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传播系统

教育传播系统

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 的过程。 教育传播过程是教育信息传递与接收 的连续与动态的过程,是一种指向特定目
标的行动过程。

1、确定教学信息 确定所要传递的教学信息是教学传播

过程的第一步,具体传递什么信息,
要依据教学目的和课程培养目标。

• 中小学都有国家统一编制的教学大纲
与教材,体现和规定了所要传递的教 学信息,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
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
传播者既可以是单个的人,也可以是集体或专门机构。 • • 第二要素“说什么(Say what)”,是传播内容,是由一 组有意义的符号所组成的信息组合。如,教学内容。 第三要素“渠道(in which channel)”,是传播媒介,
是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载体。如,语
译码过程

译码是指在教育信息的接收端,将接收的信号 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包括信道译码与信宿译 码。

信道译码是将信号转换成符号的过程。这一过 程是传播媒介或受教育者通过机器或人的感觉器 官将接收到的声音信号、光信号、图像信号等转 换成相应的语言、文字、图像等符号。

信宿译码是将符号转换成信息意义 的过程。这一转换过程通常是在受教 育者或信息接受者的头脑中进行的,
言、信件、电话等人际媒介或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 大众媒介。

第四要素“对谁(to whom)”,是传播 对象,即受者,它是传播的最终对象或目 的地,任何传播活动都必须关注自己的传 播对象,否则就可能是无的放矢和对牛弹 琴。

第五要素“效果(with what effect)”,
是传播效果,是信息到达受者后在其认知、 情感、行为等各方面所引起的反应,也是 检验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
料,或在一定范围内组织面授辅导。
(三)教育传播过程的要素分析

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教育者、
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编
码、译码、噪声、反馈、教育环境和 效果等。

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教育者处于教育传播过程中发出信号的一 端,是教育传播过程的信息传播者,教师

拥有向学生传递的知识、技能、消息等信
4、干扰(噪声) • 教育传播过程中的干扰是指对教育传 播信息与信号的歪曲。可以产生于教 育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与要素之中。 • 如,教育传播通道,教育者或受教育 者,编码或译码过程。 • 如,同学对教师的劝阻的好意可能 产生歪曲,认为现在是假期,教师完 全是多管闲事。


5、反馈 指教育信息传递出去后,可从自身或受教 育者传来相应的信息反应,这就是反馈。
不同的效果,要对不同的场合,为不 同的听众构思其演讲内容,该模式被 认为最适用于公众演讲。

该模式虽然列举了传播的要素,但
对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传播过程没
有明确说明。
2、拉斯韦尔的5W模式
• 拉斯韦尔1948 在《传播在人类社会
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一般
传播过程的 “五W模式”。

第一要素“谁”(Who),是传播主体,即传播者,传

1958年,传播学研究者布雷多克在5W模
式基础上添加了两个W,即Why和Where,
发展成7W模式。
• 第六个要素“为什么(Why)”是传播动
机,这是传播行为产生的根据与传播者意
图的体现。

第七个要素“在什么情况下(where)”,
是传播环境,是传播行为与传播过程所依
赖的外部环境条件。


拉斯韦尔的5W模式是线性模式,即 信息的流动是单向直线传播,该模式 把人类的传播活动明确概括为由五个 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是传播研究 史上的一大创举,为后来的研究提供 了基础与出发点。

• 但这一模式的不足是,不涉及传播过 程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缺少反馈环节, 把传播活动视为一个单向活动,忽视 了信息传播活动的双向性。
3、香农—韦弗模式
• 20世纪40年代,信息论创始人,香农(Claude E.Shannon)出于对电报通信问题的研究,从工程技术角 度提出了一个传播模式。
• 贡献: 1.发现了传播的负功能—— 噪音对信号的干扰所造成的不稳定 和所传信息与所受信息之间的差别, 这个模式为以文理结合的方法考察 传播过程打下基础。 • 缺点: 奥斯古德1954认为:这个技 术性传播模式,只适用于机械方面, 不适用于人类传播,若要应用于人 类传播,必须加以改造和修正。
业,以及阶段性的反馈信息。

