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课程教案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一节或一次课写一份上述格式教案。
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
3. 授课方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等。
4. 方法及手段如:举例讲解、多媒体讲解、模型讲解、实物讲解、挂图讲解、音像讲解。
路遥研究一、路遥的生平与创作路遥(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一个世代农民家庭,1988年完成《平凡的世界》,作品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由此获得茅盾文学奖,后因肝病早逝,享年42岁。
路遥(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原名王卫国,汉族,中国当代作家。
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
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
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
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
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
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 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描写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引起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轰动全国。
《在困难的日子里》获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并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
全书共三册。
作者在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路遥因此而荣获茅盾文学奖。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路遥作品【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篇小说】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黄叶在秋风中飘落你怎么也想不到惊心动魄的一幕【短篇小说】月夜静悄悄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夏姐姐风雪腊梅青松与小红花匆匆过客痛苦【创作随笔集】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小说选自序关于《人生》的对话土地的寻觅作家的劳动柳青的遗产无声的汹涌生活咏叹调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人生》法文版序这束淡弱的折光艺术批评的根基二、《平凡的世界》《人生》获得巨大成功后,作者慢慢沉静下来,努力摆脱鲜花和掌声,超越自己。
经过一段时间的焦虑后,特决定写一部规模巨大的长篇小说,这就是《平凡的世界》,经过几年的准备,从1985年起笔,到1988年完成初稿。
为写作《平凡的世界》,路遥拼尽了自己的心血和生命,他从城市躲到乡村,县城煤矿,夜以继日(由于第一步的成功,出版社希望尽快出版二、三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章一章地广播,读者,评论界也在关注,期待着)。
他的生活完全乱了套,吃饭、睡觉没有规律,拼命抽烟,身体彻底崩溃了。
有时神经失常,头晕眼花。
小说写完了,身体却迟迟不能恢复,1992年去世。
《平凡的世界》获得了更大的声誉,1991年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第一名。
小说的成功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选材上】:小说题材时间跨度从1975到1985年,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国城乡社会生活的历史变迁。
小说开头写四人帮横行的文革后期,左的路线横行,农村生活的贫困,农民在艰难中度日。
很快进入了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将向何处去?中国农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生活、命运将会发生怎样的变迁,小说着力从这些方面展开。
【人物形象】:的长子,农村基层干部,他身上集中了农民的优秀品质,他要走的道路,同他的前辈梁生宝已经完全不同了——如果说梁生宝所处的50年代时代,中国农民翻身解放后,怎样摆脱私有制走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的康庄大道;那么说,孙少安这一代,则是,经过几十年的左的路线带来的遭遇后,中国农民从曲折坎坷的命运中摆脱出来,重新寻求生存发展的道路。
搞责任制,办企业(砖瓦窑场)等等,农村青年,他不满足于农村的天地,努力扩展自己的地盘,进入城市做建筑临时工(改革开放后较早的农民工),追求更高的生存意义。
他身上有高佳林的影子,但比高加林正直些,踏实些。
等一大批充满传统美德的女性,反映了一代青年人婚姻爱情的纠葛。
小说对传统美德,(比如,正直、善良、朴实、珍视友情、爱情)给予了由衷的赞美。
【艺术成就】小说追求史诗般的品格,作者学习和追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的叙事风格,比如大段大段的历史背景介绍,全景式的概括。
