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名称陈晓案案情简介陈晓自1986年至1996年间任安徽公司总经理。
1992年初,安徽公司下达公司各部门承包经营方案。
同年4月,能源化工处处长兼庐海公司经理李剑峰向陈晓递交书面报告,提出新的承包经营方案,建议超额利润实行三七分成。
陈晓在没有通知公司其他领导的情况下,与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徐某(另案处理)、财务处长吴某及李剑峰四人研究李剑峰提出的建议,决定对李剑峰承包经营的能源化工处、庐海公司实行新的奖励办法,由陈晓亲笔草拟,并会同徐某签发《关于能源化工处、庐海实业有限公司试行新的奖励办法的通知》,规定超额利润70%作为公司利润上缴,30%作为业务经费和奖金分成,并由承包人支配。
发文范围仅限财务处、能源化工处、徐某及陈晓个人。
1993年初,陈晓在公司办公会上提出在全公司实行新的承包方案,主持制订《业务处室六项费用承包核算办法实施细则》。
依据《关于能源化工处、庐海实业有限公司试行新的奖励办法的通知》、《业务处室六项费用承包核算办法实施细则》的规定,李剑峰于1992年提取超额利润提成21万余元,1993年提取超额利润提成160万余元。
在李剑峰承包经营期间,陈晓以公司总经理身份及公司名义于1992年11月、1993年5月先后两次向安徽省计划委员会申请拨要进口原油配额6.5万吨,交给李剑峰以解决其进口加工销售业务所需,并多次协调李剑峰与公司财务部门之间就资金流通、使用等方面的矛盾。
李剑峰为感谢陈晓为其制订的优惠政策及承包经营业务中给予的关照,于1993年春节前,送陈晓人民币3万元,1994年春节前后又两次送给陈晓人民币30万元、港币15万元。
陈晓收受李剑峰的钱款后,其妻李某利用此款在广东珠海市吉大园林花园购买房屋1套(价值人民币51万余元)。
判决(一)一审判决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陈晓系由中国电子物资总公司任命的安徽公司总经理,是领导和管理国有企业相关事务的工作人员,其主持制订《关于能源化工处、庐海实业有限公司试行新的奖励办法的通知》,出发点是为了公司利益,是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大气候下,对公司分配机制进行改革的一项尝试和试点,建立的是“公司得大头,个人得小头”的激励机制,不是为他人谋取利益。
此文件的出台,尽管没有经过该公司所有领导参加的经理办公会的讨论,且控制发文范围,在制订程序上不完备,但安徽公司实行总经理负责制,被告人陈晓曾于1992年5月就此文件向原中国电子物资总公司总经理赵德海汇报,赵表示可以试试,同意承包三七分成,故不能完全否定《关于能源化工处、庐海实业有限公司试行新的奖励办法的通知》的合法有效性。
被告人陈晓主持制定《关于试行业务人员六项费用承包经营核算办法的报告》,帮助李剑峰承包的能源化工处向省计委申请并获得进口原油配额,是其正当的职务行为,不是为李剑峰谋取利益。
现有证据无法证实被告人陈晓主观上具有权钱交易的受贿故意。
陈晓的行为在客观上给李剑峰带来一定的个人利益,李剑峰在事后给付陈晓钱财表示感谢而陈晓予以收受,这是一种事后收受财物行为。
故认定被告人陈晓的行为构成受贿罪的证据不足。
起诉书指控的罪名不能成立。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二条第(三)项的规定,于1998年10月8日判决如下:被告人陈晓无罪。
一审宣判后,合肥市人民检察院认为,一审判决认定事实错误,适用法律不当,显系错判,提起抗诉。
(二)二审裁定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判认定事实不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九条第(三)项的规定,于1999年12月10日裁定如下:1.撤销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刑事判决;2.发回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重新审判。
(三)重审判决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重新组成合议庭,经公开审理查明:原审被告人陈晓自1986年至1996年间任安徽公司总经理。
1992年初,安徽公司下达公司各部门承包经营方案。
同年4月,能源化工处处长兼庐海公司经理李剑峰向陈晓递交书面报告,提出新的承包经营方案,建议超额利润实行三七分成。
陈晓在没有通知公司其他领导的情况下,与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徐某(另案处理)、财务处长吴某及李剑峰四人研究李剑峰提出的建议,决定对李剑峰承包经营的能源化工处、庐海公司实行新的奖励办法,由陈晓亲笔草拟,并会同徐某签发《关于能源化工处、庐海实业有限公司试行新的奖励办法的通知》,规定超额利润70%作为公司利润上缴,30%作为业务经费和奖金分成,并由承包人支配。
发文范围仅限财务处、能源化工处、徐某及陈晓个人。
1993年初,陈晓在公司办公会上提出在全公司实行新的承包方案,主持制订《业务处室六项费用承包核算办法实施细则》。
依据《关于能源化工处、庐海实业有限公司试行新的奖励办法的通知》、《业务处室六项费用承包核算办法实施细则》的规定,李剑峰于1992年提取超额利润提成21万余元,1993年提取超额利润提成160万余元。
在李剑峰承包经营期间,原审被告人陈晓以公司总经理身份及公司名义于1992年11月、1993年5月先后两次向安徽省计划委员会申请拨要进口原油配额6.5万吨,交给李剑峰以解决其进口加工销售业务所需,并多次协调李剑峰与公司财务部门之间就资金流通、使用等方面的矛盾。
李剑峰为感谢陈晓为其制订的优惠政策及承包经营业务中给予的关照,于1993年春节前,送陈晓人民币3万元,1994年春节前后又两次送给陈晓人民币30万元、港币15万元。
陈晓收受李剑峰的钱款后,其妻李某利用此款在广东珠海市吉大园林花园购买房屋1套(价值人民币51万余元)。
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原审被告人陈晓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根据下属部门承包经营人李剑峰建议,制订新的承包经营政策,协调、帮助李剑峰承包经营,在李剑峰获取巨额利润后,非法收受李剑峰所送33万元人民币、15万元港币,其行为侵害了国家工作人员公务活动的廉洁性,已构成受贿罪,依法应予惩处。