6、调整和再传递 通过将获得的反馈信息与预定的

教学目的作比较,可以发现教学传
播过程中的不足,以便调整教学信
息、教学媒体和教学顺序,进行再
次传递。

如在课堂提问时发现问题,可即时 进行调整;在课后作业中发现问题,
可进行集体补习和个别辅导;在远距
离教学中发现问题,可以增发辅导资
将信号转换的符号按自己已有的知识
与经验解释为相应的信息意义。
信号 信道编码
符号 信宿编码
信息
译码
译码过程
• 举例运用:
• 学生通过耳朵听到教师“同学,请不要 到池塘边玩耍,这里很危险!”这句话, 就是信道译码过程。 • 于是根据自己的知识或经验对教师这句
话进行意义转换,并做出相应反应:离开
还是继续玩耍。
(4)系列模式之四
(5)系列模式之五
6、韦斯特利——麦克莱恩传播模式
这个模式的特点是:
• 第一、信息选择具有多样性:传播来源可以在 各种事件中进行选择,大众传播媒介由可以在 各种信息来源中选择,同时大众媒介也可以在 各种事件中直接进行选择。
• 第二、传播系统具有自动调节性。社会上数量 众多的大众媒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这种 竞争的过程中,它们也互相取长补短、自动调 节,以适应社会优胜劣汰的发展机制。
第二章 教育传播系统
第一节 教育传播过程与要素
传播活动是一种信息传递与交换的复
杂过程,教育传播作为传播的一种具体
形式,其过程也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 我们可以通过考察教育传播过程而深入
研究教育传播现象。
一、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属性: • • • • 1、教育传播是一个过程 教育传播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动态 地发展变化。 2、教育传播是一个系统 教育传播活动是一个由传者、受者、 内容、通道与媒体共同构成的系统。 各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反馈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教
育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传播行
为。

6、教育传播环境 指围绕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

良好的教育传播环境有助于教育信息
顺利传播。 • 例如,学校良好的教学条件,宽阔而
安静的教室等。

7、教育传播效果 教育传播效果可以表现为知识信息的

增加,态度行为的改变,科技的进步,
• 第三、信息反馈具有重要性。只有反馈才能真 正保证传播过程中所有要素间关系的系统性。
(二)教育传播过程的模式
1、罗密佐斯基双向传播模式
综合了工程学模式和心理学模式 的优点,形成了一个比较适用于教育 的双向传播模式。
2、坂元昂教育传播模式 教师、学生和教材教具是这复 杂系统中的三个主要因素。这三个 主要因素的联系以及其它因素的相 互制约,构成了坂元昂的全面解析 教育传播过程的模式。
4、贝罗传播模式
从某些方面反映了大众传播媒介、 尤其是电视媒介所含有的单向传播的 特点, 但它将复杂的人类传播简单化, 忽略了受众反馈活动的存在和“分布 广泛的电话”,导致了若干研究的偏 见。
5、施拉姆系列传播模式
(1)模式之一
模式之一指出:
传播者(信源)将信息制成符 码,使成为一种信号,然后为对方 所接受后,再把它还原成原来的符 码, 受后,再把它还原成原来的符 码,赋予意义后才算达到目的地 (信宿)。
大纲与教材,准确领会所需要传递的
教学信息。

2、选择传播媒体 选择传递信息的媒体,实际上就是 信息编码的活动。是确定某种信息

该用何类符号和信号的媒体去呈现
和传递。 •

选择传播媒体时,要能准确地呈现信 息内容;要符合学生的经验和知识水
平,容易被接受和理解;容易为受者
获得,需要付出的代价不大,而又能

4、接收和解释信息

在这一阶段,学生接收信号并将 它解释为信息意义,实际上就是信 息译码的活动。学生首先通过各种 感官接收经由各种媒体传来的信号, 然后学生依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 将符号解释为信息意义,并随之储 存在大脑中。

5、评价和反馈

学生接收信号解释信息之后,增加了
知识,发展了智力,但是否达到了预定 的教学目的,需要进行评价。评价的方 式和方法很多,可以观察学生的行为变 化,也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书面作
语言声音符号,可借助手写出文字符
号,也可使用其他传播媒介,如相机
转换成图像符号等。

例如,教师看到学生在池塘边玩,要对其 进行劝阻,其信息编码过程是,教师通过 视觉获得学生在池塘边玩的信息,于是在 头脑中形成:池塘边玩很危险,需要对其 进行劝阻,那教师先要对这一劝阻信息进 行编码,转换成语言符号:同学,请不要 到池塘边玩耍,这里很危险! • 然后进行信道编码,教师决定采用口头 语言这一信号进行信息传送,于是对学生 说出这句话。完成信息的编码传送过程。

3、教育传播过程互相联系、互为循 环

教育传播过程中,传者、受者、内
容与通道等各要素相互联系,通过信 息反馈形成一个循环。


4、教育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行为具有 多种可能性

教育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行为因为传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