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大学毕业生“考研热”的经济学分析
大学毕业生“考研热”的经济学分析
4.2:1 4.6:1 4.9:l 4.7:1 4.7:1 4.4:1 3.6:1 2.7:l
量。图中两线相交于E点,均衡价格为,P.实际考 验人数为Q+。近几年我国考研人数的上涨,主要是
因为以下几点: 一是需求层面,考研者认为当前本科毕业走向工 作岗位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就业压力陡然加大,考研者不仅仅是为了规避就业,
多名学者指出,这种考研热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理
性回归。
万方数据
主垦l量卿墨I::Q璺』星Q12
追岁
@重笔患田
表1:历年硕士研究生报告及录取情况
考硕年份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l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1994
如被公务员录取或出国,假定保研人数为厶,而保研 人数中替代选择所产生收益为r。由总供给等于总需
求,得到下式:
根据上文的“考研热”经济学机理分析,为了缓 解这种不合理的现象,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改变教学理念和大力宣传“能力大于学历”
的人才观念
胜£(1)“(2)
£(1)=后1,
£(2)埘r
万方数据
(1)
考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当前教育体制下人才
观的扭曲,在人才的就业、升迁等方面唯学历论、唯
文凭论,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书本与实践
从(1)式可以看出,£(1)为“基量效应”,未被
主垦量£9ii匠!E二!Q昼』呈Q!!
埯∥
@鎏怒怒面
相结合。同时教育市场化和大规模无度的扩招以及高 出”为“严进严出”。这不仅有利于遏止当前我国教
式,如考MBA、会计师证、专业八级等所带来的收
考录比例
报名人数 报名增长率 录取人数
165.6 151.1 140.6 124.6 120 128.2 127.12 117.2 94.5 79.7 62.4 46 39.2 31.9 27.4 24.2 20.4 15.5 11.4
益会发生变化。
9.6%
长率高居不下,这一方面是由于在1997年之前高校
本科录取人数尚未实行扩招,毕业生基数较低,而在 2002年第一批扩招后的毕业生人数增加后,虽然考
改善,扩招引发的研究生素质下降会进一步扭曲社会 就业结构和人才结构,从而使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环
节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
研率有所下降,但这里包含本科毕业生人数总量急剧 扩大的因素。另一方面考研报名增长率与经济增长速 明显呈反比关系,根据奥肯定律:经济增长率每超过 潜在经济增长率1个百分点,将会引起实际劳动力就
或l,:单
^
托
,:盘兰型
(2)
(2)式说明,考研人数与保研生具备的替代选择 效应成正比,即保送生本科毕业时就业收益越大,参
加考研的入就越多。下面根据图2具体分析:
Ⅱ
\
弋 \
\
。
\J
/
y
Ⅲ Q
/
/?
/
。\
/一
lV
/
工(2)
图1
图2:考研热的凯恩斯流动性均衡 第Ⅳ象限中,表示了保送生实际上研数与其具备 的替代选择(如就业、出国等)效果成反比。第1象 限中表明实际录取率既定条件下,保送生上研越少, 留给普通招考生的名额就越多,而第Ⅱ象限表示普通 找考生报名数与实际录取数成正比,第Ⅲ根据以上分 析将所有的对应点连接起来,形成了保研生具备的替 代选择效应与考研率成正比关系。从式(2)看出, 考研人数与录取率M、保研者中退出数量成正比,而 与保研人数和系数k成反比,k为参加考研的大学生 平均竞争力,所以大学生的普遍能力较高,使得考研 大军的整体实力增加,从而进一步提到了考研的竞争 程度,在这种预期下,将会让一些实力不济的考生知
18.6%
31.8% 38.4%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在线网
本文针对这种日益受关注的大学生考研现象,从
经济学的需求、供给、弹性理论出发,分析了是什么 因素导致了这种非理性现象的出现,并从各个角度为 考研热现象的顺利解决提供了参考建议,具有很强的 理论和现实意义。
更重要是他们认为目前的预期就业薪酬不足以弥补多 年求学来的成本。2008年海淀区发布北京市首个 Q007届毕业生薪酬调查报告》,显示硕士生比本科 生的平均起薪高1550元。这直接导致了考研预期效
的上研规则。 4.完善考研培训市场。建立健全机制
识到考研并不是最佳和唯一的出路,只有改变了观念 才能使得上研的质量得到提高。
2。各级组织应当制定积极的人才引入机制 造成考研需求曲线弹性增大的原因是大多数毕
面面甚怒氅④ Xi3ng=;'y
Qing Nim Xim
大学毕业生“考研热"的经济学分析
(::卜———————————————————————————————————————————————————————————————————_()
口高玉梅
