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护理学基础教案第十二章体温的观察及护理

护理学基础教案第十二章体温的观察及护理

2.异常体温的观察及护理
3.体温计的清洁、消毒及检查法
4.测量体温的注意事项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1.如何护理高热和体温不升的患者?
2怎样正确地进行体温计的清洁、消毒、检测?
3.阐述测量体温的注意事项。
下次教学预习要点
1.脉搏形成的机制
2.脉搏受哪些生理因素的影响?
3.常用诊脉的部位有哪些?
实施情况及
分析
(3)心理护理多与患者接触,及时发现其情绪的变化,做好心理护理,同时加强健康教育。
(4)健康教育
三、测量体温的技术
(一)体温计的种类
1.水银体温计
2.电子体温计
3.可弃式体温计
4.感温胶片
(二)体温计的清洁、消毒及检查法
1.体温计的清洁、消毒
(1)口表、腋表消毒法:体温计使用后全部浸泡于消毒液中,30分钟后取出,擦干用离心机甩水银至35℃以下再放入另一消毒液
1.发热程度的划分
(1)低热:37.5-37.9℃(99.5-100.2℉)如结核病等。
(2)中等热:38.0-38.9℃(100.4-102.0℉)如一般感染性疾病。
(3)高热:39.0-40.9℃(102.2-105.6℉)如急性感染。
(4)超高热:41.0℃(105.8℉)及以上。如中暑。
2.发热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特点为产热大于散热。有骤升和渐升两种方式。
患者表现为畏寒、皮肤苍白、干燥无汗。骤升见于肺炎双球菌性肺炎;渐升见于伤寒。
(2)高热持续期特点为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
(3)退热期特点为散热增加而产热趋于正常,体温下降直至恢复正常水平。
3.热型将体温绘制在体温单上,互相连接,就构成了体温曲线,体温曲线的形状称为热型。
2.体温计的检查法将全部体温计的水银甩在35℃以下,于同一时间放入已测好的40℃(36~40℃)以下的水中,3分钟后取出检视,若体温计相差0.2℃或以上、水银柱自动下降、水银柱有裂隙则不能适用。
(三)测量体温的方法
1.目的
(1)观察体温有无异常,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
(2)了解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4)不规则热:发热无规律,且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行性感冒、癌性发热等。
4.高热患者的护理
(1)观察病情: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体温降至38.5℃,改为每天测量4次。体温恢复正常3日后,递减为每日2次。
20分钟
Hale Waihona Puke 1.讲授(1)体温异常的观察
(2)常见的热型及概念
(3)高热病人的护理
(4)发热程度的划分
10分钟
2.分析
个体高热的体验及需求
8分钟
3.讨论
物理降温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分钟
4.评价
比较几种热型的特点及常见的疾病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
分配
(2)降温措施:39℃以上,可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方法。
(3)饮食调养:鼓励患者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清淡流质、半流质,要求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且能促进食欲,少量多餐。增加水分摄入,每日2500-3000ml,必要时按医嘱静脉补充液体。
25分钟
1.介绍
体温计的种类
2.示教
演示测量腋温、口温方法
3.角色模拟
同学互相测量口温和腋温
4.讲授
(1)测量体温的注意事项
(2)体温计的清洁、消毒及检查法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
分配
容器中浸泡,30分钟后取出冷开水冲净,擦干后放入消毒容器中备用
(2)肛表消毒法适用后先用消毒液纱布擦拭肛表,再按上法进行消毒存放。
(2)体温生理性影响
10分钟
2.讨论
(1)为什么早产儿在冬季要用温箱维持恒定的体温?
(2)高热环境时间过长为什么会发生中暑?
(3)举例说明体温会受哪些生理因素的影响?
