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2013年修订版)修订说明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教育部社科司和中宣部理论局的相关要求,《中国近代史纲要》教材编写课题组于2013年1月启动2013年教材修订工作。
期间,3月6日,教材编写课题组同志在广州听取了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意见,随后3天即对所有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并在全组范围逐条研究。
9日,中宣部理论局对教材修订提出4条指导意见。
10日,教材编写组向中宣部理论局和教育部社科司报送修订意见,同时开始具体修订工作。
4月10日,教材修订初稿完成并开始在全组征求意见;16日,教材编写课题组在京召开全组会议,审议全部修订稿;17-20日,对修订稿(送审稿)作进一步修改。
4月下旬,完成并上报(送审稿)。
5月-7月,进行送审期间的10余次修改和完善,7月28日,修订工作全部完成。
8月中旬,教材正式出版。
现将具体修订内容汇报如下。
一、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实际,着重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1.强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90多年来,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开篇的话)2.增写:李大钊指出:社会主义的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随时随地不同者),故中国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
(中编第四章第二节)增写:毛泽东修改中共中央向党的八大提交的政治报告时明确指出:我国是一个东方国家,又是一个大国。
因此,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而且在将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会继续存在自己的许多特点”。
(下编第九章第一节)3.增写: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的开始。
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开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一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这是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
(下编综述)4.增写:新中国最大的历史成就,就是探索、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结果。
按照十八大的概括,指出: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下编综述)5.指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
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
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下编综述)6.增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概述中共十八大的主要内容。
指出:十八大在总结长期经验基础上提出的八项基本要求,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怎样才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问题。
(下编第十章第五节)7.强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下编第十章第五节)8.强调:“作为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我们大学生一定要牢记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及其基本经验,继承先辈们的优良传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自觉地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
指出:“当前,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当代大学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结束语)二、将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相关精神,体现到教材中1.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关问题的论述(1)增写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意义的论述。
指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
(中编第四章第二节)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人民从来就勤劳勇敢,富于斗争传统。
他们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没有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自己力量的领导核心。
而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这种局面就开始从根本上改变了。
中国共产党肩负起了领导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自身解放的光明的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征程。
(中编第四章第二节)(2)加强对毛泽东领导时期历史的评价。
指出: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阐明的重要思想,系统地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之后,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以创造性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
这些思想成果,为党继续进行探索并系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下编第九章第三节)2.加强对辛亥革命有关问题的论述(1)进一步论述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要性。
强调:这场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是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深切愿望的集中反映,也是当时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集中体现。
(上编第三章第一节)(2)加强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论述。
进一步指出: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人民在思想上的解放。
……打开了禁锢思想进步的闸门,促使中国的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等。
(上编第三章第二节)(3)进一步论述了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兴起之间的关系。
指出:接受过这场革命洗礼的中国先进分子和中国人民继续顽强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
辛亥革命之后十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
许多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人,后来陆续参加中国共产党或成为共产党的忠诚朋友,这不是偶然的。
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并把它推进到了新的阶段。
(上编第三章第二节)(4)增写孙中山晚年的思想转变。
指出:孙中山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国内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在苏俄、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在晚年实现了伟大的转变。
他把中国共产党人当成亲密朋友,欢迎共产党员同他合作,欢迎苏联援助中国革命,毅然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中编第四章第三节)3.加强对文化建设和党领导的文化工作的论述(1)强调: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
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
”(中编第四章第一节)(2)增写: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全面总结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历史经验,深刻阐明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
他强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
在讲话精神的鼓舞下,革命的文艺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创作了一大批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中编第六章第四节)三、根据中宣部理论局的要求,参照广州会议一线师生的意见,对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修订1.适当精简内容、压缩篇幅,着力解决重复问题在这方面,教材编写课题组做了较多的工作。
其中特别是:(1)取消了原第四章第一节第一目“北洋军阀的统治”,将其原有内容删减1/2后,移至第三章第三节第一目“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中;(2)适当删减了各编章(特别是上编各部分和下编第九章)中对一些历史情况的叙述和对若干问题的论证。
(3)删掉了原下编“综述”第二目“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将其原有内容做了大量删减后作为“综述”新的第二目中的一段话。
经过这方面的工作,全书的重点进一步突出,总字数仍为2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