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幼儿园学习指南心得体会一个学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个学期的点滴,酸甜苦辣,应有尽有。
付出总有回报,我的收获和我得到的东西也同样为我所珍惜。
为了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更上一层楼,我参加了园组织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与艺术领域学习)》的理论学习。
两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
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
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其中教育建议部分对我的启示最大。
科学是什么?是知识、是过程、是世界观。
儿童的科学是什么?儿童科学不同于成人科学,是一种经验层次的科学知识,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是以儿童的眼光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学习了科学领域《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后,我发现在《指南》中,“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观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思考”、“交流”多次出现,与《纲要》十分贴近。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创设良好的科学教育环境,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还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科学活动。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设宽松的环境”,因此我们应该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为幼儿提供各种科学活动所需要的活动材料,能让幼儿人人动手进行操作试验,观察试验结果,记录、表达、交流试验的过程,让幼儿体验试验的乐趣。
另外,我们还应该创设平等、民主的环境和教育氛围,也就是良好的精神环境。
比如:在活动中经常给予幼儿“试试看”“你能行”等语言鼓励,鼓励幼儿自信、大胆,敢于提出各种问题、敢于尝试不同探究、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得以呵护和培植,使孩子永远保持探究和学习的热情,获得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
在艺术领域,同样,《指南》也指出:“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由此可见,艺术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幼儿“感受和发现美”,以及“表现和创造美”。
《指南》中还指出,“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和创造美”,幼儿是用自己的方式,而不是我们的。
在美术活动中,孩子只是纯粹地模仿,离开了样本就无法下笔,只是被动地跟着书本和老师的思路走,造成没有个性只有共性的毫无创造性的作品。
在音乐教育中,很多时候注重的仅仅只是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或者几句歌词的学习,片面强调技能的训练,而不去调动幼儿的情感生活积累,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愉悦地体验音乐艺术。
种种现象难道是我们的孩子不会创造、不敢想象?责任不在幼儿,而在我们。
总之,在学习《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和艺术领域之后,我会根据游戏的的内容及指导原则,用主观上的行动,努力改善客观环境,让家园配合起来,共同鼓励、支持幼儿探索科学活动;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尊重孩子的兴趣需要。
让孩子在与同伴分享中成长,在分享中体验快乐,在成长中拥有自信。
不过有了《指南》的引领,在以后的工作中,力争让孩子们获得科学、全面的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的学习心得通过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组织培训学习,让我对《指南》有了新的理解我深深领悟到“做中学”科学活动就是一种良好教育活动模式它叫充分的调动一切因素让孩子学会发现世界,理解世界。
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理解事物本质和事物间关系的过程,主要包括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
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科学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在感知具体事物基础上初步尝试归类,排序,概括,抽象,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学习我有了以下收获:一.理解了目标的内涵目标一:亲近自然,喜欢探究1.体现了对幼儿好奇和探究兴趣的高度重视2.明确“好奇心和兴趣”是科学探究中的首要目标3.自然的,幼儿身边的熟悉的生活的事物是他们他们最感兴趣的。
目标二;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什么是探究能力?1是幼儿在经历探究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探究能力是“科学探究”领域的关键目标。
目标三: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现象2幼儿对事物和现象的认知都是在感知,体验,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获得的,是探究过程的必然结果二.理解幼儿的探究特点1.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幼儿是积极主动的探索者,幼儿的探究借助于直接经验,幼儿探究的方法具有事物性。
三.怎样支持幼儿在生活中进行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1.在实际生活和真实情景中,通过发现和解决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和知识体系,能让幼儿感到科学和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2.幼儿的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常常相互关联。
两个方面尽管各有其知识体系,但常常可以相互融合,相互助益3.幼儿的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
幼儿的数学学习是通过对具体事物和事物之间关系的不断抽象概括来实现的。
结合生活经验的教学活动能够让幼儿感到学习的有用和有趣。
4.幼儿的探究经验和数学认知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幼儿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水平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每一个活动后幼儿所获得的发展不同。
