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论述题四
论述题
1.试述价值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内容、起作用的形式以及在简单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2.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既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3.试述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4.试述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5.什么是生产?生产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有何变化?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如何进行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
7.试述社会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8.怎样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9.试述垄断时期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1)价值规律起作用的条件是商品经济即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所以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 规律;
(2)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等价交换;
(3)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形式是商品的与价值互相背离;
(4)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包括: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个部门的分配比例;
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促使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2.(1)相对过剩人口就是相对于资本的需求而表现的过剩劳动人口。
(2)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
因为:
①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加资本
有机构成在不断提高同量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
②与此同时资本有机构成的
提高使劳动力的给不断增加因为技术的进步、竞争的加剧和剥削的加重使大批儿童和妇女、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以及竞争中失败的一些中小资本家加入到雇佣劳动者的队伍中来。
需求相对减少的同时给不断增加必然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③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因为相对过剩人口作为产业后备军是劳动力的蓄水池它的存在可以为资本家随时提追加的劳动力并形成对在业工人的巨大压力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
3.(1)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
(2)改革是克服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病建立新经济体制的必经途径。
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对生产力发展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愈来愈明显地暴露出问题。
如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
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等严重压抑了企业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所以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的需要。
(3)改革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进行历史性竞争的需要。
4.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它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首先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
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所有;其次劳动成果或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2)生产剩余价值即价值增殖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根据劳动的二重性理论工人的具体劳动把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之中而他的抽象劳动凝结在商品之中形成新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工人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3)剩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5.(1)生产就是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所构成的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是通过部门竞争中的资本转移而实现的。
(2)价值转化为生产后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品的交换不再是以价值而是以生产为基础进行的;二是由于求关系变化市场不再是围绕价值而是围绕生产上下波动。
这种形式的变化是由于受到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影响。
在资本主义社会平均利润率规律要求商品按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即生产出售。
这一要求作为一种客观必然趋势加以贯彻使生产成为商品交换的基础。
生产不是市场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具有内在标准的;市场以它为中心受求关系的影响上下波动。
所以价值规律现在不是通过价值而是通过生产起作用的。
6.(1)对国家垄断资本的管理与调节。
在这里资产阶级国家作为“理想的总资本家”对国家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起着直接的管理和调节作用并通过国家垄断资本再生产的正常运行来调节整个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2)对部分国有的垄断资本的管理与调节。
对于由国家掌握控股权的国私合营企业其经营活动是由国家通过计划进行管理和调节使企业的经营活动为整个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正常进行提条件和服务。
对于由私人垄断资本掌握控股权的企业国家通过各种优惠条件进行宏观管理与调节使企
业的经营活动对整个社会资本再生产起有利作用。
(3)对私人垄断资本的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
一是通过国家的财政政策进行管理与调节通过财政收入政策调整税种税率对国民收入的一部分进行再分配通过财政支出政策的调整进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协调。
二是通过国家银行和信贷机构控制货币量和利息率实现对宏观经济的管理与调节。
(4)实行“经济计划化”调节社会经济。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包括中长期计划。
计划管理的实施对社会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使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的缓解。
但由于这种调节手段是为垄断资产阶级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的
因此不可能完全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7.(1)在不同的资源配置机制的作用下有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即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
①计划配置资源方式。
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动力是实现国家整体利益;资源配置的信息集中在国家手中信息传递主要是纵向的上下流动;资源配置的决策权集中在国家。
②市场配置资源方式。
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决策者是基层经济单位;资源配置的动力是追求本单位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决策的依据是市场信息主要是信息信息主要是横向的传递。
(2)计划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区别和联系。
二者的区别在于:一是它们要求有不同的管理制度;二是它们在实现资源配置过程中都具有自身特点前者具有在全社会范围配置资源的作用但排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后者能适应市场的要求及时调节资源的配置但存在资源配置的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
二者的联系在于在某种经济体制中计划和市场两种方式能以不同形式相结合更加有效地配置资源。
8.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社会主义公有制必须占居主体地位。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总体水平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客观上要求有多种所有制经济与其相适应这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决定的。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一切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9.资本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垄断资本家或垄断组织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和利息以及取得其他经济利益而对国外进行投资或
贷款。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大量资本输出具有着必要性:首先在这一时期垄断资本家获得了日益增多的高额垄断利润手中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资本这些货币资本由于本部门垄断的形成而不利于继续大量追加投资。
其次资本投放最佳的场所是输出国外特别是输到那些经济落后的国家那里资本短缺、地价贱、原材料低廉、劳动力、销售市场广阔资本不论以何种形式输出都是极其有利的而且通过资本输出还可以带动商品输出从而促使垄断资本家把大量的过剩资本输出国外。
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不仅产生了资本输出的必要性而且也具备了资本输出的可能性。
因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敲开许多落后国家的大门促使这些落后国家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卷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而沦为劳动力的出卖者加上这些国家的主要的铁和港口等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已经建成或开始兴建。
这一切就为在这些国家发展资本主义工业提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加上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机构日益完善通讯交通设备越来越精良信用制度广泛发展从而为大量的资本输出提了许多便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