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回填土施工工艺标准
1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建筑工程的基槽、管沟、房心土等人工回填土施工。
2施工准备
2.1材料
回填所用土料的土质、粒径、含水量等应符合设计要求,宜优先利用基坑(槽)中挖出的土,但不得含有有机杂质,使用前应过筛,粒径不大于50mm,且含水量应符合要求。
2.2机具设备
手扶式压路机、冲击夯、小型振动夯、蛙式打夯机、木夯、手推车、铁锹、筛子、喷壶、小线、测量仪器、土方密实度检验仪器等。
2.3作业条件
2.3.1回填前应进行隐蔽工程检查,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回填土施工。
2.3.2直埋的无压管道沟槽应在闭水试验合格后进行回填,有压管道沟槽应在管打压、冲洗、严密性试验等验收合格后进行回填。
2.3.3房心回填,应在完成上下水、煤气等管道安装,并对管沟墙间加固后进行。
2.4技术准备
2.4.1回填土前应根据工程特点、填方土料种类、密实度要求、施工条件等编制回填土施工方案,经审批后向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通过试验确定土料含水量控制范围、虚铺厚度、夯实遍数等参数。
2.4.2根据分层回填厚度测放出回填标高控制线,以控制回填土的标高或厚度。
3操作工艺
3.1工艺流程
基坑(槽)清理→检验土质→布土、摊平→夯(压)实→检验密实度
3.2操作方法
3.2.1基坑(槽)清理:填土前应将基坑内的杂物清理干净,排除积水。
3.2.2检验土质
3.2.2.1检验回填土的种类、粒径是否符合规定,清除回填土中草皮、垃圾、有机土等杂物。
3.2.2.2进行土料土工试验,内容主要包括液限、塑限、塑性指数、强度、含水量等项目,其检验方法、标准应符合相应规定。
3.2.2.3回填前对土料进行击实试验,以测定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量。
土的含水量一般以手握成团、落地开花为适宜。
3.2.2.4当土的含水量过大时,应采取翻松、晾干、风干、换土回填、掺入干土或其他吸水性材料等措施;如土料过干,则应预先洒水润湿。
3.2.3布土、摊平
3.2.3.1根据每层回填土厚度计算用土量,均匀摊平。
对于回填作业面较宽处,利用高程桩或小线控制回填土厚度、平整度。
3.2.3.2一般蛙式打夯机每层虚铺厚度为200~250mm,人工夯每层虚铺厚度不大于150mm,手扶式压路机每层虚铺厚度为120~150mm。
3.2.3.3基坑回填应相对两侧或四周同时进行。
基础墙两侧回填土的标高不可相差太多,以免把墙挤歪;较长的管沟墙,应采用内部加支撑的措施,然后再在外侧回填土方。
3.2.3.4深浅基坑相连时,应先填深坑,填平后再统一分层填夯。
分段填筑时交接处应做成1:2的阶梯形,且分层交接处应错开,上下层错缝距离不应小于1m,碾压重叠宽度应为0.5~1m。
接缝不得留在基础、墙角、柱墩等重要部位。
3.2.3.5回填管沟的管线两侧应同时回填,两侧高差不得超过0.3m。
3.2.3.6管顶以上0.5m范围内,宜用小型夯具(如木夯)夯实。
3.2.3.7非同时进行的回填段之间的搭接处,不得形成陡坎,应将夯实层留成阶梯状,阶梯的宽度应大于高度的2倍。
3.2.4夯(压)实:摊平后的回填土须立即夯(压)实。
打夯机按一定顺序打夯,后夯压前半夯,夯夯相连,且夯位应压在前遍夯位的缝隙上。
夯实遍数应根据2.4.1条确定的夯实遍数办理。
一般情况下,蛙式打夯机每层夯实遍数为3~4遍,木夯每层夯实遍数为3~4遍,手扶式压路机每层夯实遍数为6~8遍。
若经检验,密实度仍达不到要求时,应继续夯(压),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基坑及地坪夯实应由四周开始,然后再夯向中间。
3.2.5检验密实度;每层回填土均应按规范规定检测其回填夯实后的密实度,达到要求后,方可进行上一层的回填。
3.3季节性施工
3.3.1雨期施工
3.3.1.1基坑(槽)的回填应分段施工,连续作业,快速成活。
