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案例分析--追星蔡立锦

案例分析--追星蔡立锦

陪你一起长大----班主任如何对待学生追星问题一、案例标题:陪你一起长大----班主任如何对待学生追星问题二、案例背景:今年9月我接了一个新初一的班主任工作,班级里一共29名学生,这些孩子基本是来自校园周边的小区。

从升入初中到现在已经有3个月的时间,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他们中的大部分孩子很快就适应了中学的生活,并建立起了彼此的友谊。

但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和班级的活动中,有一个叫菲菲(化名)的孩子,却总是和其他同学格格不入,不是和同学打架就是告状,在班级里总是孤零零一个人。

据她妈妈讲,这个孩子是个早产儿,智商正常但是身体的协调能力不好,说起话来嘴总是歪向一边,有时上课的时候总自己玩东西、写东西,经常受到同学的嘲笑。

在班级的社会实践往返乘车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学生愿意和她坐在一起,所以她总是要求和我一起坐。

在路上通过和菲菲交谈,我发现她是萨顶顶的歌迷,而且是超级粉丝,在车上菲菲一刻不停的给我讲着萨顶顶的歌、她的服装、还有那听不懂的梵语,我和菲菲一路上都是在萨顶顶的歌声中度过的。

三、案例内容:星期一一大早我来到教室,发现有个座位是空着的,但是我没有特别在意因为自从开学以来,菲菲经常迟到,我联系过家长,家长也很配合答应会督促孩子每天按时到学校。

我想过一会儿孩子就会到学校,但是过了10几分钟了,早自习的铃也打过了孩子仍然没到班,我沉不住气了,跑到办公室拨通了孩子妈妈的电话,电话刚一通,那边的妈妈就迫不及待的问:“老师,菲菲在学校吗?”听到问话,我的脑袋懵了一下,这孩子难道不在家吗?“孩子今天很早就从家里出来了,在家里留下一封信,离家出走了。

”妈妈在电话那头焦急地说。

我一边安慰家长别着急一边想办法。

孩子妈妈说一会儿她会到学校来和我一起商量一下怎么办。

我挂了电话就跑进班里,问了一下其他同学有没有谁和菲菲联系过。

大家都说没有联系过,看来班里是没什么线索了。

过了一会儿,菲菲的妈妈来到了学校.在和妈妈的交流中我得知,孩子的父母多年前离异,后来父母双方都各自组建了家庭,孩子一直跟着母亲生活。

但孩子的生父和母亲之间矛盾不断,母亲面对一个青春期逆反心理很强的孩子也很苦恼,母女俩沟通很困难。

所以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觉得精神没有寄托,孩子特痴迷萨顶顶,不仅喜欢听她的歌还把她的一些话都写在一个小笔记本上,而且还和几个要好的同学开了一个群专门来分享有关萨顶顶的消息和新闻,孩子的精神世界里都是萨顶顶。

妈妈拿出孩子临走时留下的一封信,信上写道:“爸爸妈妈,我走了,我经过一夜的思考离开这个家,感谢您的养育之恩。

那一天我坐到空调室外机上,当我拿起手机和萨顶顶告别的时候,一条信息过来了,铃声响起了,是萨顶顶歌声,听着听着,我决定还是回来了,因为我当时想为了萨顶顶在中国多一位歌迷。

所以我退了回来,这件事我和谁都没说过,是萨顶顶救了我。

今天,我又一次不辞而别,不用找我更不用担心我,把我让你们生气的事情都忘了吧。

我拿走了一张公交卡和一张味多美的卡,然后我找点活干。

女儿不孝,原谅女儿吧!”看完了孩子的信,我和孩子分析孩子可能去的地方,孩子拿了味多美的卡一定会去味多美,另外孩子在班级里应该没什么朋友,问问孩子有没有小学同学比较要好的同学,可能知道孩子的去向。