公诉机关指控犯罪成立。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二条第一款、第三百八十五条第一款、第三百八十六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一)项、第六十四条的规定,于2000年1月10日判决如下:1.原审被告人陈晓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2.原审被告人陈晓以违法所得购买广东珠海市吉大园林花园房屋一套,予以没收。
宣判后,原审被告人陈晓没有上诉,检察机关也未抗诉。
案件学者、公众评价本案的焦点在于对被告人陈晓行为的定性。
即“事后受财”是否构成受贿?对事前有约定的“事后受贿”,无论行为人受贿时是否还属于国家工作人员都不影响受贿罪的成立,这在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已经没有争议,并且司法解释也已经作出了明确规定,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离退休后收受财物行为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指出,国家工作人员在离退休以前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约定在其离退休以后收受请托人财物,构成犯罪的,以受贿罪论处。
学者们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事前无约定的“事后受贿”是否构成受贿罪上。
目前主要有肯定说和否定说。
肯定说认为,受贿罪的本质是以公权谋私利,即权钱交易。
先取得利后使用权,属于权钱交易;先使用权后取得利,也是权钱交易。
公权与私利,孰先孰后,均不影响交易的成立,是常识。
因而,不管是事前受财,还是事后受财,也不论事前有约定,还是没有约定,都是对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廉洁性的侵犯,符合受贿罪的本质特征,都构成受贿罪。
否定说认为“事后受贿”不构成犯罪。
“事后受贿中,行为人根本不具有“权钱交易”的故意,因而,不可能构成受贿罪。
因为,行为人在利用职务时,没有进行权钱交易的动机与目的,此时他无法认识到这是一种权钱交易。
行为人在接受财物时,虽然有他人获得利益的结果,但该结果的出现只是因为行为人按照正常程序履行了职务,如此,行为人当然无法认识到他的接受财物行为就是对自己职权的出卖,更无法认识到他的行为侵害了国家的廉政制度,这充其量只是一种事后受财行为。
在事先没有约定的情况下,报酬已不是实施某种行为的动机,以致影响国家工作人员是否是为非法报酬而执行有利于行贿人的某种行为的认定,国家工作人员并不是按贪利的想法行事,而是基于职责的缘故执行的,所以不能把这种行为看作-是受贿。
小组讨论:时间12月25号泽园食堂杜晶晶:客观上,行为人实施的是正当的职务行为,且该职务行为为对方获取了巨额财物,行为人于事后收取了对方的钱财。
在主观上,无充分证据证明行为人实施职务行为时就意在以后收受对方的钱财,但事后行为人收受对方钱财时,却明知对方送的财物是因为自己的行为使对方获取了利益。
陈晓“事后受财”的行为同样侵犯了受贿罪的客体。
客观上具备了受贿犯罪的构成要件。
贺珊 : 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务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务,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我认为本案的被告人陈晓构成受贿罪。
首先,他确实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李剑锋谋取了利益,并且收取了财物,虽然做这件事之前没有进行权钱交易的动机和目的,但是1993年收到李剑锋的3万元后,就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并且1993年5月有帮助解决李剑锋遇到的矛盾,之后又收取了钱款,难道还不算故意吗,并且谋取的利益包括正当利益,不正当利益,物质性利益与非物质性利益。
所以陈晓构成受贿罪。
程轶君:陈晓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受贿数额巨大,虽然出发点是为了公司利益,陈晓的行为在客观上给李剑峰带来一定的个人利益,李剑峰在事后给付陈晓钱财表示感谢而陈晓予以收受,这是一种事后收受财物行为。
但事后受贿是因为事前利用职务为他人谋取利益,在接受贿赂时表现的是默许,所以应以受贿罪论处。
芮攀: 1997 年4 月22 日因涉嫌贪污、挪用公款被刑事拘留, 5 月6 日被逮捕, 后侦查机关又发现其有受贿问题。
陈晓受贿案是1997 年安徽省纪检和检察机关侦破的重大案件, 因陈职务高、涉案数额大当年被省纪委、省检察院列为安徽反贪第一大案。
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 该案却一波三折,而由此案派生出的“陈晓现象”, 更是耐人寻味, 值得人们思考和警觉个人评价:(92)049号文从制定程序上看,没有经过由公司所有领导参加的经理办公会的讨论,且控制发文范围,程序上不够完备,但是,安徽公司实行的总经理负责制,被告人陈晓亦曾就此事向总经理赵德海汇报,并征得了同意,因此,(92)049号文的制定程序基本上是合法有效的。
其次,陈晓的正当职务行为使李剑峰获得了巨额利润。
李剑峰按照新的提成办法,共提取人民币180余万元,而按以往的提成办法显然不可能提取那么多。
陈晓为李剑峰要原油配额和调处李剑峰与财务处在资金方面的矛盾也为李剑峰获取巨额利润提供了便利条件。
再次,陈晓是在其实施了职务行为,李剑峰获取了巨额利润之后收受李剑峰送的钱财的。
从本案提供的证据看,李剑峰送给陈晓的钱都来自提成款,这些提成款主要缘于陈晓制定(92)049文这一职务行为,相对于陈晓的上述职务行为,陈晓三次收受陈剑峰钱财的行为均在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