3.3.1.2在基坑(槽)边应设阻、排水设施,防止雨水流入沟槽。
在基坑(槽)内应设排水沟、集水坑,及时将积水排出。
3.3.1.3施工中应注意收听天气预报,雨前应及时夯完已填土层或将表面压光,并做成一定坡度,以利排除雨水。
3.3.2冬期施工
3.3.2.1填方基底不得受冻,且回填前应清除基(槽)底上的冰雪和保温材料。
3.3.2.2冬期土方回填时,每层填土厚度应比常温施工时减少20%~25%,预留沉陷量应比常温时增加。
3.3.2.3室外的基槽(坑)或管沟可采用有冻土块的土回填,但冻土块粒径不得大于150mm,含量不得超过15%,且应均匀分布,但管沟底以上500mm范围内不得用含有冻土块的土回填;室内的基槽(坑)或管沟不得采用含有冻土块的土回填。
当采用人工夯实时,每层虚铺厚度不得超过200mm,夯实厚度宜为100~150mm。
在冻结期间暂不使用的管道或场地回填时,冻土块的含量和粒径不受限制,但融化后应做处理。
3.3.2.4室内地面垫层下回填的土方,填料中不得含有冻土块,并应及时夯(压)实。
填方完成后至地面施工前,应采取防冻措施。
3.3.2.5冬期回填土时,当天填土必须当天完成夯(压)实,并及时覆盖防冻。
4质量标准
4.1主控项目
4.1.1回填土必须按规定分层夯压密实。
取样测定夯(压)实后土的干土质量密度,其合格率不应小于90%;不合格干土质量密度的最低值与设计值的差不应大于0.08g/cm3,且不应集中,取样方法和数量应符合规定。
检验方法:检查干密度测试记录。
4.1.2回填土标高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4.2一般项目
基底处理、回填土料、分层厚度、含水量及表面平整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4.3人工回填土质量检验标准(见表4.3)
表4.3人工回填土质量检验标准
5成品保护
5.0.1施工时,对定位桩、轴线引桩、标准水准点、龙门板等应注意保护,防止碰撞位移,并应定期对其进行复测和检查。
5.0.2回填土应在基础或管道的混凝土或砂浆达到强度要求后进行,不致因回填受破坏。
6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0.1为了确保达到要求的回填土密实度,施工时应严格检验回填土质、控制土料的含水量(其最佳含水量误差应不大于2%),采用厚度标杆控制虚铺厚度、使用与土质相适应的夯实机具并满足夯(压)实遍数等。
6.0.2采用不同的土质回填时,应按土类分层回填,不得混杂。
7质量记录
7.0.1隐蔽工程检查记录
7.0.2土工试验记录
7.0.3压实度检验记录
7.0.4人工回填土施工质量评定表
8安全、环保措施
8.1安全操作要求
8.1.1使用电动夯机时,应注意如下事项
8.1.1.1作业前重点检查项目应符合下列要求:
(1)除接零或接地外,应设置漏电保护器,电缆线接头应绝缘良好;
(2)传送皮带松紧度合适,皮带轮与偏心块安装应牢固;
(3)转动部分应有防护装置,并进行试运转,确认正常后方可作业。
8.1.1.2夯实机作业时,应一人扶夯,一人传递电缆线,且必须戴绝缘手套和穿绝缘鞋,递线人员应跟随夯机后或两侧调顺电缆线,电缆线不得扭结或缠绕,且不得张拉过紧,应保持有3~4m的余量。
8.1.1.3严禁夯机砸线,移动时应将电缆线转移至夯机后方,并严禁在夯机运行时隔夯扔线,当转向捯线困难和电线绞缠时应停机调整。
8.1.1.4多机作业时,其并列间距不得小于5m,前后间距不得小于10m。
8.1.1.5夯机前进方向和夯机四周1m范围内,不得站立非操作人员。
8.1.1.6夯机发生故障时,应先切断电源,然后排除故障。
8.1.1.7夯机操作人员,应经过技术培训,合格后方可操作。
8.1.2基坑(槽)回填,用小车向槽内卸土时,槽边必须设横木挡掩,待槽下人员撤至安全位置后方可倒土。
倒土时应稳倾缓倒,严禁撒把倒土。
8.1.3基坑(槽)回填前和回填过程中应检查边坡稳定性,当基坑(槽)壁有松土掉落或塌方危险时,应采取支护措施。
8.2环保措施
对不能及时回填的土进行覆盖,防止扬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