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之戏曲论

中国传统文化之戏曲论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校戏曲论09级化环系应用化学(2)班聂虎0905410208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

它有着悠久历史。

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它从时间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大致是指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文化。

因为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

中国文化开始大幅度的震荡,调整。

这种变化一直持续至今。

从地域范围看,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传统的中国地理概念,还包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越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清晰的地域界限。

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

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今天中国人的思维与行为仍在不自觉中深受其影响。

纵观历史,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学、美德、礼仪、民族精神、戏曲、文学创作、人生价值观等方面。

而戏曲作为我国一个独特而富有魅力的一个传统文化,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和陶泽,已经成为我们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一朵奇葩,再如今缤纷多彩的世界文化潮流中屹立不倒,独树一帜。

一致再许多高校和社区联合会中都有戏曲社团和专业班子,他们把它作为一种娱乐,一种精神。

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态之一,是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门类的综合性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完美体现,更是古老的东方文明的璀璨名片。

其优秀剧目蕴含着华夏人民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民族文化瑰宝,却在近年特别是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被排挤到了主流文化的边缘。

尽管这一期间昆曲被提升至世界级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位置,尽管许多戏曲剧目在上演时产生过轰动一时的新闻效应,但是戏曲在整体上仍以一种要死不活的生存状态存活于社会文化的角落。

例如在我们学校,看戏的人少学戏的人更少。

以致我们的学校的戏剧社团再众多的社团中苟延喘喘,一直抬不起头,更本无人问井,我想其他学校也好不到那里去,或许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经典文化的真实写照,在如今中西文明大碰撞中,我们开始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很大程度上调整了以前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但是,这种反思,一直是在十分艰难的过程中前进。

有前进,有障碍,有时甚至还会倒退。

是啊,我们学校的戏剧社团的负责人也根本就对戏去了解不多,那他又怎么来教导别人呢?我觉得我们学校的戏曲之所以发展不起来,最重要的两个原因是一时对戏曲的宣传不够,如今是一个网络化的时代,全球趋于一体化,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在网络上对戏曲的宣传:1戏曲类网站要多样化,戏曲网站已经成为传播戏曲的重要渠道,互联网作为一个平台对戏曲的传播发挥了重大作戏曲网站日益增多,戏曲网站的具体内容与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主要有戏曲资料、戏曲知识、戏曲动态信息、票友戏迷互动、音视频共享等。

2.综合类网站上的戏曲频道一些综合类网站开设有戏曲频道或戏曲专题。

3 戏曲网络受众被动接受信息与主动索取信息方式的结合。

对于戏曲爱好者而言,他们更偏向于访问某些网站。

而对于想要了解戏曲的“门外人”而言,他们获得相关信息的途径主要是搜索引擎,尤其当他们获得一些信息线索之后,对于信息的延伸阅读内容,往往是通过搜索引擎来发现与获取的。

例如他们听说“京剧”之后,不会去某家网站上做进一步了解,而是直接通过搜索引擎寻找相关信息。

因此,搜索引擎是提高网站知名度、增加访问量的有效途径。

第二个重要问题是我们戏曲社的资源不丰富,人物没有特点,从人物造型遗迹上不难发现,那千姿百态、斑驳陆离的人形物迹和人物造型伴随着华夏古代文明绵长而多彩的脉络发展演进,整个历程贯穿着直系传承、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文化,而每件作品又显现出各自鲜明的时代特征。

民族之魂与时代之风,是人物造型作品的艺术生命。

而我们学校的一些所谓戏曲爱好者设计出来的人物形态没有独特的特点,没有灵魂,更加没有人去看。

所以我觉得人物形态,人物特点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

1、个性化的夸张戏曲化妆的脸谱之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直观、夸张、色彩。

三者相互结合会产生一种特别的美感。

色彩是脸谱的语言,黑白红紫不是随意勾画的,都有其自身的含义。

任何艺术都经历过从粗糙、稚拙到精致、成熟的过程。

脸谱更是如此,是经过不同时期戏曲艺人的实践与观众审美需要的结合而发展过来的。

目的是为了让观众一目了然,使戏曲人物的表演更加生动形象。

2、行档化的规则戏曲的角色造型都有一定之规那就是行档。

戏曲角色行档分生、旦、净、末、丑。

生、旦俊扮,净丑勾脸。

这是基本的人物角色化妆分类。

3、图案化特点戏曲化妆的特点还在于图案化,脸谱是图案,表演程式动作进行到精彩之时你如果将之定格下来看,都是诗化了的,离生活原型较远的表达,角色个性特质的变形语言,是将角色性格精神外化的直观形态。

这与化妆造型的图案化是一致的。

它们是一个完整体。

当然上面只是我个人对戏曲当方面的一些建议,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学校领导甚至教育机构也是要做出一些努力的。

