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课件:结核
2、结核性淋巴管炎
3、肺门淋巴结结核:淋巴结肿大和干 酪样坏死。
X线检查呈哑铃状阴影。
(二)继发性肺结核病
是指机体再次感染结核菌所引起 的肺结核病,多见于成年人,故 又称成人型肺结核病。
发病机制 1 外源性再感染学说:
经常接触开放性肺结核病人可再 感染而发病。 2 内源性再感染学说(主要)
原发性肺结核病经血播散在肺尖
WHO呼吁
3月24日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结核流行广泛,控制从我做起。 控制结核,人人有责。
概述
结核病(tuberculosis)是由结核杆菌引起 的一种慢性肉芽肿病。
全身各器官均可发生,但以肺结核最为多 见。
其典型病变为结核结节形成并伴有不同程 度的干酪样坏死。
临床特点:起病慢,病程长,有午后低热、 盗汗、乏力、食欲不振、咳嗽、咯血等
国外也曾发现过感染了结核病的木乃 伊。
鲁迅
(1881年9月 25日—1936 年10月19日)
结核病概况
1882年3月24日由科赫氏首先发现结核 杆菌
传染病的首位杀手 发达国家次要因素 发展中国家主要因素
全球2000万 300万死亡/年,75%在亚 洲
我国600万 200万/年新病例,仅次于印 度
病变特征:原发综合征形成 临床表现:多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结局:95%转向愈合,少数患儿病
灶扩大、干酪样坏死和空洞形成, 并沿支气管、淋巴道、血道播散
原发综合征
1、原发病灶:直径约1~1.5cm的灰白色 圆形实变灶,常为单个,中央多有干 酪样坏死,常位于通气较好的肺上叶 下部或下叶上部近胸膜处,右肺多见。
结核杆菌的致病物质
索状因子:使结核菌呈索状排
糖脂 列,从而具有毒力
1、脂质
蜡质D:与蛋白结合引起机体 的变态反应
磷脂:使巨噬细胞转变为类上皮细胞, 形成结核结节
2、蛋白:与蜡质D结合后引起机体变态反应
3、多糖:作为半抗原参与免疫反应
基本病变
以渗出为主的病变 以增生为主的病变 以坏死为主的病变
结核基本病变和机体免疫状态
机体状态
结核杆菌
病 变 免疫力 变态反应 菌量 毒力
病理特征
渗出为主 低 较强
多
强
浆液性或浆 液纤维素性
增生为主 较强 较弱 少 较弱 结核结节
坏死为主 低 强
多 强 干酪样坏死
渗出为主的病变
见于早期或机体免疫力低下、菌量 多、毒力强、或变态反应较强时。
表现为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炎。 好发于肺、浆膜、滑膜和脑膜等处。
手 足 口
病
第一节 结核病 (Tuberculosis)
结核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人类患结核病的 历史悠久,自有人类出现以来就有了结核病 的存在。
公元三世纪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就认识到该 病可能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慢性传染病。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考古学家发现, 距今两千多年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 出土的女尸上,发现了左肺上及左肺 门有结核病的钙化灶。
形成潜伏性病灶。
病变特点:
(1)病变多从肺尖开始。 (2)主要通过支气管在肺内播散 (3)病变复杂,三种病变交织,新
旧病变交杂。 (4)病程较长,易形成慢性空洞
继发性肺结核病的类型
局灶型肺结核 浸润型肺结核 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干酪性肺炎 结核球 结核性胸膜炎
1 局灶型肺结核 (无活动性)
定位于一定的器官或组织;其基本病变 一般属于炎症范畴,发病后有一定的免 疫力。
传染源
病原微生物 (病人或携 带者)
呼吸道 传播途径 消化道
血液 接触 等等
易感人群
儿童、老人 免疫力低下者
传染病对人类的巨大危害
人类历史上三次鼠疫大流行
霍乱七次大流行 乙肝流行情况 结核病流行情况
那么多啊!!
2002-11-1至2003-6-6,SARS流行
第十五章 传染病
Infectious Diseases
温州医学院附一院病理科 李剑敏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结核病 第二节 伤寒 第三节 细菌性痢疾 第四节 性传播疾病
传染病概述
人体所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一类疾病, 定义: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侵入能在 人群中引起流行。
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特点:病原体有一定的入侵门户,并常
以坏死为主的病变
见于菌量多、毒力强,机体抵 抗力低、变态反应强烈时
在渗出性和增生性病变基础上 继发干酪样坏死
干 酪 样坏死
肉眼观:因含脂质较多而呈淡 黄色、均匀细腻,质地较实,状 似奶酪,故名。
镜下观:为一片红染无结构的 颗粒状物。
三种病变转变模式 图
增生性病变
-
-
+ +
- 变质性病变 渗出性病变
+ 为机体免疫力增强或变态反应减弱
- 为机体免疫力减弱或变态反应增强
基本病变的转化规律
吸收消散
愈
渗出性病变的愈合方式
合
吸收好转期
转
纤维化、钙化 干酪样坏死灶的愈合方式
化
硬结钙化期
规 律
浸润进展
恶
病灶周围炎、干酪样坏死 浸润进展期
化
溶解播散 坏死物液化后,经自然管道
淋巴道、血道播散 溶解播散期
基本病变的转化规律
病因
结核病的病原菌是结核杆菌,对 人致病的主要为人型和牛型
传播途径
一、呼吸道传播:最主要。肺结核(主要是 空洞型肺结核)病人在谈话、咳嗽和喷嚏 时,从呼吸道排出大量带菌微滴,吸入这 些微滴即可造成感染。
二、消化道感染:少数可因食入带菌的食物 或咽下带菌的痰液而感染。
三、皮肤伤口感染:极少见。
发病机制
部位:肺尖下2-4cm,右肺多见。
肉眼:单发,灰白色,0.5-1cm,分界
清楚,纤维包裹,病变局限。
镜下:增生性病变为主
结局:愈合
发展为浸润型肺结核
增生为主的病变
见于菌量少,毒力低、免疫反应较 强或变态反应较弱时。
形成具有诊断价值的结核结节。
结核结节
肉眼观:灰白或灰黄色、半透明、粟 粒大小、境界清楚的结节。 镜下观:结核结节由内到外为干酪样 坏死、上皮样细胞、Langhans巨细胞 及外周局部集聚的淋巴细胞和少量反 应性增生的纤维母细胞。
溶 解 播 散
肺结核病
结核杆菌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故结核 病中最常见的是肺结核病
因初次感染和再次感染结核菌时机体的 反应性不同,肺部病变的发生发展各有 不同的特点,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肺结核病两大类。
(一)原发性肺结核病
定义:指机体初次感染结核杆菌所 引起的肺结核病。多见于儿童,又 称儿童型肺结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