本学期我们第一次的读书活动于3月5日开始了,今天我们周莉莉老师的组织下又一次解读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出了学习了健康领域外我们还学习了科学领域,在学习科学领域内容后,我发现在《指南》中,“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观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思考”、“交流”多次出现,与《纲要》十分贴近。
那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来体现与开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体现:一、创设良好的科学教育环境,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指南》中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设宽松的环境”,因此我们提倡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那么何为物质环境呢?就是为幼儿提供各种科学活动所需要的活动材料,能让幼儿人人动手进行操作试验,并能将不同的观察试验结果进行记录、表达、交流试验的过程,从而让幼儿体验到试验的乐趣。
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科学活动。
小班、中班、大班年龄阶段的目标各不相同。
小班最简单,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观察,发现其明显特征;中班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大班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
目标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目标层次逐渐递进,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突出各年龄班的培养重点,使我们教师在准备活动时,目的更明确,同时也更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
总之,学习了《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我会根据科学活动与科学区域游戏的的内容及指导原则,用主观上的行动,努力改善客观环境,让家园配合起来,共同鼓励、支持幼儿探索科学活动。
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尊重孩子的兴趣需要,支持并鼓励幼儿探索科学、学习科学。
让孩子在与同伴分享中成长,在分享中体验快乐,在成长中拥有自信。
幼儿园孩子年龄小,他们的实际感受、探索欲望和兴趣非常强。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尝试利用幼儿生活中的素材以及他们周围环境中的科学现象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区域活动中。
根据科学活动与科学区域游戏的的内容及指导原则,用主观上的行动,努力改善客观环境,让家园配合起来,共同鼓励、支持幼儿探索科学活动。
为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好的鼓励、引导和支持,和孩子共成长!篇二:幼儿教师学习《指南》心得体会贯彻学习《指南》心得体会建新幼儿园崔文秀“幼儿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引领。
”这是李季眉老师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培训会中,所说的一句话。
听到这句话,我的感触很深:的确,作为一名成长中的青年教师,我们在教育路上会有许多的困惑,我们除了在学习理论知识外,更应该了解幼儿各年龄段特点,从而实施科学有效的教育。
在听了李季眉、华爱华、冯晓霞三位专家的《指南》培训学习讲座中,我了解到《指南》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应该达到的能力作了更详细的指导,对我们教师的工作有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也让教师更快更好地在工作中不断成长。
同时,通过聆听三位专家的讲座,我对《指南》有了更深的理解。
下面,我来谈谈我的学习心得。
一、在《指南》学习培训中,学到了什么?1、《指南》不是《纲要》的替代品《指南》和《纲要》一样,将幼儿的学习生活与健康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
每个领域按照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
但《指南》相对于《纲要》相比,更详细、更具体。
教育建议则给我们教师教育方面提出了一些可实施的合理化的方法。
因此《指南》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更清楚、详细的参考依据。
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揣摩《指南》和《纲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让孩子们能够得到真正合理、全面的发展。
2、《指南》是教师的福音,家长的贴士《指南》的颁布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作为教师,《指南》就像是一位“经验老道的学者”,不仅将幼儿生活与学习上的活动锁定在自主能力的发展上,还根据不同的领域给出了有效的引导方法,让教师在指导幼儿过程中看到了教育的无限可能性。
作为家长,《指南》又像是一位“请回家中的教育专家”,帮助家长了解自己家幼儿应达到的能力和水平。
因此,《指南》的出现,给我国学前教育指明了更好的发展方向。
二、通过学习《指南》,反思些什么?1、幼儿园教学不是“教课”,而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指南》中明确指出:“每个幼儿的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在培训学习过程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华爱华老师在讲述“艺术领域”中所提到的:现实的教育误区是教师往往“重技能,轻感受”,从而让幼儿失去了艺术兴趣。
这句话,给我的触动很大。
的确是,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尤其是绘画教学中,教师往往教幼儿绘画的技能,如怎样画一只蝴蝶、一只孔雀等等;而忽略了幼儿对绘画的表现力,大大抹杀了幼儿对艺术的感受和表现。
因此,在今后我们应该更注重培养幼儿的艺术表现力而减少千篇一律的“教课”。
2、《指南》不是衡量幼儿的标尺刚接触到《指南》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将《指南》中所列举的各项一一与我班幼儿进行对照,看看孩子现在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能力水平,不由自主的将《指南》当做一个衡量幼儿发展能力的标尺。
但当我通过三位专家的指导,我才慢慢领悟到,《指南》是指导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发展的,但不能把它当作标尺来丈量幼儿,伤害幼儿,也不能把它变成束缚幼儿和自己的绳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