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系统
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 的过程。 教育传播过程是教育信息传递与接收 的连续与动态的过程,是一种指向特定目
标的行动过程。
•
1、确定教学信息 确定所要传递的教学信息是教学传播
•
过程的第一步,具体传递什么信息,
要依据教学目的和课程培养目标。
•
• 中小学都有国家统一编制的教学大纲
与教材,体现和规定了所要传递的教 学信息,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
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
传播者既可以是单个的人,也可以是集体或专门机构。 • • 第二要素“说什么(Say what)”,是传播内容,是由一 组有意义的符号所组成的信息组合。如,教学内容。 第三要素“渠道(in which channel)”,是传播媒介,
是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载体。如,语
译码过程
•
译码是指在教育信息的接收端,将接收的信号 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包括信道译码与信宿译 码。
•
信道译码是将信号转换成符号的过程。这一过 程是传播媒介或受教育者通过机器或人的感觉器 官将接收到的声音信号、光信号、图像信号等转 换成相应的语言、文字、图像等符号。
•
信宿译码是将符号转换成信息意义 的过程。这一转换过程通常是在受教 育者或信息接受者的头脑中进行的,
言、信件、电话等人际媒介或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 大众媒介。
•
第四要素“对谁(to whom)”,是传播 对象,即受者,它是传播的最终对象或目 的地,任何传播活动都必须关注自己的传 播对象,否则就可能是无的放矢和对牛弹 琴。
•
第五要素“效果(with what effect)”,
是传播效果,是信息到达受者后在其认知、 情感、行为等各方面所引起的反应,也是 检验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
料,或在一定范围内组织面授辅导。
(三)教育传播过程的要素分析
•
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教育者、
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编
码、译码、噪声、反馈、教育环境和 效果等。
•
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教育者处于教育传播过程中发出信号的一 端,是教育传播过程的信息传播者,教师
•
拥有向学生传递的知识、技能、消息等信
4、干扰(噪声) • 教育传播过程中的干扰是指对教育传 播信息与信号的歪曲。可以产生于教 育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与要素之中。 • 如,教育传播通道,教育者或受教育 者,编码或译码过程。 • 如,同学对教师的劝阻的好意可能 产生歪曲,认为现在是假期,教师完 全是多管闲事。
•
•
5、反馈 指教育信息传递出去后,可从自身或受教 育者传来相应的信息反应,这就是反馈。
不同的效果,要对不同的场合,为不 同的听众构思其演讲内容,该模式被 认为最适用于公众演讲。
•
该模式虽然列举了传播的要素,但
对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传播过程没
有明确说明。
2、拉斯韦尔的5W模式
• 拉斯韦尔1948 在《传播在人类社会
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一般
传播过程的 “五W模式”。
•
第一要素“谁”(Who),是传播主体,即传播者,传
•
1958年,传播学研究者布雷多克在5W模
式基础上添加了两个W,即Why和Where,
发展成7W模式。
• 第六个要素“为什么(Why)”是传播动
机,这是传播行为产生的根据与传播者意
图的体现。
•
第七个要素“在什么情况下(where)”,
是传播环境,是传播行为与传播过程所依
赖的外部环境条件。
•
•
拉斯韦尔的5W模式是线性模式,即 信息的流动是单向直线传播,该模式 把人类的传播活动明确概括为由五个 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是传播研究 史上的一大创举,为后来的研究提供 了基础与出发点。
•
• 但这一模式的不足是,不涉及传播过 程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缺少反馈环节, 把传播活动视为一个单向活动,忽视 了信息传播活动的双向性。
3、香农—韦弗模式
• 20世纪40年代,信息论创始人,香农(Claude E.Shannon)出于对电报通信问题的研究,从工程技术角 度提出了一个传播模式。
• 贡献: 1.发现了传播的负功能—— 噪音对信号的干扰所造成的不稳定 和所传信息与所受信息之间的差别, 这个模式为以文理结合的方法考察 传播过程打下基础。 • 缺点: 奥斯古德1954认为:这个技 术性传播模式,只适用于机械方面, 不适用于人类传播,若要应用于人 类传播,必须加以改造和修正。
业,以及阶段性的反馈信息。
•
6、调整和再传递 通过将获得的反馈信息与预定的
•
教学目的作比较,可以发现教学传
播过程中的不足,以便调整教学信
