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细菌的芽孢染色
生物112 周泓兆1102040226
一、目的
学习并掌握细菌芽孢染色的原理及方法。
二、原理
芽孢染色法是利用细菌的芽孢和菌体对染色剂亲和力不同的原理,用不同染料进行着色,使芽孢和菌体呈现不同的颜色而加以区别。
芽孢具有厚而致密的壁,因此想要将芽孢染色需要在较高的温度(煮沸)的条件下,用强染色剂(孔雀绿)将菌体和芽孢同时染色。
而同时,实验利用了孔雀绿可经水洗脱色的特点,通过水洗将菌体的着色洗脱,而芽孢因具有致密的壁而不会被水将染色洗脱。
接下来用番红染色,将菌体染为红色,而在常温下品红无法将芽孢着色,因此在显微镜下形成了芽孢为绿色而菌体为红色的现象。
而实验中如果要观察芽孢在菌体中的着生位置,一定要根据各菌的特点来确定培养时间。
三、材料
1.菌种: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26℃-28℃,培养2-3天。
2.染色剂:孔雀绿染液,番红染液。
3.其它:载玻片,无菌水,洗瓶,酒精棉球,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接种环,酒精灯,镊子。
四、实验步骤
1.制片:将枯草芽孢杆菌涂片并干燥固定。
2.染色:撕取一块比载玻片略窄的吸水纸,覆盖在涂片出,在吸水纸上滴加孔雀绿直至饱和。
用酒精灯加热是染液保持微沸,其间不断添加适量孔雀绿染液,保持吸水纸湿润,染色5min。
3.水洗:待玻片冷却后,用镊子出去吸水纸,再用水瓶轻轻冲洗至孔雀绿不再褪色为止。
4.复染:用番红染液染色1-2分钟,水洗。
5.镜检:涂片干燥后,滴加香柏油置于油镜下观察。
6.清理:用二甲苯与干净擦镜纸擦净镜头,将涂片放入废片缸,将固体垃圾放入垃圾桶,液体垃圾倒入废液缸,无腐蚀性毒性液体可倒入下水道,用酒精棉球擦洗器材将溅出的染料擦除。
五、结果与讨论:
这个实验成功率很高,主要原因是步骤简单,染色效果明显而且影响因素少,洗脱时间对结果影响要比革兰氏染色中酒精脱色时间的影响小很多。
最后结果的小遗憾是孔雀绿绿色的着色较浅,我觉得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涂片的菌体密度和增加染液煮沸时间,可能会获得更好地效果。
六、思考题:
1.为什么在孔雀绿加热染色时,要待玻片冷却后才能冲洗?
答:我推测的原因如下:①菌体在突然遇冷之后会变形甚至破裂,影响观察。
②在沸腾的情况下染料能更方便地进入芽孢,那么高温下染料也应该更容易从芽孢中被洗出,所以等到冷却使得孔雀绿尽可能留在芽孢内。
③防止载玻片在高温下突然遇冷而炸裂。
2.分别从菌龄、制片等方面,简述细菌芽孢染色需要注意的技术要领。
答:应当选取适宜菌龄的细菌来制作做涂片,菌龄过小还没有形成芽孢,菌龄过大则会有好多菌体破裂无法看到芽孢的着生位置;制片过程中则需要注意染色时间的控制,不可过长(使得染色过深无法用水脱色影响观察)或过短(使得染色过浅无法观察到芽孢),还要控制温度不能过高,免得菌体、芽孢囊破裂或染液在载玻片大量沉积影响观察。
最后要在冷却后用水冲洗,不能直接用水冲洗热的载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