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活中的地理常识例举

生活中的地理常识例举

生活中的地理常识例举生活中时时有地理,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学习和掌握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开拓视野,而且能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生活的自理能力,最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1.服饰与地理的关系服饰的原材料源于不同的地理环境。

我国亚热带的浙江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是我国蚕丝的生产基地,人们穿戴的各种丝稠就来源于桑蚕。

我国西北内陆的太阳辐射强的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人们钟爱的羊毛衫与皮制衣物,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和各种皮革。

第二,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密切相关,在我国东北的鄂伦春、达翰尔、鄂温克等到民族的服饰与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就是因为气温的不同,在质地、款式等到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众所周知世界屋脊、日温差比较大的青藏高原,藏民们时常穿一个露胳显臂的“不对称”大袍,也就是穿皮袍仅套一袖,适应青藏高原多变的气候;又如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钟情于身着白色宽大松驰的长袍。

第三,服饰变化与气候变化紧相关。

在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地区,就有按照季节变化换穿单、夹、棉、皮的习俗,目前,人们一般都要购置几套与季节相适应的衣服,比如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与女士们的连衣裙,春秋季节的休闲装,冬季的滑雪衫、皮夹克和羊毛衫等。

然而在四季如春的云南昆明一带,则形成了人们“四季服装同穿戴”的另一番人文景观。

2.出行与地理的关系人们的出行与地理密切有关。

俗话说:出门看天气,出差或旅游之前,都要了解中央电视台发布的天气预报,这就要于人们能识别天气符号,熟悉冷锋、暖锋、高气压、低气压、气旋、反气旋和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合理选择出行的时间、交通方式和旅游线路以及随身携事物品的多少,做到既经济,又最少的时间,顺利办完事,达到途中观赏的景观最多的理想效果。

比如在旅游时,根据地域特点,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在高山峡谷中,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无边,一望无际的沙海里,要选取“沙漠之舟”—骆驼;在风吹草低风见牛养的草原上,选择弛骋如飞的骏马;在我国南方的江南水乡,选择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来。

水底冒烟】黄河入“壶口”处,湍流急下,激起的水雾,腾空而起,恰似从水底冒出的滚滚浓烟,十数里外可望。

壶口雾气的大小与季节、流量有关。

冬季河面封冻,瀑布多成冰凌,地表来水减少,壶口流量降至150—500立方米/秒,激浪不大,飞出槽面水雾极少;夏季流量大增,水流溢出深槽,落差甚小,瀑布消失,不易形成升入高空的浓密水雾;春秋两季,流量适中,气温不高,瀑布落差在20米以上,急流飞溅,形成弥漫在空中的水雾,即“水底冒烟”一景。

【旱地行船】壶口瀑布落差大,加之瀑布下的深槽狭长幽深,水流湍急,给水上船只通行带来很大的困难。

过去从壶口上游顺水下行船只,不得不先在壶口上边至龙王庙处停靠,将货物全部御下船来,换用人担,畜驮的方法沿着河岸运到下游码头,同时,靠人力将空船拉出水面,船下铺设圆形木杠,托着空船在河岸上滚动前进,到壶口下游水流较缓处,再将船放入水中,装上货物,继续下行,在岸上人力拖船很费力气,常常需上百人拼命拉纤。

尽管有一些圆形木杠,铺在船下滚动,但石质河岸上仍被船底的铁钉擦划得条痕累累。

在当时的条件下,“旱地行船”可能是水上运输越过壶口瀑布的最佳选择,它与壶口瀑布上下比较平缓的石质河岸相适应,近来,由于公路、铁路的迅速延伸,以及壶口附近黄河大桥的修建,过壶口的水上航运已阻断多年,旱地行船现仅可看到昔日行船留下的痕迹。

【霓虹通天】壶口瀑布反复冲击所形成的水雾,升腾空中,使阳光发生折射而形成彩虹。

彩虹有时呈弧形从天际插入水中,似长龙吸水,有时呈通直的彩带横在水面,象彩桥飞架,有时在浓烟腾雾中出现花团锦簇,五光十色,飘忽不定,扑朔迷离。

霓虹戏水是“水底冒烟”与阳光共同作用的产物。

春秋两季,水底冒烟、浓雾高悬,每遇晴天,阳光斜射,往往形成彩虹;夏日雨后天晴,有时也会出现彩虹。

我国第二条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纵贯南北,是我国重要的一条南北水上干线。

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在历史上,不仅便利了南北大量物资的运输交换,也有助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由于年久失修,大运河的运输能力没有得到完全发挥。

目前,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

京杭大运河沿线是我国最富庶的农业区之一,工业生产也很发达。

在兖州、济宁、枣庄、滕县、丰县、沛县、徐州及两淮等有大中型煤矿,并连接上海、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杭州等工业城市。

为了使“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沿线的鲁、苏、浙三省纷纷下大力气对大运河各段进行了整治、扩建和渠化,使千年古运河重新焕发了青春,成为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运河沿线的主要港口有济宁、徐州、邳县、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吴江和杭州等。

济宁段(山东济宁──江苏徐州蔺家坝),全长约130多千米,其整治扩建工程,被列为国家“九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内河工程,计划在2000年底全面竣工。

本次工程总投资14.96亿元。

工程完工后,济宁段主航道将由现在的六级航道标准提高到三级标准,底宽由目前的16米拓宽到50米,水深达到3米。

届时,千吨级船舶可由长江直达济宁,年通过能力将达到2500万吨,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350万吨,抵得上新建一条“京沪铁路”。

