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资源学(复习)(1)

土地资源学(复习)(1)

名词解释:土地: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土地资源: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土地土地类型: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

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类型是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土地分级:在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分类:按土地性质和特征的共同性和相似性,将一个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所有个体土地分级单位做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与归并,从而获得分类级别高低不同的各种土地分类单位。

地域分异:指地球表层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地段之间的相互分划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其中具有普遍性的地域分异现象和地域有序性就是地域分异规律。

土地类型结构: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在质和量上的对比以及它们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或图式。

类别:空间结构、数量结构土地类型演替:是指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转化的过程。

匹配:是指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得调整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

(两个过程:①依据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性状的分析比较得出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等级;②提出新的土地利用方式)最小因子法:是指按单因子适宜性等级最小的那个因子的等级决定土地的适宜性等级的方法。

(①确定每个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②通过对照比较确定评价单元的每个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③对评价单元的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进行比较选最小的等级作为这个评价单元的评价结果)土地利用系统: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土地利用单元构成。

土地生态系统:在一定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中的一切有机体与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综合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组成: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特点:整体性、开放性、区域分异性、可变性土地质量:土地的状态或健康状况,特别是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土地持续利用及促进动植物健康的能力。

土地退化: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土地整理: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土地复垦:对被破坏的土地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及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土地开发:通过各种手段挖掘土地的固有潜力,提高土地的生产率,扩大土地利用空间与利用深度,充分土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的过程。

水土流失:即土壤侵蚀,是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地表土壤物质分离、破坏、运移和沉积的现象。

土地沙化:指由于风蚀水蚀等原因所引起地面物质中的细粒部分和生物生长的营养物质丧失,而出现地表物质粗化的过程。

土地次生盐碱化: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壤,因不合理灌溉。

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可溶性盐类在土壤表层或土壤中逐渐积累的过程。

土地贫瘠化:指土地资源中的土壤养分总量及有效性不断降低的过程。

土地污染:土地因受到采矿或工业废弃物或农用化学物质的侵入,恶化了土壤原有的理化性质,使土地生产潜力减退、产品质量恶化并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和过程。

耕地保护:主要包括耕地资源数量、质量的保护和耕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 土地资源产权:指与土地资源相关的一系列权利的总称土地资源产权制度:指与土地资源相关的一系列安排与之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土地利用资源评价: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性能进行鉴定的过程。

土地资源潜力评价:是指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及其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类定级的过程。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评价土地对待定利用类型适宜程度的过程。

土地资源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的使用价值或价值进行评定反映土地利用方式的经济效果。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实质上是一种政府的管理或干预维护公众利益的社会力量,是一个对既定目标不断修正、对影响土地利用发展演变的各种因素和不同利益集团不断进行协调的过程。

简答题:1.土地的内涵①土地是综合体,土地组成要素不可替代且其共同作用决定土地性质和用途;②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③土地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实体(地上层、地表层、地下层);④土地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⑤土地的性质随时间而不断变化。

2、土地资源、土地资产与土地资本①土地作为资源,是土地物质对人类社会需要的不可代替的必要性所决定的,因而是土地成为资产的基础,也是土地资本的基础。

②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特性功能。

土地具有资源功能是指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和环境要素而言的;土地具有资产功能是指土地可以作为财产使用。

③土地资产是土地资本的物的表现。

土地资本是指为改良土地而投入并附着在土地上的资本。

综上,世界上大多数土地既是资源也是资产,同时也凝结了一定的土地资本。

3、土地的属性和功能:土地的属性:土地的自然属性(生产性、整体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土地的经济社会属性(土地的社会性、土地的资产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土地的权籍性:地权、地籍)土地的功能:养育、支撑、资源、资产、环境净化、土地景观、土地社会保障、土地调控5、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温室效应、雾霾;②对地表形态的影响;③对水资源的影响;④对生物的影响;⑤对土壤的影响:加速土壤侵蚀、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壤污染(工业废水、废弃物、化肥等)。

6、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①土地类型的划分是一种自然分类,依据是土地的自然属性;土地资源类型划分依据除了土地的自然属性外更要强调经济社会属性;②土地类型分类的结果往往是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基础;③土地类型强度土地自然属性,与土地资源类型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

7、土地类型的划分是通过土地分级和土地分类完成的。

目的:①土地类型的划分是土地类型研究的主要内容;②通过土地类型的划分揭示土地类型的发生发展和区域性差异;③土地类型的划分为土地评价土地利用及土地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8、土地分级原则和土地分类原则土地分级原则:①土地个体单位内部相对一致而与相邻个体有明显差别;②划分出的土地单位易于识别;③分级系统应力求简明尽可嫩量化。

