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学文化浸润童心,创建特色铸就品牌

国学文化浸润童心,创建特色铸就品牌

国学文化浸润童心,创建特色铸就品牌一、学校基本情况欢迎领导们走进我们这所具有62年历史的学校。

我校校址原为唐代著名建制的古刹——宝应寺,是区级重点保护文物。

学校现有22个教学班,600余名学生,拥有市、区、校三级骨干教师21人,约占教师总数的37.5%;22个班主任中,各层面的优秀班主任、辅导员有13人。

优秀的教师团队为学校提升办学质量,打造特色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北京市首批认定的四所学习型学校之一,学校始终坚守“质量立校、特色发展”的信念,将“家长满意、社会满意”摆在首位,近年来勤于实践,勇于探索获得全国、市区等各级各类奖项五十余项,历届毕业生升入优质校的比例逐年递增,有效地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尤其是学校推进国学文化教育后,我们明显地感到国学教育带来的不仅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变化,对启发学生真知,储备善行而言,更是能伴其一生惠其一生。

同时为学校打造国学特色品牌带来了不竭动力。

二、特色理念的形成作为一名登莱人,面对当前越来越功利的学习之风,面对扑面而来的快餐文化,我们一直有一个理想,那就是以优雅的气质、深邃的内涵去培育学生美好的心灵,去激发他们内在的崇高。

希望学校成为师生心灵交汇、精神融合的地方,希望校园充盈着温暖的人文情怀,用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童心,为实现成为一名“儒雅的现代人”的培养目标奠定基础。

正是在这一理想的感召下,2008年学校立足时代的发展趋势,立足自身的办学实际,立足学生的成长需求,真正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提出的:“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的指导精神;真正发挥学校丰厚的历史积淀和充满文化意蕴的学养资源;真正服务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成为他们日后丰富人生的起点。

在此基础上学校提出了“以国学文化奠基,打造高品质的学习型学校”的办学目标,着力打造凸显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着力建设以《国学》校本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着力开展以国学教育为主题的特色教育活动,力图用国学文化来涵养师生,提高其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并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师生的人格、气质,使师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在祖国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形成。

三、特色理念的推进(一)着力打造文化气息浓郁,特色明显的国学环境“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多年来,为了加强国学教育,使校园文化建设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丰富校园文化底蕴,提升学校办学品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学校积极营造格调高雅,富于文化意蕴的育人环境。

1.借助景观营造国学文化意境几年来学校努力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整体规划、科学布局,融入中国元素精心设计每一处景观。

不论是校门口翠竹掩映下的花廊,还是潺潺溪水映衬的竹简墙,不论是百年古槐下修缮一新的教室,还是静立校园,昭显东方智慧的孔子雕像,无不在传递着古典之美,让每个孩子在校园中宁静身心,陶冶心灵。

“国学堂”是学校借助“十一五”市级“语文探究室项目建设”课题着力打造的国学文化工程。

它的建设旨在通过营造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形成多方位、立体式、网络化的语言文化教育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在建设中,学校对选址定位、装饰装修、功能分区、设备选型、软件安装等方面均进行充分讨论,并请行内设计师进行规划,提出建设意见。

如今这里已成为教师文化培训、国学校本课程教学和学生特色社团活动的主要场地。

2011年学校召开了课题总结会,全国小学语文学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原北京市语文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李春旺,北京市语文教研室张立军主任及部分区县的教研室主任到会。

会后崔峦先生兴奋地说:“这是自己第一次在语文学科专用教室听课,心情格外激动,教室内创设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内涵丰富、格调高雅,有很强的推广意义。

学生在这里学习语文不自然地就会规范行为、涵咏文字,进而提升修养。

”其后,他更在留言簿上写道:“以语文探究室为平台,普及国学文化,培育儒雅、博学、善思的小学生。

”2.借助展板传递国学传统知识学校在校园环境设计上不仅提高其审美品味,而且发挥其教育功能,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都成为孩子获取国学知识的宝库。

漫步校园,围绕国学“六艺”而设计的文化长廊前总有驻足欣赏的师生身影,在这里不仅有中国传统童蒙著作《三字经》、《弟子规》,还有讲述茶道、京剧、中医、武术等国粹文化的知识园地;不仅有孔融让梨、凿壁偷光等古代经典人物故事,还有趣味十足的成语接龙。

可以说,这里既成为了学生学习国学知识的新课堂,又成为了师生进一步探讨中国文化的理想场所。

3.借助橱窗展示国学学习成果为了让校园环境更加彰显动态性和实践性,让每个孩子不仅仅是观看者,更是设计者和参与者,我们连续推出了“赏古诗、画诗意---学生诗配画作品展示”、“学生书法优秀作品系列展示”、“我的假期阅读卡---国学手抄报展示”等等,展示学生课内外国学学习的成果,学校定期更新,并对获奖学生进行表彰。

本学期学生在少代会提案中对校园环境还提出了更多的有益建议,真正使学生成为校园文化环境的设计者,培养了他们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责任感。

(二)实施课程联动,彰显特色国学课程1.理性推进国学,不断完善课程框架学校办学目标中明确提出“以国学文化奠基”,因此在课程建设上我们将国学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自主开发了陶冶学生情操的文化类、开阔学生思维的拓展类、丰富学生生活的研究类三个类别、五个科目的校本课程。

