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民事裁判权的范围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法院裁判权:
1.法院裁判权的含义
(1)法院裁判权行使的范围,实质是法院可以通过裁判解决纠纷的范围。
理论上,只有法律上的争议才能成为法院裁判的对象。
(2)在我国,由于不同的裁判对象,必须通过不同的诉讼程序,并由法院内部分工不同的裁判机构具体行使,因此,法院的裁判权又具体分为:民事裁判权、刑事裁判权和行政裁判权。
2.裁判权与审判权的区别
(1)审判权包括了法院审理和裁判两个方面的权力和权能,而在法院“主管”的问题
法院裁判权的含义
裁判权与审判权的区别
法院裁判权的范围
法院裁判权的分类
法律规定的范围
民事裁判权范围界定的标准 理论上认定的范围
判断标准 民事裁判权范围的政策调整 范围变化的原因 表现形式 区分的意义
民事争议与行政争议的界定
区分方法
民事争议与内部争议的界定
民事裁判权的范围
上,实质不是有无审理权的问题,而是法院有无裁判权的问题,即法院有无权力裁决这些纠纷。
(2)在诉讼开始后,关于法院是否对当事人提起的争议拥有裁判权的问题,往往要经过审理后才能判断。
也就是说,法院裁判权行使范围的本质是法院能够作出裁判的争议范围,如果将法院主管的范围等同于审判权的范围,则有可能混淆了审理权和裁判权的界限,因为即使法院对该争议没有裁判权,但并不等于法院没有对该案件是否具有实体裁决要件(诉讼要件)进行审理的权力。
3.法院裁判权的分类
(1)分类标准
①该争议是否属于法院裁判权的对象;
②该争议是否属于特定裁判权行使的对象,即该争议的性质。
(2)分类
①属于民事方面的争议,法院适用民事诉讼程序,作出的裁判是民事裁判;
②属于刑事方面的争议,适用刑事诉讼程序,作出的裁判是刑事裁判;
③属于行政方面的争议,适用行政诉讼程序,作出的裁判是行政裁判。
一、民事裁判权范围界定的标准
1.法律规定的范围
《民事诉讼法》第3条从适用民事诉讼法的角度,对法院民事裁判权的行使范围予以了抽象的界定,即“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适用本法的规定”。
按照这一规定,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争议都属于法院适用民事诉讼程序,依照《民事诉讼法》审理和裁判的对象。
2.理论上认定的范围
在理论上,判断是否属于民事裁判的对象,主要是看该争议是否属于民法、劳动法调整的范围,以及是否属于法律特别规定属于适用民事诉讼法加以裁决的案件。
广义民法调整的范围十分宽泛,民事争议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因此,很难予以穷尽或加以明确、具体地表述。
只能抽象地按照实体法关系类别的不同加以表述,常见的如:因物权关系、债权关系、婚姻关系、继承关系、收养关系、商事关系、海事关系等发生的争议,涉及这些关系所发生的争议都属于民事裁判权行使的对象。
3.判断标准
(1)是否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在裁判权范围的判断方面,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准。
在涉及某类纠纷是否应当纳入民事裁判的范围时,最高人民法院的判断标准就是,该争议是否属于平等主体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争议。
(2)特殊规定
①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劳动争议也属于民事裁判权行使的范围。
法律规定适用民事诉讼法的案件就一定适用一般民事诉讼程序进行审理和裁判。
②我国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程序除了一般的民事诉讼程序外,还包括其他特殊程序,这些程序与一般程序有很大的差异,甚至根本就不是民事诉讼程序。
例如,关于选民名单案件审理的程序。
这类案件也不属于民事案件的范畴,在逻辑上自然也不属于民事裁判权行使的范围,而是非民事裁判权裁决的对象。
为了节约立法资源,立法者将这些争议的裁决权交给了民事裁判机构行使,是一种特殊情形。
二、民事裁判权范围的政策调整
在我国的民事司法实务中,民事裁判权范围并不是恒定的界限,会因为法律的制定和形
势的变化有所扩展。
1.范围变化的原因
(1)受实体法律的规定的影响
在我国司法的传统上,法院裁判权的行使需要依赖法律的明确规定,即需要在法律上明确该法律所调整的关系发生争议时才可向法院起诉,法院也才能受理并作出裁判。
一般表述为,“认真把好立案关,对法无明文规定由法院受理的案件,一般不要受理”。
与此不同,在许多国家,只要该争议属于法律关系上的争议,法院就有权裁判。
(2)受审判机构的审判政策的影响
①在我国,由于法律关系上的争议往往与其他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政治、经济等,因此特定或特殊的争议就不是审判机关能够最终解决的。
