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余县地名志—马洪公社概况

新余县地名志—马洪公社概况

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马洪公社概况马洪公社位于县城北面22公里处。

东南与北岗、罗坊公社交界,西北和下村公社接壤,南与水西公毗连。

总面积92平方公里。

辖15个大队,171个生产队,106年自然村,4400户,2303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60人,均汉族。

公社以驻地马洪圩而得名。

解放前夕,火田、堆甲、桥上、张家、桂花、库陂等6个保属罗坊区水东乡;内塘、山南、王家、上港、东港、白沙桥、南岭、马洪、鲇口等九个保属江东区三和乡。

解放后白沙桥等6个保属江东区白沙桥乡;堆甲、火田属罗坊区火田乡;张家、桥上、桂花、库陂属燕山乡;山南、王家、东港属新和乡。

1956年白沙桥乡改为马洪乡。

1958年成立马洪公社,(含今北岗公社)1962年与北岗公社分开,仍为马洪公社。

境内属红壤丘陵地带,岗峦连绵,丘陵起伏,西北高,东南低,西部的王花岭海拔341米。

西北的员岭坳海拔205.9米。

几条小溪向东南流向,汇入袁河。

解放前水缺田瘦,粮食亩产不到200斤。

解放后大兴水利工程176座,其中小(一)型水库3个,小(二)型水库13个,塘坝144个,自然条件大有改善,旱涝保丰收面积不断扩大,农业生产发展很快。

现有耕地面积34828亩,其中水田27304亩,旱地7524亩,山林面积14896亩,水产面积453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年产粮食21418300斤。

经济作物逐年扩大,1980年种植棉花4832亩,亩产皮棉50斤,总产2431担。

油料作物4104亩。

年末生猪存栏9899头,花生、西瓜产量有所增加,马洪豆和鲇口大队的油茶闻名全县。

鲇口村45户人家。

茶林3000亩,年产茶油超万千斤。

煤矿储量丰富,境内有县办南岭煤矿,年产有烟煤2万吨。

社办企业有腐肥厂、农机厂、砖瓦厂、服务厂等四个单位,职工有120人,年产值18万元。

境内简易公路东接北岗,西通下村,与上新公路相接,向南至水西,与清萍公路相连,向北通往山南,改变了过去交通闭塞的状况。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很快,有社办中学2所,小学28所,教职员工216人,中学学生4193人。

公社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24人,其中护士3人,病床25张,医疗条件不断改善。

〔马洪圩〕紧靠洪陂西南0.2公里平地上,新余至马洪公路的终点,小江环绕于北。

47户,213人。

每逢阴历三、六、九赶闹(据说有54村捐资兴闹)。

〔喻北华氏族谱〕该村华氏于清康熙于六年(公元1667年)从福建汀州徙喻北书坑村。

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由书坑徙居于此。

因处山区有小溪,每当山洪暴发时,洪流激湍如奔马,兴圩时故以名之。

〔马洪大队〕驻地马洪圩,位于公社驻地西0.3公里公路交叉处,四周丘陵,构成小块平地,小江流经中部,辖21个生产队,7个自然村。

296户,1438人。

耕地1874亩。

解放前属江东区三和乡。

解放后属白沙桥乡。

1956年由白沙桥、书坑、丰塘3个初级社组成春光高级社。

1958年公社化时,转为马洪大队。

1962年分为南岭、白沙桥、马洪三个大队。

1968年又并为马洪大队。

1971年又复为三个大队。

后贤位于马洪闹北面1公里山坡下。

34户,178人。

〔张氏族谱〕明弘治元年,由熊坑迁居于此。

传说建村时请风水先生择地,说后有贤人出,故名。

石门位于马洪闹西面0.7公里山坡下,村前两侧巨石突起,相互对峙宛若石门,故名。

18户,91人。

〔谢氏族谱〕明末从福建龙嵩祠迁此。

洪陂紧靠大队驻地东面0.2公里平地上,东西小溪夹流,公路交叉处,公社驻地。

94户,489人。

村北300米处有社办农机厂、公社第二中学。

〔洪陂何氏族谱〕载:汉之比干,居卢江开阳,迁吉州之桐江,因兵迁喻北蒙山之铜坑,由铜坑而苦竹塘、而山田、而吉坑、而小塘、而东坑,其后而居车下(今年姚圩东源何家),由车下徙通城,旋居新余之云山。