约定好以后,孩子妈妈直接去味多美蛋糕店,问一下店员并和店员打个招呼,如果孩子去一定要通知家长。

漫长一夜没有孩子的消息,第二天还是没有消息,第二天的晚上,妈妈突然打来电话,说蛋糕店的店员来电话了说孩子去买蛋糕了。

我赶紧开车和家长一起赶到了蛋糕店。

一看见孩子,妈妈忍不住流下了眼泪,看着母女俩相拥而泣,我心里真的不是滋味,前一天晚上,菲菲住在一个小学的同学家里。

作为班主任,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孩子小小年纪就想到了轻生,而唤回孩子求生欲望的不是父母亲情、不是同学之间的友情,而是孩子对歌星的崇拜之情唤回了孩子对生命的留恋。

四、案例分析(一)青春期孩子追星的心理分析菲菲离家出走之后我在班级里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从调查问卷中得出结论,中学生追星的理由有如下几点:1.慕拜心理。

中学生们所追的星,男的大多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扮演的人也多是些义胆冲天、侠骨柔肠的铮铮铁汉;女的则羞花闭月、沉鱼落雁,扮演的也多是些娇媚可人、善良温柔的亭亭玉女;球星也都英姿勃勃、气质逼人,在赛场上更有翻云覆雨、左右全局之势。

这些难免让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羡慕、迷恋、崇拜甚至疯狂。

2.从众心理。

在中学生中,追星现象很普遍,势力也很大,以致本来没多大心情追星的同学,为了不被看做“落伍”,不被视为“异端”,也自觉不自觉地入了流。

3.时尚心理。

“追星”,在不少中学生看来,就是件时髦的事,至于有没有道理、有没有价值,何必管它那么多?只要有“星”可“追”就足够了。

4.向往成。

成功,是少男少女的强烈愿望,明星们的光环使他们看到成功的荣耀与辉煌。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成功的人生。

事业的成功是人生成功的主要内蕴。

从一踏进校门,抑或从刚刚懂事起,孩子们就被长辈们谆谆教导,长大要有出息,要成就一番事业。

歌星、影星们的知名度,伴随知名度而来的荣耀与财富,令少男少女逼真地看到了自幼便朦朦胧胧的成功,他们渴望成为这样的辉煌成功者。

于是,他们热情地追随眼前的成功者。

有位中学生这样对我说:“要想成功必须凭借自己良好的素质进行顽强的拼搏。

靠投机取巧,靠侥幸,即使成功,也会最终走向失败。

明星之所以能够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占尽风光,必定不是平庸之辈。

没有一身本事,绝对放射不出明星之光。

”很多的少男少女,就是抱着这种寻求成功者之所以成功的奥秘的心态,成为狂热的追星族的一员。

心理专家分析,追星族多为青少年,他们在生理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心理上的发展却远远滞后。

由于生理上的发展,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希望能够独当一面,渴望摆脱父母的控制。

然而,他们有限的生活经验又使他们不能没有父母的帮助,这种矛盾状况使他们感到很苦恼。

因此,他们选择崇拜拥有能力、地位且独立的偶像,希望通过偶像崇拜来实现独立自主的目的。

某种意义上,这不过是将偶像作为了父母的代替品,让偶像来行使父母对自己的控制。

其次,追星族现象是青年寻找认同榜样心理的一种折射。

他们看到明星在台上五光十色的表演,看到他们出尽了风头,明星为公众提供了强有力的认同榜样。

不管是歌星影星等,都与公众的某些心理相契合,与之产生共鸣,才得到他们的喜爱。

青年是追星族的主体,他们的心理上,需要一种榜样来加以效仿。

但专家同时指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受电视、音像制品、周围大人的影响,心理发育早熟,对成人世界的感性认识普遍提前,但这些与实际年龄不相称的认识却没有引起家长、老师的注意,在极需要情感抚慰与思想交流的时候,得不到及时准确的引导,导致其心理健康产生问题。

青少年追星出现心理偏差,表现在对明星的崇拜盲目狭隘,将明星等同于自己的私有物,不允许别人对其表示不满,且心理承受力极差,在自己的要求和欲望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往往会采取极端的言辞和行动。

