少等融资困境起到重要作用,信任关系是民间金融组织存在的重要基础之一,再次间接验证社会资本对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作用。
6.1.2 规范规范是社会资本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者福山认为,不同规范常常造成不同的摩擦,从而决定不同的解决方法和需要的解决程度。
因此,企业规范需要在长期过程中通过在多次博弈,不断完善形成。
在社会资本中,企业规范以信任和互惠为核心,稳定企业内外关系,降低企业交易成本。
尤其是在缺乏正式规章制度的情况下,规范企业行为从而达成企业间沟通与协同,并逐步形成一种整体秩序和文化,从而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和融资行为。
规范的作用表现为组织对个体成员的控制力。
依据声誉、信用程度等要素对社会网络中的企业成员进行评价,来反映了该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大小。
因此社会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司法体系和正式仲裁制度的作用。
奖励的主要形式为遵守规范者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信任得到增加,声誉得到传播;同时对不守规范的成员进行惩罚,采取的主要手段是社会排斥,即限制对那些违反规则的企业成员在社会网络中信任半径。
就中小企业而言,排斥不仅使其失去以后生产经营中的合作机会,还会使企业家在情感上受到创伤。
所以社会规范在一定程度起到替代正式仲裁制度的作用。
如果关系网络的中小企业在融资交易中违约或传递假消息,一旦被发现,它将受到惩罚,丧失网络内成员对其的信任,失去将来与其他企业、银行合作和融资的机会。
6.1.3 社会关系网络社会资本中最重要的载体就是社会关系网络,因为社会资本的核心价值是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来实现的。
就社会关系网络本省而言,范围大小多样化,从个人、企业,到产业集群,甚至再到国家。
Watts和Strogatz认为社会关系网络的独特优势在于信息传递和扩散方面。
针对民营企业具备的社会关系网络而言,是典型的小世界网络特征,参与其中的企业相互之间熟悉程度高,从而互动频繁,不仅提高了社会关系网络的聚合系数、减小了信息传播以及信任半径的,促进信息在企业之间迅速传播,避免信息的不对称。
社会资本网络中的企业想要隐藏自身不良信息比较困难,因此商业信用方式的融资更易于发生。
如前文所述,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金融机构鉴于无法掌握企业的具体运营情况,无法对企业的财务情况以及信用程度作出准确评估。
在社会关系网络角度,“软信息”是中小民营与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手段。
在这里,“软信息”主要指的是企业家的综合品质、企业家的声誉、威望、企业的信誉程度、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位置,以及与其它相关联企业之间关系等等。
“软信息”是直接与企业及由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之间保持特有关联。
企业只有通过真实情境下的经营行为以及与客户之间的互动,才有可能形成对自己有利的“软信息”。
由于“软信息”的不可度量性与不确定性,难以通过确定的语言或者确定的度量指标来规定或者形容。
“软信息”不能脱离社会资本中的规范、社会关系网络而独立存在,它是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合作、经营行为、商业互动等行为过程中达成的共识,它既包含着单个企业特征的信息成分,又包括区域共有特点的信息内容。
因此,“软信息”本身贴有具有显著的区域属性。
社会关系网络克服了上述“软信息”上述特性,成为“软信息”的有效传播渠道,促进企业间形成较强的互动关系,实现社会关系网络内“软信息”的共享。
具体来讲,民营企业的软信息的传播渠道为社会关系网络中的非正式交往网络。
在这一非正式网络中,民营企业以及产业集群彼此熟悉,处于对彼此信息的掌握而形成更多的交往,在此过程中也更愿意投入资金、情感等因素,加强彼此之间的关系。
“软信息”通过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行传播,广泛密集的社会关系网络作为非正式交往的主要平台,促进了民营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以及金融机构的互动交流,使得“软信息”的传播更加顺畅,最大程度的降低传播成本,理论上,金融机构“软信息”成本大小的决定,主要取决于金融机构与企业直接接触的便利程度。
这样,贷款方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民营企业的情况,较为客观地评估企业经营情况,从而进行甄别客户以及贷款决策。
并且通过“软信息”,金融组织也可以更有效地监督贷款的使用情况,减低贷款方违约的可能性。
“软信息”的有效传递是民营企业存在融资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