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语言的规范与技巧
一、语言艺术巧在言之科学
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都必须讲究科学的方法。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面向的是接受知识和教育的学生,是否科学得体,不仅会极大地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对于学生喜欢学习这门课程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于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语言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规范和明确简洁两点上。
1、规范包括语音的标准,词汇的准确,语法的正确及思维的合乎逻辑等方面,这是教师语言美的前提。
首先教师标准清晰的普通话,正确恰当的词汇概念,对学生的影响无疑是积极而巨大的。
其次规范还应做到言之有物。
“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做到言之有物,避免夸夸其谈。
上课最首先的任务,就是要把课堂所讲的知识让学生明白,不要空有形式而无实际内容。
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吸收到不同程度的新知识,日积月累使他们真切地感到自己在不断地充实,进而引起对每节课的兴趣,以便提高教师教学的效果。
2、在语言规范的基础上,教师还得注意表达时的“明确性”,做到言简意赅。
我们所接触的是小学生,大部分学习自觉性与理解接受能力还较差,教学中教师语言若过于冗长含糊,必然造成语无重点,索然无味的结果,令学生听了摸不着头脑。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语言的明确凝炼性,以便让学生从教师精练的课堂语言中很容易地把握住每句话,每节课的重点,更好地领会教师的意图。
有人曾在所教平行班中,就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表达效果做过试验,结果表明:用语罗嗦含糊的班级,学生对之反应淡漠、迟缓;用语明确精练,高度概括的班级,学生对之反应热烈、迅捷。
可见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认知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用明确简洁的语言将之表达出来。
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应该对教材深入钻研和分析,弄清要讲知识的来龙去脉,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语言。
从而确定怎样开头、过渡和结尾,力争思路井然有序,讲解条理清晰,能在最短时间内让绝大部分学生在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上得到透彻的理解并乐于接受。
二、语言艺术巧在言之有理
“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语言要善于引导,以理服人,注意从已知到未知、感性到理性,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用言语的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内容。
特别是在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内容和不明白道理时,教师课堂语言就要晓之以理,循循善诱。
没有道理的话语谁都不想听,不讲理的话语更没有人愿意听。
小学生心智还不成熟,课堂上教师必须做到正确地分析课文的思想性,正确讲解课文中涉及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知识,不犯科学性错误,在解释词语时不随意减少或增加内涵,讲话符合逻辑,不犯逻辑性错误。
教师所担负的任务是准确、真实、客观地再现教学内容。
三、语言艺术巧在言之有趣
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
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
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均可引入课堂,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
言之有趣,幽默是关键。
在教学中,幽默的语言会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具有幽默感的语文教师,常能用他的语言打动、感染人。
幽默、生动、富有激情的语言能吸引、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由于幽默能够开启学生的智慧、活跃思维;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并能调节课堂气氛和学生的精神,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幽默语言,
将会使学生的思维、情趣与老师的教学意图高度统一,使整个课堂气氛富有和谐的美感,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使用富有幽默感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