摘要:大学毕业生“考研热”现象已经成为近年来被公众所热议的话题,对我国大学 生就业、人才利用现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针对此现象,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其 形成的机理,并结合我国“考研热”的实际提出一些建设性对策,具有重大的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就业岗位,但是考研率并未得到有效的降低。主要的 因素有: 1.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大量中小企业倒
成了通向考研成功之路的最佳选择,特别是针对一些 长期远离学校的在职考生和教学资源不发达的二三流 院校学生,参加培训是考研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
DHD(多慧达)教育培训产业研究中心的预测统计,
闭、各类机构减少了高校人才需求量,有招聘计划的 单位给出的“薪酬待遇”也大大低于毕业生的工作预 期,造成了2010一2012年考研率的反弹。
降。整理后得到:
企业工作以及出国等,但目前来看,创业和考取公
务员的道路基本上为大多数毕业生关闭,因为这些
几千年来的儒家文化及关系社会导致的亚文化导致 大部分从农村和小城镇来的学生并无顺利完成这些
途径的基础,而近几年虽然国家进行了工资改革,
但与大学生普遍预期存在很大差异,本科学历在实
现职位晋升和薪资上涨的过程中效用并不明显。以上 三个因素都导致了图1中DD曲线变的更加平缓,最 终导致考研者的增多。
件下将从事考研培训的生产力和资源从事其他用途 (如培训成人教育、高考辅导)上引起的收益不变。 上述假定中,(1)(2)针对潜在考研者的需求状 况作出了确定,实际参加考研者的人数只与考研成本 负相关,而(3)(4)(5)对供给状况作出确定,认为
在一定价格水平下辅导机构愿意并且能够负担的辅导
2.9:1 3.2: 1
分,但学生是一个家庭在学校的代表物,所以每月近
(1)考研者——即辅导产品的需求者的个人偏好
不变,认为考上研究生之后能够带来既定的效用,即 他们的无差异效用曲线形状不变。
千元的支出在一般家庭支出中的比例不算太高,并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入均收入不断提高,子女教育逐渐 成为家庭的重点。③替代品的多少。因为学生本科毕
根据公共选择理论,可以认为报考研究生人数与
考研市场供求关系有关,这种考研辅导的价格直接决 定了考研人数,反过来也同理。具体而言:当考研作 为一种“商品”供给价格越低时,考研机构提出的服 务越少(即他们所愿意提供服务的考研人数越少), 而考研者的成本就越低。所以可以得出需求曲线与供 给曲线,如图中的DD和Ss。在进行需求分析之前, 需要作一些不同的程度的假定:
关键词:考研热;形成机理;经济学分析;对策
3.薪酬的算计: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工作薪酬上 存在差异。至少大范围面积上,硕士生较本科刚人职
的起点较高,即使在后期普遍差距缩小,但是在一些 2011年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人数达到
了165.6万人,自1994年以来创历史新高,19年增
热门专业上,比如交大的大交通学科,农大的畜牧业 学科,本科与研究生的工资差距非常大。 从考研比例上看,近十年来录取比例较上世纪九
(2)考研者的预期不变。他们在短时期内既不会
认为辅导的成本增加或减少,也不认为其他投资方
Z 埯∥
哂厕意犁◇
gngNhnxianxilng==▲。鼍i,
业之后有很多的选择,如自我创业、考公务员、进入
保研的毕业生数量越多则参加考研的人越多,保研人 中替代选择所产生的效益越大,则实际保研人数下
以暂时避免就业压力,还可以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状 况进行跨专业考取,并且考研所学取的知识能够大大
扩展毕业后的就业面,近几年考研的用途更为广阔, 如为出国深造打造良好的绩点、已工作人员还可以通
过增加学历以获取仕途的资本。②消费占总支出的比 例越小,考研者对考研成本的敏感度就越低,尽管对 于单个学生来说考研费用支出占其生活成本的大部
难而退。
三是考研辅导机构的规模经济,考研试题的预测
可以说是一个黑箱变白的过程,辅导机构专业人员通 过多年实践工作积累的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复习
面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同时其单位人员所付出的精力
也大大减小Io并且规模化运营中一些实际成本,如培 训场所费用、材料印刷费用也因为其与固定提供者长
期合作关系的确定得以降低。所以供给蝗线向右移
2.8:1 2.9:1 3.O: 3,5: 3.2: 1 1 1
12.8%
3.8% 一6.8% 0.8% 8.4% 24%
不倡导也不打压,物价和税收部门不对其行为进行任
何干涉,如不会因为调整该市场而进行税收和补贴。 (5)机会成本不变。即培训机构在有限的资源条
3.6:1 2.9: l
18.5%
27.7% 35.7% 17.3% 22.9% 16.4% 13.2%
业量2%的增长。近十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平均
“考研热”催生了教育培训市场的繁荣火爆,当 前海文、恩波、海天等考研辅导班的宣传资料遍布校 园。与传统考试不同,考研具有信息性优势和时事性 特点,依靠学生自身的知识积累已经很难在考研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