土地分类原则:①自然发生学的原则、②综合性原则、③主要因素原则、④实用性原则、⑤指标的互斥性、明确性、层次性和针对性等。

9、土地的分级系统特点①较高级单位是由不同的低级单位合并而来;②不同的低级单位必须在地域上相邻才能合并;③等级越高概括性越强;④土地的分级系统从低级合并成较高级的根据是各单位间的区域联系。

10、土地分类方法①发生法(以形成土地的环境因素为依据把土地划分成各个单位并对之分类)②景观法(通过土地的空间形态识别进行土地类型划分,顺序法、两列指标网格法、路线考察法)③参数法(将主导标志法加以量化作为分类标志,利用数学方法进行土地类型划分)11、土地分级和土地分类的关系①土地分级是土地分类的前提;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土地分级是对土地的纵向划分,土地分类是对土地的横向类群归并;③土地分级是多级的,土地分类是多系列的。

12、土地类型的形成和结构由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等自然环境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而形成的物质体系,也包括人类活动过去和现在的作用与影响。

土地类型结构: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在质和量上的对比以及它们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或图式。

类别:空间结构、数量结构13、地域分异尺度和变形形式地域分异尺度:大尺度地域分异(全球性、全海洋和全大陆、区域性);中尺度地域分异;小尺度地域分异地域分异变形形式:水平地带和垂直地带性;地方性、隐域性和微域分异14、土地类型演替、分类及研究意义指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转化的过程。

类别:按演替性质分时间和空间演替;按演替原因分自然和人为演替;按演替方向分正向和逆向演替;按演替过程分节律性和非节律性演替。

研究的意义:①土地类型结构与大农业生产布局;②土地类型结构和演替与土地生态设计;③土地类型结构与自然区划15、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和原则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基础性(土地自然分类)、应用基础性、应用性土地分类土地利用分类原则:充分考虑土地现状的特征、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充分考虑生产应用性、形成一定得科学系统。

16、土地资源调查程序①准备工作:明确调查任务、组织专业队伍、制定工作计划、资料准备、用品准备②外业调绘:调绘前准备工作、调绘阶段程序③内业工作:转绘工作、量算面积、编图和图面整式、成果整理④检察验收:外业调绘和补测地物、内业的转绘精度和面积量算精度等17、土地资源调查的调查要素(一)土地自然条件调查(1)土地的位置调查;(2)气候要素调查:①气温②降水(3)地形与地貌要素调查:①地貌类型②海拔③坡度④坡向等(4)水资源调查:①地表水②地下水③水利设施④水旱灾害状况调查等(5)土壤资源调查:①土壤的形成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植被等)②土壤剖面③土壤制图(二)经济社会条件调查(1)人口方面(2)水陆交通方面(3)工程设施方面18、土地利用资源评价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性能进行鉴定的过程。

意义:为土地税收服务、为调整承包土地和征地补偿费提供依据、为土地交易服务、为估计土地经营好坏服务、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

依据: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土地资源的限制性、土地利用效果原则:生产性、综合性、主要因素、针对性、比较性、动态性(原则)类型:土地自然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综合土地评价和单项土地评价、定性土地评价和定量土地评价、现状土地评价和潜在土地评价、农用土地评价和非农业土地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单元的划分:以土地类型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资源评价单元、以土质资源类型为基础评定单位、以土壤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资源评价单位、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确定土地资源评价单元、以地理网格为评价单元。

评价因素:气候、地质地貌、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植被、经济社会(因素) 因素选择原则:主导性原则、差异性原则、稳定性原则、现实性原则方法:归类法(以一定利用方式的土地质量优劣为依据判断其生产力大小)数值法(根据各要素的特点确定评价标准,以对作物生产的影响程度求不同的指数)程序:准备工作阶段、调查分析阶段、评价阶段、成果整理阶段19、环境影响评价特点:战略性、综合性、区域性、层次性;原则:科学客观公正原则、早期介入原则、整体性原则、公众参与原则20、环境影响评价特点:战略性、综合性、区域性、层次性;原则:科学客观公正原则、早期介入原则、整体性原则、公众参与原则21、土地承载力四要素:生产条件、土地生产力、被承载人口的生活水平和土地承载人口的限度22、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对一定地域内城镇土地利用效益高低的划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