小说最大的成功,是它的现实主义品格,这是路遥一贯追求的,逼真的生活场景描写,(比如,小说一开头,孙少平读高中时,在学生食堂吃饭的场景描写,郝红梅为送给同学礼物,偷商店的手绢的情节等)深入的心理揭示。
小说质朴,流畅,真切,格调苍凉严峻,温馨动人。
小说的不足出是,结构有些庞杂,语言直露,叙述不够活泼。
文学作品应有的含蓄性和艺术张力不够。
另外我觉得,就思想上看,小说只是偏重于客观描绘已经过去的社会生活,类似生活的如实记录,没有提供更多的令人思考的哲理性的内容,思想深度和独到性欠缺。
对这部小说,没有多大争议。
三、《人生》的解读、讨论基本情节介绍:(略)高加林巧珍、黄亚萍、张克南、高明楼小说反映了七八十年代之交农村青年一代的生活道路,事业和爱情。
建国后计划体制下逐步形成的二元对立的城乡体制,给几代人的生活命运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伤痛。
高加林悲剧的根源主要在于城乡差别。
路遥一方面对高价林的追求、焦虑和痛苦深切地理解和同情,一方面又给予善意的批评。
同时,通过巧珍、德顺爷爷等形象,表现了路遥对传统美德由衷地赞美,艰难地守护。
就文学阅读欣赏角度说,路遥《人生》赢得了广泛的读者。
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鸣。
评论界的争鸣,主要集中在:对高价林这一行形象的评价和把握,路遥的价值选择,审美倾向。
是路遥赶回了高加林——《人生》的“契约”性功能解读及征候分析摘要:路遥的《人生》有效地采用虚构性、修辞性叙事策略,牢牢控制着文本,将毁掉爱的“契约”的高家林赶回了农村。
路遥的情感及艺术世界从属于“过去时态”。
这是路遥的局限,也是他的特点与优势所在。
在传统的审美世界——“公共期待视域”里,作者与读者审美情感的巨大惰性力量友好地握手相会,这正是《人生》获得成功的原因所在。
一、一个牢牢控制着的文本高加林移情别恋与被赶回农村有必然联系吗?如果我们运用解构批评方法,不崇奉文学上的逻格斯,不崇奉作者的神圣权威,或许会获得一些新的启示。
我们尝试作如下假定:A:假定高加林进了城,但是并没有抛弃巧珍而移情别恋,那么一切自然不会发生。
B:假定高加林所移情别恋的黄亚萍并非名花有主,或者,所移情别恋的是另一位姑娘而不是黄亚萍,那么,也便不存在克南妈写信揭发高加林走后门进城之事,高加林断不会被赶回农村。
C:虽然克南妈写信揭发,但是组织上采取了别的方式处理,并没有将高加林赶回农村;甚至可以说,那么屁大的点事根本不予理睬。
D:如果我们着眼于生活实际,那么不难设想,有任地区劳动局长的叔父摆在那儿,情况会是怎样。
作者将抛弃巧珍移情别恋与被赶回农村这二者,巧妙地,从生活逻辑看又是生硬地关联在一起。
高加林与巧珍的关系看作“大契约”;高加林与黄亚萍的关系看作“小契约”——结果是“大契约”的瓦解与“小契约”的订立。
路遥不愿认同“小契约”替代“大契约”的结局。
他要对“小契约”实施围歼计划。
他控制文本的具体策略是:1、早已在“集市卖馍”和“掏粪事件”的情节中埋下克南妈这一伏笔,这无异于暗中在高加林的船下凿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窟窿。
2、德顺爷爷(他是“大契约”的坚决维护者)的警示性话语预示了高加林不可逃脱的命运归宿。
3、选择克南妈为突破口,让她适时出击。
4、动员地纪委、高加林叔父、县委三大正规军协同作战,将高加林赶回农村。
从而撕毁了“小契约”。
这种叙事结构不能不让读者得出这样的结论:你违反了大契约,那么必然受到惩罚——作者强加了因果联系。
让我们看下面的选言判断:或者履行“大契约”,留在城里;或者违反“大契约”订立“小契约”,被赶回农村。
二者必居其一——显然,这极荒唐的判断并不符合逻辑与生活法则,然而,这正是路遥的《人生》给予人们的。
让高加林重重摔回农村,则是牵强的人为的设置。
从一定意义上说,不是生活的逻辑,而是路遥强行赶回了高加林。
在结尾处勉为其难地让高加林捧起一把泥土,向大地忏悔,极生硬地让高加林向黄土地低下了头。
二、“过去时态”——路遥的情感与艺术世界路遥的“土地情结”。
膨胀的个人主义野心。
作者谆谆告诫高加林:你应该心安理得地吃你的黑窝头!高加林与巧珍的爱的不谐和性;高加林与黄亚萍之间的爱则属于同一起点上的爱。
高加林与黄亚萍间的“小契约”多与时髦的穿着、前卫的恋爱方式、“小资型”的生活作风、膨胀的个人主义相伴——传统伦理观念“左”的观念相融——路遥的情感及艺术世界从属于“过去时态”。
一方面,他对农民、农村青年的生存状态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和焦虑;一方面又难以突破体制思维和传统伦理秩序予以理性观照。
一方面看到了并不公平的社会存在;同时又为这种存在涂上了合理性色彩,并且以牧师身份作一些劝诫式教育。
《你怎么也想不到》《黄叶在秋风中飘落》《平凡的世界》路遥的创作与同代作家相比,与传统文化、主流话语更谐和一些,教化色彩更浓一些与池莉、刘震云、余华、王朔等人的作品相比较,路遥不是鲁迅,不是王蒙,也不是北岛、莫言或王朔。
局限——特点——长处三、传统审美王国里的友好握手《人生》与读者、社会实现了有效的沟通。
局限或许正是成功之处。
“秦香莲情结”式的“公共期待视域”“因果报应”结局艺术上的“二律背反”。
司马长风评价《雷雨》时曾指出,曹禺必须把握三个因素的微妙平衡:“第一个权威是观众,必须使观众感兴趣。
”“第二,敷衍当道者。
”“第三,他要应对弥漫于上海文坛,号召阶级斗争的左派势力”。
我以为这一点也是适合《人生》的。
自然,同曹禺一样,这一切不完全是自觉的,但《人生》的叙事结构也是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下述条件:1、读者的阅读;2、传统的伦理道德;3、主流意识形态及文学观念。
当然,这一切也是与路遥自己的思想和审美观念相契合的。
四、《在困难的日子里》【人物】马建强、吴亚玲、郑大卫、周文明【故事情节】马建强是在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困难时期1961年考上了他们县上唯一的一所高中——县立中学。
在这个困难时期考上高中对于他的家庭是“不幸”的,因为他们根本供不起他上学,不过最后马建强还是在乡亲们的希望中他上了他的求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