息、教学媒体和教学顺序,进行再
次传递。
•
如在课堂提问时发现问题,可即时 进行调整;在课后作业中发现问题,
可进行集体补习和个别辅导;在远距
离教学中发现问题,可以增发辅导资
将信号转换的符号按自己已有的知识
与经验解释为相应的信息意义。
信号 信道编码
符号 信宿编码
信息
译码
译码过程
• 举例运用:
• 学生通过耳朵听到教师“同学,请不要 到池塘边玩耍,这里很危险!”这句话, 就是信道译码过程。 • 于是根据自己的知识或经验对教师这句
话进行意义转换,并做出相应反应:离开
还是继续玩耍。
(4)系列模式之四
(5)系列模式之五
6、韦斯特利——麦克莱恩传播模式
这个模式的特点是:
• 第一、信息选择具有多样性:传播来源可以在 各种事件中进行选择,大众传播媒介由可以在 各种信息来源中选择,同时大众媒介也可以在 各种事件中直接进行选择。
• 第二、传播系统具有自动调节性。社会上数量 众多的大众媒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这种 竞争的过程中,它们也互相取长补短、自动调 节,以适应社会优胜劣汰的发展机制。
第二章 教育传播系统
第一节 教育传播过程与要素
传播活动是一种信息传递与交换的复
杂过程,教育传播作为传播的一种具体
形式,其过程也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 我们可以通过考察教育传播过程而深入
研究教育传播现象。
一、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属性: • • • • 1、教育传播是一个过程 教育传播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动态 地发展变化。 2、教育传播是一个系统 教育传播活动是一个由传者、受者、 内容、通道与媒体共同构成的系统。 各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
•
反馈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教
育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传播行
为。
•
6、教育传播环境 指围绕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
•
良好的教育传播环境有助于教育信息
顺利传播。 • 例如,学校良好的教学条件,宽阔而
安静的教室等。
•
7、教育传播效果 教育传播效果可以表现为知识信息的
•
增加,态度行为的改变,科技的进步,
• 第三、信息反馈具有重要性。只有反馈才能真 正保证传播过程中所有要素间关系的系统性。
(二)教育传播过程的模式
1、罗密佐斯基双向传播模式
综合了工程学模式和心理学模式 的优点,形成了一个比较适用于教育 的双向传播模式。
2、坂元昂教育传播模式 教师、学生和教材教具是这复 杂系统中的三个主要因素。这三个 主要因素的联系以及其它因素的相 互制约,构成了坂元昂的全面解析 教育传播过程的模式。
4、贝罗传播模式
从某些方面反映了大众传播媒介、 尤其是电视媒介所含有的单向传播的 特点, 但它将复杂的人类传播简单化, 忽略了受众反馈活动的存在和“分布 广泛的电话”,导致了若干研究的偏 见。
5、施拉姆系列传播模式
(1)模式之一
模式之一指出:
传播者(信源)将信息制成符 码,使成为一种信号,然后为对方 所接受后,再把它还原成原来的符 码, 受后,再把它还原成原来的符 码,赋予意义后才算达到目的地 (信宿)。
大纲与教材,准确领会所需要传递的
教学信息。
•
2、选择传播媒体 选择传递信息的媒体,实际上就是 信息编码的活动。是确定某种信息
•
该用何类符号和信号的媒体去呈现
和传递。 •
•
选择传播媒体时,要能准确地呈现信 息内容;要符合学生的经验和知识水
平,容易被接受和理解;容易为受者
获得,需要付出的代价不大,而又能
•
4、接收和解释信息
•
在这一阶段,学生接收信号并将 它解释为信息意义,实际上就是信 息译码的活动。学生首先通过各种 感官接收经由各种媒体传来的信号, 然后学生依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 将符号解释为信息意义,并随之储 存在大脑中。
•
5、评价和反馈
•
学生接收信号解释信息之后,增加了
知识,发展了智力,但是否达到了预定 的教学目的,需要进行评价。评价的方 式和方法很多,可以观察学生的行为变 化,也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书面作
语言声音符号,可借助手写出文字符
号,也可使用其他传播媒介,如相机
转换成图像符号等。
•
例如,教师看到学生在池塘边玩,要对其 进行劝阻,其信息编码过程是,教师通过 视觉获得学生在池塘边玩的信息,于是在 头脑中形成:池塘边玩很危险,需要对其 进行劝阻,那教师先要对这一劝阻信息进 行编码,转换成语言符号:同学,请不要 到池塘边玩耍,这里很危险! • 然后进行信道编码,教师决定采用口头 语言这一信号进行信息传送,于是对学生 说出这句话。完成信息的编码传送过程。
•
3、教育传播过程互相联系、互为循 环
•
教育传播过程中,传者、受者、内
容与通道等各要素相互联系,通过信 息反馈形成一个循环。
•
•
4、教育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行为具有 多种可能性
•
教育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行为因为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