作为国家,作为强有力的实施者,为了振兴这一历史悠久、曾经深刻影响过中华民族心理的艺术形式,在青年学生中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家教育部也出台了许多的相关政策,例如教育部在《全国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规定《戏曲鉴赏》为高校必须开设的课程,要求大中学校为戏曲走进校园提供条件,鼓励大中学生欣赏优秀的戏曲作品,跟优秀的戏曲艺术家进行近距离的接触与交流等等。

但这项正确的举措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并不顺利,因许多学校缺乏具有深厚戏曲素养的师资,而不能开设的《戏曲鉴赏》之类的课程,勉强开设的,也仅仅局限于对戏剧文学的赏析,而不能让学生领略到戏曲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所具有的魅力。

为了解决师资的问题,教育部委托上海大学在今年暑假期间举办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戏曲鉴赏》课程高级研修班,以迅速提高《戏曲鉴赏》课程的师资水平。

上海大学是我国戏曲研究的一个重镇,有着较强的师资力量,聚集了蓝凡、朱恒夫等一批著名的戏曲学专家,在中国戏曲史、地方戏和中西戏剧比较的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而上海则是今日我国为数不多的戏曲仍然较为繁盛的城市,不但常驻着京剧、昆剧、淮剧、越剧与沪剧等戏曲剧种,有着一大批一流的表演艺术家,而且,全国许多大的剧种还经常到上海来演出,这为学习者提供了观摩与交流的机会。

一是将戏曲史、戏曲理论与舞台实践相结合。

在高校从事于《戏曲鉴赏》这一课程教学工作的老师,大多数所学专业是元明清文学,他们对于中国戏曲史与戏曲史上的著名剧作家和重要的作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戏曲是一门综合各种艺术门类的舞台艺术,仅仅阅读过《窦娥冤》、《牡丹亭》这样的剧本,充其量只是熟悉了戏曲文学的一个元素而已,根本不能领略到戏曲艺术的无穷魅力。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安排戏曲史与戏曲理论课的同时,也安排了一些演员现场表演的课程,并且让这两部分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是将高校专家与戏曲表演艺术家、剧作家授课相结合。

例如我们可以聘请朱恒夫与蓝凡两位教授,这两位专家在戏曲学术界有着较高的声望。

他们在中国戏曲史、地方戏与中外戏剧比较等研究领域都做出了显著的成绩。

朱恒夫现任中国傩戏学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蓝凡是《中国舞蹈志》的总主编、《中国京剧史》的主编。

他们在理论修养方面,无疑有着很高的造诣,但是,为了能够让学员对戏曲艺术、对戏曲的现状与未来的走向有着全面的了解,我们又请来戏曲界顶级的表演大师尚长荣、蔡正仁与顶级剧作家罗怀臻,让他们从自身的戏曲实践的角度,来谈京剧、昆剧的表演艺术,来谈京剧流派的特色和谈戏曲的现状、走向与创作经验。

三是将听课与研讨相结合。

学员们来自于数十所高校,专业背景不一,教学时间、教学方式不一,对戏曲艺术的理解也不一样,应该利用这一聚会的机会,进行戏曲教学方式、戏曲文化传承的意义等方面的研讨与交流。

于是,我们专门辟出5个小时召开了一个围绕着如何“上好《戏曲鉴赏》课程”这一中心问题的研讨会。

与会的学员有的介绍自己的教学经验与教训,有的谈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困难与困惑,有的谈到了教育部实施戏曲进校园举措的意义,也有的结合本次研修班的专家授课谈了自己的感受,大家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各抒己见,相互之间得到了很多的启发。

除了在研讨会上的讨论以外,学员们还利用课间休息、茶余饭后的时间,进行交流和探讨,演练着课堂上艺术家们所做的各种舞台动作。

四,我想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四要有勇气和意志。

以新的文化代替旧的文化,并非一帆顺,必然会碰到斗争。

这离不开政治家的胆识,也离不开有识之士的顽强奋斗。

说到底,是要整个民族的勇气和意志。

旧的文化代表不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只要新的文化持之不懈地奋斗,并尊重事物发展规律,最终必然能取得胜利。

最后我真心希望我们的现状能够有所改变,不制止是为了我们自己,更是为了我们国家,为了全世界,因为文化是不分国界的,我们的也是世界的。

所以中华民族这个传统民族,走向现代民族的脚步,是历史发展必然要求,是谁也难以阻挡的。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尽管路途坎坷,却是最终要完成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和国际上对外交往的增多,我们的胸怀将更开阔,我们对文化发展的规律将认识得更深刻,各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障碍,将逐渐被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必将大大加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