据推测,到2000年,济宁原煤产量将达到5500万吨,每年外销2500万吨,都将通过京杭大运河,运往华东、华南,运往全国各地。

江苏境内的京杭大运河,全长628千米。

交通部和江苏省政府投入巨资,对苏北、苏南运河进行了整治扩建。

投资10亿元,扩建了京杭运河上的谏壁、解台两座二线船闸和淮阴、淮安、宿迁三座三线船闸,消除了京杭运河江苏段的“瓶颈”制约,实现了京杭运河苏南、苏北全线畅通,为江苏及华东地区提供了一条南北水上快速交通大动脉。

苏北运河(徐州蔺家坝──淮阴──扬州六圩口),全长404千米,纵跨徐州、宿迁、淮阴、扬州等11个县市,沟通了微山湖、骆马湖、洪泽湖、高邮湖等水系,是京杭运河上运输最繁忙的河段。

本次整治,共耗资6亿元,基本建成二级航道,成为京杭运河上等级最高的航道,常年可行驶2000吨级的船舶。

目前有苏、鲁、沪、浙、湘、豫等十多个省市的船舶航行其中,年货运量可达3亿多吨。

徐州段最大通过量已达5500万吨船舶吨位,其中货物通过量达3500万吨。

苏南运河(镇江谏壁──常州──南浔),全长224千米,贯穿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常州、镇江、无锡、苏州等县市,沟通了长江、太湖水系.目前有苏、鲁、皖、沪、湘、鄂、川等13个省市的船舶在该段运河上航行。

本次苏南运河的整治工程,是国家在“八五”期间安排的一项交通重点建设项目,也是江苏省的六大交通重点工程之一。

本次整治工程,总投资27亿多元,航道全部达到四级标准,可通航500吨级船队,是我国目前内河航道建设的样板,成为我国目前内河建设规模最大,标准最高,效益最好的水上主通道。

目前,年货运量已超过1亿吨,超过江苏境内长江航道的运量,相当于沪宁铁路单线货运量的3倍。

航行船舶的密度超过了德国的莱茵河,是京杭运河上运量最大,密度最高的河段之一,刚建成的谏壁船闸日均船舶通过量已达10万吨以上。

浙江段(南浔──杭州),全长120多千米,沟通了太湖水系和钱塘江水系,分为东、中、西三条路线,一般以东线代表运河的位置,河道狭窄、弯曲,终年可通机动船舶。

近几年来,经过交通部门的整治,改善了航运条件,目前可通行300吨级的船舶。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交通部和浙江省正计划将京杭大运河拓伸至浙江省东部的宁波港,此举将为我国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乃至内河航运的繁荣带来契机。

规划中的杭甬运河长240余千米。

位于杭州湾南岸,纵贯钱塘江,曹娥江、甬江水系,全线按四至五级航道标准设计,年通过能力将达4000万吨。

本次对京杭运河的全面整治,将大大提高航运能力,使其成为国家北煤南运的黄金水道,南水北调的大动脉,还极大改善和推动了沿河的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对确保农业的稳产高产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保证作用,综合利用效益明显。

我们有理由相信,千年古运河定会在中国21世纪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用。

秀美的长白山天池东北长白山的天池,又叫龙潭,它深锁于云山雾海之中,湖水碧绿,无波似境,云峰倒映水中。

清秀美丽的天池,平均水深204米,最深处为373米。

它是由长白山火山喷发后,火山口积水形成的天然湖泊。

天池的湖面呈椭圆形,南北长4.8千米,东西宽3.3千米,总蓄水量20亿立方米。

天池水面海拔为2194米,是我国东部地区海拔最高的湖泊。

由于海拔高,加之所处纬度也较高,湖水温度终年较低,夏季只有8℃~10℃;冰期较长,从11月底到翌年6月中旬长达7个月之久,冬季冰层很厚,可达1米左右。

天池周围,岩壁陡峭,高峰林立,高大的白头山火山体是来自太平洋的海洋气流和西伯利亚的大陆性气流的屏障,两股气流来到这里之后被迫上升,在火山口的上空兴风作雨,所以白头山的降水量和相对温度都比山下高得多。

这里降水量达1407毫米,不仅是吉林省之冠,而且也是东北降水量丰沛之地。

丰沛的降水量在火山口聚积,并辅以部分地下水,形成天池。

所以,天池水源丰沛,大旱不枯,终年外流。

令人惊奇的是,天池水清碧透,始终未见有鱼游于水中。

经科学考察,已解开了这个无鱼之谜。

这里夏季凉爽短促,冬季严寒,冰封期长,水中的含氧量极低,一般鱼类难以生存。

天池周围又岩石裸露,在严寒气候下,植物极其贫乏,因此天池中不具备鱼类生存的条件。

古语说“水至清则无鱼”,天池水太清也是无鱼类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秋季的天池,晴空万里,阳光灿烂,微风吹过天池水面,清波荡漾;待风平浪静之时,湖水清澈透明,恰似一块宝玉。

太阳光洒向群峰,五颜六色,光怪陆离,加上千姿百态的山峰倒映于晶莹的天池中,风景极为秀丽。

骤然间,狂风突起,砂石横飞,云海滚滚,湖面波涛汹涌,顿时雷电交加,暴雨倾盆。

不一会儿,乌云变薄,细雨霏霏,雨过天晴,碧空如洗。

若站在天池周围的山顶上,脚下湖光闪闪,远处山林郁郁葱葱,长虹当空,霞光万道,山岚云影,景色万千,令人心旷神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