随着课程开发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建构起以《国学》校本课程为核心,通过“点、线、面”的逐层推进、交互渗透,促使三级课程整体推进的网状课程体系。

“点”是指国学校本课程。

学校在古代“六艺之学”的基础上,融合当代的教育理念和时代需要,在提炼、增补、修改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我校特色的“新六艺”概念,即“礼、乐、弈、武、书、术”,力图在继承与发扬、吸纳与融合中为学生建立起一个可观、可听、可触、可赏的立体国学系统。

“线”是指各学科挖掘自身课程中的国学元素。

教师围绕《国学》校本课程梳理本学科所蕴涵的国学文化元素,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体现,以此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学习和对教材的再解读。

而学生在多渠道感受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民族情感得到了激发,形成了对祖国文化持续探究的强大动力。

“面”是指学校开展体现国学文化的主题型实践活动。

学校不仅重视通过国学校本课程向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还充分运用校园广播、网络等阵地,文化节、社区宣传等途径,实现课内外相结合,构成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互配合的整体教育系统,为学生兴趣盎然地踏进国学大门奠定基础。

2.立足学生实际,研发特色课程教材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是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它直接关系着课程教学落实的质量。

基于这一认识,学校以课程纲要为依据着手编写各类校本课程教材。

教材的研发采取边编写、边试验、边听课、边总结、边修改的方式,以增强教材的实践性、针对性,保证教材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08年时学校成立了国学校本课程研发小组推进校本课程的实施。

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6名小组成员结合课程纲要及各年级课程框架,设计编撰了供1—6年级学生上下学期使用的教材和学材。

教材在编写上以我校自主研发的“新六艺”为单元框架,对相关的学习内容进行了统合。

课时教材则体现对学习主题的要素分解,并借助文字和图片呈现学习资源。

为了辅助学生的学习,研发组还尝试设计、编写了与教材相配套的学材。

学材在设计上更注重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引导学生用课前搜集资料、课后延伸拓展等方式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

学生们借助学材反馈学习信息,丰富学习实践,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3.提升教师品位,有效进行课程培训教师是课程的直接实施者,是学生成长的导师,是构建课程文化的主力军。

构建课程文化要靠广大教师的价值认同和努力实践,靠教师团队的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

学校十分关注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我国著名书法家张志和老师、央视“百家讲坛”金牌教授孙立群老师;孔子文化学院副院长陶继新老师;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郭文斌老师;全国“素读”教育第一人、语文特级教师陈琴等,都受邀先后来到学校的“国学堂”进行专题讲座。

通过对话大师、培训学习等方式引领教师汲取文化营养,大家一起领悟,一起探讨,共同成长。

每次活动后,学校都下发调查表反馈老师们的学习体会和新的学习需求,使每次的活动更加富有实效性。

4.践行学做合一,打造活力四射课堂为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活动中有所收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了多渠道参与体验的方式让孩子们感知。

例如学习古礼,老师创设学生模拟拜访、以礼待客情境,学生亲历感受古人对礼仪的重视。

再如讲《青花瓷》,老师呈现一个青花瓷器的展台,营造出汇聚梅瓶、茶具、瓷壶等清新淡雅的青花世界,让孩子近距离去观赏、品评。

在这直观活力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得到激发,这样的教学过程,不是传统文化的机械记忆、知识累加,而是挖掘国学“六艺”中的民族文化内涵,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

(三)着力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特色生动的国学活动1.经典的新生开笔礼,体现国学文化传承学校努力营造国学氛围,借助一系列具有文化馨香的国学活动,激发学生“学国学、品国学”的兴趣诉求。

09年9月1日学校正式启动《国学》校本课程,同时召开了一年级新生的开笔礼。

典礼整个过程分为:正衣冠、朱砂开智、击鼓鸣志、启蒙描红、茶敬亲师等五个部分。

隆重的开笔仪式,具有强烈的仪式感,它让每个学生在踏进校门之始,便感受到古今厚重的文化氛围,从心理上对即将开始的学习生活满怀期待,而其它年级在观礼过程中也受到一次文化的熏陶。

2.传统节日主题教育,体现国学文化传承节日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节日里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学校借助校园广播讲述节日来历和习俗,溯源炎黄子孙的历史由来;母亲节,学校引导学生“知母恩,孝双亲”,让孩子们为母亲献上一枝花,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中秋节,学生更是自编自演了小小情景剧“中秋话月”,用一种新颖的,学生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趣谈中秋习俗,共赏中秋文化。

3.交流智慧学习收获,体现国学文化传承大量的信息交流是对国学校本课程的丰富和拓展,也是对学生所学国学内容的强化回顾和系统梳理。

为此,学校召开“开心学国学”知识竞赛,激励孩子们更多地走进国学精粹,感受国学魅力。

学校还进行了“国学课堂”主题校园文化周活动,我们以“六艺”为依托的“京剧”、“围棋”、“诗社”等七个国学课堂,均由学生精心设计,自主策划,课堂的讲解员也是由学生自己担任。

丰富的国学活动引领学生更多地接触中华文化,点亮学生的智慧童心。

“求木其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学习和传扬国学是对经典的延续、文化的延续,是关照孩子心灵出发时播撒下一颗国学文化的种子,进而铸成一个有着傲然风骨和温暖情怀的灵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