“要充分考虑国家经挤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繁杂,个案处理不慎会引发危及社会稳定的重大事件等特点,对有些敏感性很强的案件的立案受理要十分慎重,以免造成工作被动甚至严重的后果。
”
②又由于审判机关与其他国家权力机构之间的特定关系,审判机构最终解决争议的权限和作用也取决于审判机构在国家权力关系的位置。
审判机构裁判功能的发挥必须顾及争议解决与国家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关系。
审判机构的政策考虑是,一些案件因涉及国家政策因素,如果由审判机构裁决,审判机构将受到承担纠纷不能彻底解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基于上述原因,某些争议即使是法律关系上的争议,在审判实务中也未必会实际作为裁判权的对象。
由于裁判权范围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因此,审判实务中裁判权的范围是经常变化的,但总的趋势是裁判权范围日益扩大,而不是缩小。
扩大的部分原因是因为法律越来越多,而且规定具有可诉性的法律也越来越多。
2.表现形式
裁判权范围的政策调整是一种司法机关的行为,调整主要是通过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
释实现的。
司法解释以“意见”、“批复”、“通知”、“座谈会纪要”等形式限制某一时期法院裁判权行使的范围。
三、民事争议与行政争议的界定
1.区分的意义
由于在我国,民事争议和行政争议的审理和裁决是不同的程序,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是不可以通过适用民事诉讼,由民事审判机构来加以判断的。
反之,民事权利义务的争议也不可以适用行政诉讼程序,由行政审判机构来裁决。
因此,在民事裁判的实践中,如何判别该争议是民事争议还是行政争议就成了比较突出的问题。
2.区分方法
(1)通过争议涉及的权利义务性质判断
在理论上讲,区分两类争议是很容易的,该争议涉及的是民事权利义务的争议,就是民事争议;该争议涉及的是行政法律关系的争议,就是行政争议。
但在实践中,两者有时是不太容易界定的。
原因在于,行政争议往往也涉及经济利益,而经济利益又牵连民事权利义务。
应当注意的是,复杂的争议中往往涉及多个主体,也有可能包含多种利益,因此,必须正确识别争议的主要矛盾和焦点所在,注意该争议的实质问题。
在识别是否属于行政争议时,主要判断该争议是否涉及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问题,如果涉及的是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就只能是行政争议。
(2)从法律关系的公私法性质来加以判断
①一般情况
如果双方当事人处于平等的权利地位,并成为争议的对立当事人的,此种关系就是私法关系,属于民事争议。
反之,如果一方当事人依公权力支配他方,命令或禁止对方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即属于公法关系,由此引发的争议属于公法争议。
②“复合型争议”
当主体之间存在不同性质的争议时,即所谓“复合型争议”时,需要正确识别哪一种争议是另一种争议发生的前提。
如果作为前提的第一层次的争议不解决,次层次的争议也就不可能得以解决。
在实践中,较多的情形是,“复合性争议”中,行政争议往往是民事争议解决的前提,行政争议不解决,民事争议就无法正确解决。
但人们往往忽视或有意识地回避作为前提的行政争议,而直接审理裁决次层次的民事争议问题,这就有可能发生行政裁决和民事裁决的矛盾和冲突。
因此,这样的问题应当尽量予以避免。
法院在立案时如果发现这种情形应当告知当事人首先通过行政争议解决的途径解决行政争议。
立案后发现的,也应当告知当事人行政争议的解决途径,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36条的规定,中止本案民事诉讼的审理,待作为前提的行政争议裁决以后恢复民事诉讼的审理。
四、民事争议与内部争议的界定
1.内部争议的概念
在法理上,行政机关、法人和其他组织内部的争议,裁判权是不能介入的,只有属于法律加以调整的外部行为,才能作为裁判权行使的对象。
实践中,往往容易发生作为外部行为的民事争议与行政机关、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内部争议混淆的问题。
因为人们有时不太容易判断某争议究竟是因为机构、组织的管理行为,还是机构、组织与其人员之间的民事行为所导致的。
容易误判的情形通常是,把机构、组织与机构组织工作人员的矛盾一概视为是非平等主体之间争议,即所谓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因此将这些争议视为内部争议。
2.民事争议与内部争议的界定
识别的关键在于该争议是否涉及民事权利义务的争议,而不是单纯地看双方一方是否是机构、组织,而另一方是否是被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