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里的鸟阅读理解习题及答案

城市里的鸟阅读理解习题及答案

城市里的鸟阅读理解习题及答案
城市里的鸟
或许是早年生活在乡间的缘故,我对天天可见的鸟熟视无睹;到了城市之后,见到的鸟相对少了,反而关注起鸟来,对鸟的身影和鸣叫变得日益敏感起来,只要看到一只鸟或听到几声鸟鸣便会冒出一些惊喜和感慨。

城市里的鸟是越来越多了。

城市里的鸟小巧玲珑,模样俊俏,多属燕雀之类,常见的有燕子、麻雀、黄莺、画眉、八哥、鸽子等,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小鸟。

有些鸟是不会进城的,像高飞的鹰、清高的鹤、孤单的乌鸦、夜行的猫头鹰和迁徙的大雁,在城市里是难觅其踪迹的。

鹰爱在云霄间翱翔,它的视野里是高山和大海,而城市在它眼里显得那样渺小,没有它盘旋的空间。

高贵且潇洒的鹤,爱在清清的湖水里觅食,在清澈的湖面上映照自己的倩影。

乌鸦这蒙冤的鸟,它深知人类对它的成见,只有在黄昏的乡间的老树上哀叹自己的命运。

猫头鹰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到庄稼地里捉老鼠,而城市的老鼠却躲在阴沟、墙角,况且城市里的霓虹灯会让猫头鹰昏眩。

大雁的命运是整日奔波。

在深秋的子夜,我常可以听到大雁迁徙时发出的鸣叫,悲凉而沧桑。

为什么城市温暖的夜,留不住大雁的脚步呢?
城市里的鸟喜欢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从屋檐的这头走到那头,或做一个小小的滑翔便停了下来。

有时候它们会飞到巷子里的地面上觅食,胆大一些的鸟还会飞上住户的阳台和窗台。

更多的时候,它们
扑在电缆线上打盹儿,站在屋檐边上发愣,或躲在树枝上梳理羽毛,一派安适满足的样子。

不知它们是否还记得,它们的祖先曾在辽阔的原野上纵情地飞行,不知它们是否还有在广袤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梦想。

城市里的鸟鸣是好听的。

对于少闻鸟鸣的城里人来说,麻雀的唧唧喳喳也是悦耳的。

特别是在春情勃发的季节,鸟儿们啁啾呢喃的求偶之声,婉转悠长,富有磁性。

这让双耳塞满噪音、吵闹和网络歌曲的城里人听了,心旌摇曳,顿感做人的单调、乏味。

可乡间出身的我,总会听出些美中不足来。

城市里的鸟的鸣叫有一丝不安和害怕,仿佛有意唱给城里人听,有些委屈和媚俗,虽也婉转悠长,但不如深山里的鸟鸣那样饱满圆润、干净流畅、底气充盈、野性十足。

深山里的鸟鸣是任性肆意的,拖着长长的滑音,整个山谷都有回应。

离开了山野这个大舞台,没有风声雨声的伴奏,城市的鸟鸣已失掉了几分天籁的意韵。

某一个凄风冷雨的冬夜,我突然惊醒,发现窗台上栖息着一只久未谋面的雨燕。

我像在生疏的世界里遇见一个老朋友一样从床上坐起,也未惊扰它,只是定定地看着,眼中含着柔和的温情。

它挤缩在狭窄的窗台上,羽毛湿透了,全然没有晴日里的风姿,但目光如电,没有慌乱的眼神。

我从床上下来,走近窗台,刚要伸手开窗,想让我房间的炉火温暖它湿透的羽毛,让它度过这凄冷的一夜。

可没等我开窗,只见那鸟抖了抖身上的雨水,一耸身,箭一般飞入茫茫雨夜中了。

隔着窗子,蓦然,我感觉到那雨夜是那么辽阔,而自己又与那些
城市里的鸟何其相似。

今夜我蜗居于这方寸居所,对窗外的生灵顿生怜惜,就因为自己拥有一点炉火吗?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得当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开头所谓惊喜和感慨是作者在全文中的情感线索,二者看似矛盾,其实都表达了久居都市的我对鸟产生的亲切之感。

B.文章第2自然段列举的鹰、鹤、乌鸦、猫头鹰、大雁等鸟,它们或嫌城市空间狭小,或因城市环境污浊,或因人类的成见,或受本身命运的驱使,而不愿在城市里出现。

C.文章第4自然段中,作者巧妙地抓住了城市里的鸟和深山里的鸟的不同的鸣叫特点,说明环境对鸟的精神情质有很大的影响。

D.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疑问恰恰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的反思,作者用自己对雨夜中无所依托的鸟的怜悯反衬出人类的冷酷无情,希望我们都能保护弱小的生灵。

E.文章看似写鸟,实则反思人类,城市里的鸟的境遇正暗示了人的境遇: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容易满足于眼前的小境界。

(2)结合全文,请概括城市里的鸟的特点。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习题目是城市里的鸟,为什么作者在第⑵4自然段中花了大量笔墨写野外的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主要写城市里的鸟,结尾却写了我某个雨夜的经历,请
谈谈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

(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习题考察考生分析作品构造、概括作品主习题的能力。

A项,惊喜不是全文的情感线索,也没有表达我对鸟产生的亲切之感;D项,并不是反衬出人类的冷酷无情,而是表达了对人类本身的同情与怜悯。

(2)本习题考察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考生在解习题时,首先,阅读全文可知,有关城市里的鸟的描述在第⑵⑶4自然段。

其次,从这些文段中找出描述性的词句,如第2自然段中的小巧玲珑,模样俊俏,第3自然段中的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从屋檐的这头走到那头,或做一个小小的滑翔便停了下来,一派安适满足的样子,第4自然段中的城市里的鸟的鸣叫有一丝不安和害怕等。

最后,对挑选出的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层次清晰地作答。

(3)本习题考察考生分析作品构造和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习题时,考生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明白野外的鸟有什么样的特点;其次,明确这两个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即其与上下文(主要描述对象)的关系;最后,明确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4)本习题考察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探究习题往往要求考生由事物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要对某一个问习题发表自己深刻的见解。

考生在详细操作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如描述对象雨燕、作者、文章构造等方面去分析作者写作的意图。


之成理即可。

答案:(1)AD
(2)外表:小巧玲珑,模样俊俏。

习性:不喜欢高飞,安于现状,没有了翱翔蓝天的梦想。

鸣叫:不安、害怕,底气不足,缺乏野性,取悦人类。

(3)①表现了野外的鸟的清高孤傲、志向高远、野性十足的特点;
②与城市里的鸟的害怕、乖巧、失去自然天性形成鲜明比照;③表达了作者对自由洒脱、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

(4)示例一从雨燕的角度:表达了作者对雨燕的生命追求的肯定与赞美,面对生活的艰苦,选择迎难而上。

示例二从作者的角度:表达了对人类安于现状、满足于安闲的生活的批判,表现了对自己怜惜雨燕的遭遇的惭愧,希望冲破现实的阻碍,获得精神的升华。

示例三从文章构造的角度:由鸟及人,又由人回归到鸟,既照应了前文,又升华了文章主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