至明嘉靖九年,由云山迁洪溪。

谱记:何治道游览至此,见一面环山,三面带水,雨季洪水暴发,名洪溪。

后筑陂防水,更名洪陂。

卢家位于马洪寺南偏东0.2公里小丘上,村西紧造公路。

17户,75人。

〔荆陂头卢氏族谱〕明景泰年间,懋榕由玉峡虹溪迁来。

周家位于马洪圩东南0.5公里山脚下,西傍公路。

30户,135人。

周姓于清同治年间,由北岗堪源周家迁来。

丰塘位于马洪圩南偏东1公里山坡上,村西有公路通过。

54户,257人。

有何、李、华、张、王、廖六姓。

〔何氏族谱〕宋景炎年间,岳申从新干县清水洲迁新余县城东观下。

至元至正三年,自观下迁此。

邓姓从抚州崇仁县迁入,已有20多代。

村建塘畔,枫树成荫而得名。

后因谐音,演变为丰塘。

〔山南大队〕位于洪陂北偏东4.5公里坑中,全境属丘陵地,西北地势高,山峦绵亘,其间有山南水库。

辖17个生产队,4个自然村。

373户,1751人。

耕地1793亩。

解放前属江东区三和乡,解放初属江东区新和乡,后划归连港乡。

1956年由张家、山南、前家、竹元、连港、上下樟坑、肖家陂等九个初级社合并为星光高级社。

1958年转为山南大队。

1979年分为山南、王家下两个大队。

山南大队驻地。

座落马洪至山南公路东侧山坡上,北靠山南水库。

189户,860人。

〔廖氏族谱〕南宋绍兴年间,由福建长乐顺昌高溪廖坑迁此。

因村建山之南而得名。

竹元位于山南西偏北1.3公里山坑中,东邻山南水库。

37户,203人。

〔廖氏族谱〕明朝万历年间,由山南迁此。

村建于竹林前家别名钱家。

紧靠山南西面0.2公里山脚下,村东靠简易公路。

24户,122人。

〔廖氏族谱〕明末,由山南迁此。

原居钱姓(已迁),后廖姓继居仍沿用原名。

张家别名山南张家。

位于山南偏东0.5公里处。

介于小溪与公路之间,四面环山。

123户,566人。

〔张氏族谱〕清顺治年间,守由抚州崇仁县徙此。

〔王家大队〕位于洪陂东北4.5公里小溪旁,属丘陵地。

西靠上梓坑水库,与北岗公社交界。

辖13个生产队,8个自然村。

316户,1557人。

耕地1805亩。

解放前属江东区三和经秀。

解放初属江东区新和乡。

后划归连港乡。

1956年由张家、山南、竹元、梓坑等九个初级社合并为星光高级社。

公社化时为山南大队。

1962年又分为连港、山南、王家下三个大队。

王家下大队驻地。

座落山坡上。

14户,208人。

〔廖氏族谱〕清初,由山南廖家分居。

始居王姓。

村座落南山之下,故名。

莲港位于王家下北面2公里山坑口。

四周大片荒山野岭,北面雷公寨海拔135米,为北岗、水北、下村三个公社交界处。

113户,538人。

〔吴氏族谱〕南宋景炎年间,圣德从北宅分居。

村前大片田港中有莲花塘,故名。

简家位于王家下东北1.3公里的山脚下,村东紧靠北岗公社。

23户,123人。

〔陈氏族谱〕清康熙年间,定洋由罗坊板桥陈家徙此。

以始居简姓得名。

闹上位于王家下西北0.6公里山坡上,东北大片荒山野岭。

29户,153人。

〔廖氏族谱〕清末,由山南廖家分居。

村建山坡头,取名脑上。

因谐音演变为闹上。

上梓坑位于王家下东南0.6公里山坡下,东北靠水水库。

29户,136人。

廖姓于明末从册南廖家迁此。

因村建梓树坑,又座落于山坑“小溪”上游,故名。

梓坑位于王家下东南0.8公里小山下。

23户,121人。

廖姓于明末从北岗木江迁此。

村处山坑,丛生梓树,故名。

肖家陂位于王家下南偏东0.8公里小山下,西有溪水流经。

29户,148人。

刘姓于清顺治年间从罗坊刘家迁来。

原居肖姓(已绝),村前有水陂,故名。

各家咀位于王家下南偏东1.3公里山坑口,郭姓始居,故名。

后谐音简称各家咀。

东西两侧有小溪。

东靠北岗公社。

29户,140人。