孩子追星是孩子心理状态上的一种反映,他们希望独立,渴望摆脱父母的束缚,却在有限的经验上又不得不依赖于父母的帮助,而这时追星选择偶像成为父母的代替品,在他们的心理上来说,他们需要一种榜样来加以效仿。

对于追星的孩子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心理偏差,容易产生盲目崇拜,家长、老师要引起注意。

(二)菲菲案例的启示近日网络报道,兰州某女青年苦苦追星十三年,为博得与所依恋的明星一见,过早放弃学业,耗尽了全家积蓄,拖跨了父母身心,甚至断送了七十岁老父的性命。

在扼腕叹息哀其不幸的同时,我想此案例也应带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深刻的反思与启示。

菲菲在空调室外机上的时候,她想到的是不是父母亲情、不是同学之间的友情,而是孩子对个性的崇拜之情换回了孩子对生命的留恋。

菲菲追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

在中学校园里,问问学生,随便报几个历史名人、英雄人物、时代精英的名字,知之甚少。

若问他们熟悉那些明星时,均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一大串,甚至许多学生连穿着打扮,言行举止都刻意模仿明星。

学生们的这种“追星”心理可以理解,因为每个人都经历过这个“曾经年少爱追梦”的年龄。

我们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心理还不够成熟,由于总是充满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但因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总会被一些事物的美丽外表所迷惑,于是帅气时尚、美丽动人、歌声悦耳、配上蛊惑人心的歌词的歌星成了众多学生的首选追捧对象,其次是电影、电视明星,球星等,他们也因迷人潇洒的外貌和出众的才华而不乏众多粉丝。

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的影响下,在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强大攻势下,我们的学生潜移默化地在接受这些人所展示“标准”,从而照此改造自己,发展自我。

菲菲在父母离异后,精神没有寄托,这时候萨顶顶的歌声让孩子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从她的的歌声中,人们能感受到一种新型的生态美学观念,她是“中国第一个用梵文演唱歌曲的人”,她会用梵语、汉语、藏语和“自语”四种方式进行演唱,而其独创的“自语”又是她最重要和最引人注目的表现形式。

菲菲和我的交流中告诉我,其实她听不太懂歌曲里的内容,但是她喜欢她唱歌时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你会感到萨顶顶那激越、聪灵,通透的歌声像是一双会一路盘旋飞舞,到时间尽头的缥缈而轻薄的翅膀,不断飞扬前行。

让她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忘掉身边的一切烦恼。

这时的我不再是一名教师,我也被这优美的歌声带到了西藏,身心无比轻松与空灵,像是来自远方的呼唤。

这时的我完全能够理解孩子在当时的那种情形下对那种那宁静生活的向往,不言以看到父母的争斗,孩子需要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

所以也不难理解孩子在最无助的时候为什么性道德是萨顶顶,是她唤回了孩子生的欲望。

(三)如何对待追星的孩子面对菲菲的问题,我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来对待追星的孩子?1.调试好学生的追星心理。

当学生有追星的外在言行表现时,教师要适当介入,要向学生说明这种心理的正常性(青春期的孩子在心目当中形成一个自恋性的偶像,一般来说会在现实生活当中慢慢的得到修订,逐渐放弃自恋性的幻想)。

要表明自己的观点“不反对也不提倡个人偶像崇拜”。

要引导学生把握分寸:对偶像的追随不是光看外表,更重要的看其人品品质;是欣赏其歌,钦佩其才,而不能迷恋其人;不能只看到他们风光的现在,更要明白他们曾经艰辛的付出;要正确处理与学习的关系,不能因追星而荒废学业虚度青春。

菲菲在追星的过程中,不仅喜欢听歌还把萨顶顶的言论和歌词带到班级中,上课的时候也沉浸在她的世界里,有时候上课不听讲,设计一些和萨顶顶有关的手抄报,身边的同学对她的这种行为意见很大,平时就有意说一些有损萨顶顶的话,这样一来,菲菲就会因为这个原因经常和同学发生矛盾。

为了让菲菲对追星有个正确的认识,我们在班级里多次进行了讨论,针对菲菲的问题还举行了班级的主题班会并让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孩子们正确对待兴趣爱好和追星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