3.评价指导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
分配
关,即排卵后孕激素水平上升,体温略升高。
4.饮食进食后,由于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可以使体温暂时性地升高0.3℃左右。
2.年龄婴幼儿的体温高于成人,新生儿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发育不完善,其体温容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而变动;老年人则因新陈代谢降低,体温在正常范围低值。
3.性别女性皮下脂肪比男性厚,所以体温稍高于男性。成年女性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出现周期性的变动,与孕激素的周期性分泌有
多媒体课件
挂图
15分钟
1.讲授
(1)体温的生理
(3)协助诊断,为预防、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2.实施
(1)测口温将体温计水银槽一端斜放在患者的舌下热窝处,嘱患者紧闭双唇,用鼻呼吸,勿用牙咬体温计,测3min。
(2)测腋温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并露出腋下,以纱布轻轻擦干汗液,将体温计放于患者腋窝,紧贴皮肤,屈肘臂过胸,夹紧体温计。测10min。
(3)测肛温协助患者取合适卧位,暴露臀部,用棉签蘸取润滑油润滑肛表水银端,用手分开臀部,将肛表插入肛门3~4cm并固定,测3min。
(1)稽留热:体温升高达39℃以上,持续数天或数周,日差不超过1.0℃。常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
(2)弛张热:体温可在39℃以上,24小时波幅超过1.0℃,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化脓性疾病等。
(3)间歇热:发热期与正常或正常以下体温交替出现。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时间,然后很快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再经一段间歇时间后,又再次升高,如此反复发作。常见于疟疾。
(4)卧床休息
(5)保持清洁和舒适:做好皮肤和口腔护理,预防压疮的发生。
(6)安全护理
(7)心里护理
(8)健康教育
(二)体温过低
体温在35℃以下称为体温过低。常见于早产儿及全身衰竭的危重患者。
1.临床分度
轻度:32-35℃(89.6-95.0℉)
中度:30-32℃(86.0-89.6℉)
重度:30℃(86.0℉)可有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通过运用讲授,示教,举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相互进行角色扮演掌握测量体温的方法,掌握了体温常用的三种测量法及体温计的清洁、消毒、检测法。懂得了如何护理高热及体温不升的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心肌梗塞患者不宜采用直肠测温法;坐浴或灌肠者须待30 min后才可测直肠温度。
(5)腋下有创伤或极度消瘦的患者不宜测腋温。
(6)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相符合时,应重复测量。如体温异常应报告医生。
(7)插入肛表勿用力,以免损伤直肠粘膜。
小结
学生练习测量体温的方法
教案末页
小结
1.正常体温及其生理性变化
5.活动活动使肌肉代谢增强,产热增加,可以使体温暂时性上升。
6.情绪激动、精神紧张都可以使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肾上腺素和甲状腺素分泌增加而加快代谢,增加产热,使体温升高。
二、体温异常的观察护理
(一)体温过高
体温过高又称发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临床发热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类: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
第一节体温的观察和护理
体温也称为体核温度,是指机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其特点是相对稳定,较皮肤温度高。皮肤温度也称体表温度,易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一般低于体核温度。
一、体温生理
(一)体温的产生
人体不断进行着糖、脂肪、蛋白质的物质代谢,这三大营养物质通过氧化分解产生的能量,50%左右变为体热以维持体温,其余的能量转移到三磷酸腺苷(ATP)的高能磷酸键中,供给机体利用,最终仍转化为热能散发于体外
3.注意事项
(1)测体温前,应避免剧烈活动及避免局部受冷热因素的影响。
(2)婴幼儿、昏迷、精神异常、口腔疾病、口鼻手术或呼吸困难者,不宜采用口腔测温法。刚进食或面颊部热敷后,应间隔30 min方可测量。
(3)如患者不慎咬破体温计,应立即清除玻璃碎屑以免损伤口腔粘膜,再口服蛋清或牛奶以保护消化道粘膜并延缓汞的吸收。病情允许者也可服用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促进汞的排泄。
教案首页
教师课程名称护理学基础专业名称护理授课序次26授课类型理论1 +实训1
班级
授课日期
授课题目(章,节)
第十二章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护理
第一节体温的观察和护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体温的生理、发热的过程及常见的热型
2.掌握高热患者的护理
3.掌握测量体温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及体温计的清洁、消毒及检查法
教学重点:
1.正确地为患者测量体温;
2.高热病人的护理。
教学难点:
1.体温的产生、调节及所受生理性影响的因素;
2.发热的过程及常见的热型。
复习内容:
讨论
1.体温是怎样产生的?
2.散热的方式有哪些?
3.体温保持动态平衡的机制?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
分配
第十二章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护理
生命体征即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它是机体内在活动的一种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身心状况的可靠指标。
(二)体温的调节
体温调节分生理性调节和行为性调节两类
生理性体温调节指通过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产热与散热效应器的活动,将体温维持在一个调定点,约37℃。
行为性体温调节是以生理性体温调节为基础,根据环境温度与个人对冷热的感觉来进行调节,主要通过调整行为来达到
(三)产热与散热
1.产热过程人体以化学方式产热,主要通过骨骼肌运动、食物的氧化分解、中枢神经的兴奋等产生热量。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
2.散热过程人体通过物理方式进行散热。其方式有辐、传导、对流、蒸发。
(四)正常体温
正常体温并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固定值,而是指一定的温度范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