钟姓于清光绪年间,从北岗举坑迁来。

〔内塘大队〕位于公社驻地北面2.7公里山坑里,属丘陵地。

西北岗恋绵亘,员岭坳海拔270米,山脚下有内塘水库。

辖11个生产队,4个自然村。

232户,1129人。

耕地2025亩。

解放前属江东区三和乡。

解放初为白沙桥乡。

1956年改为山塘乡。

合作化时由熊坑、上港、山塘、谢家、内塘、橹里六个初级社组成星辉高级社。

1958年为橹里大队。

1971年又分为上港、内塘两个大队。

内塘别名赉塘。

大队驻地,座落山脚下,三面环山,西北邻内塘水库。

149户,707人。

〔傅氏族谱〕宋太宗雍熙二年,由清江石头迁来。

村周塘多而得名。

元塘位于内塘东偏南面0.7公里,村建山坑塘畔,塘呈园形,故名。

后简称元塘。

11户,49人。

胡姓于清道光年间从罗坊川里胡家迁此。

超坑位于内塘西南1.2公里山坑里。

西北大片荒山,靠丁里水库。

2户,17人。

〔傅氏族谱〕清末由内塘分居。

以赵姓始居山坑而得名。

傅姓继居后,因谐间更名超坑。

橹里位于内塘南偏东1公里山坡下,村西有水渠环绕。

69户,356人。

〔刘氏族谱〕宋淳祐元年,由清江县塘元迁来。

村处于形似般橹的山坑里,故名。

〔东港大队〕位于洪陂东北面3公里山坑中,属丘陵地,以禽近东港村得名。

东部小溪环抱,与北岗公社交界。

辖14个生产队,10个自然村。

324户,1723人,耕地2499亩。

解放前是江东区三和乡。

解放初为山塘乡。

1956年由上、下募塘、巷口三个初级社合为东光高级社。

1958年由燕山、库陂、同心、东光四个高级社合并为岳家管理区。

1968年库陂、东港合并为杨家大队。

1971年又重分为库陂、东港二个大队。

梁家大队驻地。

村处山坡下。

60户,312人。

现居刘、陈等姓。

〔刘氏族谱〕清朝雍正年间,由橹里迁此。

始居梁姓,故名梁家。

枫树下位于梁家西北1.7公里山丘下,东北环山,西靠公路。

15户,86人。

〔张氏族谱〕清乾隆年间,由山南张家徙居于此。

村旁多枫要对,故名。

坑尾位于梁家西北1.5公里山丘下,西靠简易公路。

22户,124人。

肖姓于清道光年间,从福建迁来。

村建山坑末端而得名。

募塘紧造梁家西北面0.3公里山脚下。

分上、下募塘,有张、高、潘、刘、李五姓。

〔李氏族谱〕清顺治年间,因兵祸城陷,避于黄冠岭。

从陵溪徙此创基立业。

因当时避难至此,募捐资金修塘而得名。

张家位于梁家东面0.5公里山坡下,东北与北岗公社交界。

28户,153人。

〔张氏族谱〕元朝正统年间,从福建汀州上杭迁此。

东港别名东港胡家。

位于梁家东南面0.6公里山坡下。

54户,299人。

〔胡氏族谱〕明洪武四年迁遛花,再分居于此。

村建老屋下首而得名。

下屋位于梁家东南1公里处,小山中部的西面。

27户,146人。

〔胡氏族谱〕基祖文达于明洪武年间由老屋东港胡家迁此。

村建巷口位于梁家南偏西0.6公里山坡上。

11户,63人。

黄姓于清光绪年间,从罗坊万塘黄家迁来。

此处有一长形田坑,两侧丘陵夹峙,形似街巷,村建田坑口,故名。

火子江位于梁家南偏东1.2公里山坑口,系黄土石子山,草木不生,有二条小溪流经其间,故名。

34户,169人。

〔罗氏族谱〕镛公于南宋咸淳年间,由罗坊罗家分居燕山。

清初从燕山分迁而来。

罗英杰,1938年出生于此,高中毕业,普任新余县人民政府物资局局长,中共新余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现任新余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南家桥位于梁家南偏东1.5公里山脚下,村东靠山,西邻小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