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课堂效率
一一关于学案教学法的几点反思
成都三十七中化学组李彬大家好,首先感谢邓老'师和崔老师给我在这里发言机会,我来自于一所普通中学,37 中,学案教学法在我区推进了多年,在我们坚持使用学案教学法的过程中,尝到了甜头,体会到了成功,同时,也遇到以一些困惑。
在此,我把这几年在教学中,特别是在高三复习阶段使用学案教学法的一些得失总结如下,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一、关于学案教学法的基本格式:
在学案教学过程中,学案的设计一般要有儿个基本格式:①学习目标②知识摸底一一在新课的学习中,知识摸底是以前一节课的知识复习的面貌出现的,这部分也包括前一节课结束时,老师预留的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内容。
③知识回顾(如果是新课,就以新知学习的形式出现),该部分内容为教师前一节课时,预留的预习内容,本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④知识过手。
以近几届学生易错点以及近几年考试(会考、调研考试、全国各地的模拟考试、高考等)的高频考点以及易错题型为载体,进行课堂实战。
⑤知识升华。
本部分内容为教师引导学生,对练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经典的结论、易错点等进行归纳总结,本部分的关键点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能去引导,而不是讲述,只是帮助学生归纳出结论。
⑥课后习题(课后习题要注重挖掘教材习题的内涵一一比如对教材上的课后作业的适当拓展、对学生实验的适当改进、对实验习题的设计等等)⑦课后预习提纲。
对于实验的改进,我在这里举一个例子:高二教材第六章第六节乙酸竣酸中演示实验6 -11:乙酸乙酯在水、硫酸、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解,其水解程度只能靠鼻子闻气味来判断, 在课堂上老师演示的时候,现象不明显,因此我们借鉴他人的经验,进行改进一一不用鼻子, 而靠眼睛来看。
大部分漆均可溶于乙酸乙酯,为方便,可选一些干的油漆膜进行染色,如把一支红漆面的铅笔浸于乙酸乙酯中片刻,即能把液体染成红色,这一类颜料均不溶于水。
当然也可以对水层进行染色,具体方法可见下面操作的实例:
1).在三支中号试管中分别注入2毫升蒸葡水,再依次分别加入2毫升蒸儒水、2毫升16%硫酸、2亳升20%NaOH溶液。
2) .在碱液试管中滴加十几滴石蕊溶液,另两支试管各滴加十几滴甲
基橙指示剂(对水层进行染色)。
3) .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2毫升乙酸乙酯,振荡后静置,可明显看到
有不同颜色的分层。
在一烧杯中注入水,置于石棉网上加热,将三支试管插入其中进行水
浴加热。
加热约5分钟(其间注意振荡),即可明显看到三支试管的
水解程度不同。
根据颜色的不同还可区别哪一支是碱液,哪一支是
酸,哪一支是蒸德水。
二、力争做到教材、学案、例题以及课外资料的无缝衔接。
对于学案设计,个人观点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每位教师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学案的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把握知识和例题的梯度, 尽量避免在高一阶段,就大规模的演练高考难度甚至超越高考难度的题目,题目难度的跨度不宜太大,应该从教材和近儿年高考中挖掘出学案的设计中心,特别围绕历届学生在该章节各知识的易错点,以及高考的高频考点进行设计,也就是以教材为基本骨架,进行授课,不能完全脱离了教材(在高三的总复习中,有经验的老教师,经常会犯脱离教材而单纯依赖复习资料以及学案进行复习的错误)。
我在复习过程中,就严格要求学生手边要有五本化学教材,以及从高一到高三我们使用过的课外资料。
当遇到了学生对于以往所学知识产生了遗忘, 马上师生共同翻看教材,当然,翻看教材并非只是
看看书,还要求学生在所翻看处留下蛛丝马迹,换句话说,不光动手,还要动脑,达到手脑并用,增强记忆。
再要求学生在学案中,写下教材的章节以及页码。
也就是所谓的链接,将来复习的时候,可以教材、资料、学案同步回顾。
三、学案的设计中,要有师生的个性。
在学案设计中,要预留出师生精彩总结的空间。
当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在进行总结时,一定要注重自身的角色定位,老师在归纳总结中的角色,只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教师只能起到煽风点火的作用,放手让学生思考归纳,我们老师只作适当的补充。
从而得出简洁明了并且大家易于记忆的结论。
尽量在归纳总结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感受总结自我,超越自我的快感。
比如:当我们在练习中出现了向溶液种逐滴加入稀盐酸,出现浑浊现象的题目时,就引导学生分析:盐酸是HC1的水溶液,含有C 「和H:与C1 —反应出现浑浊的:Ag+, Ag(NH3)2+,与H反应出现浑浊的有:①SiO32■:②A102":③苯酚钠;④S2O32■:⑤S」与SO、;一混合溶液等;同时,盐酸是电解质溶液,一些胶体如Fe(OH)3、A1(OH)3等胶体,当然,若继续滴加盐酸至过量,该沉淀则会溶解。
)
四、要适当的变通,不要总是按部就班。
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课前设计所没有预料到的共通性问题时,这个时候,不能为了完成学案的内容,而置共同性问题而不顾。
我们应该先解决掉学生当前问题,再进行预设问题的教学。
虽然可能本节课无法完成学案内容,但我们还有的是时间一一毕竟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老师面对学生,跟工人面对流水线上的产品毕竟有本质上的区别。
同时,我们应该清楚,我们还有的是时间,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非只是今天这一节课。
完全可以在下一节课中,协调好时间,将今天没有解决的问题解决掉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五、学案使用中,要给学生思考和动手书写的时间。
过去我们总是拿着教材,按照自己的方式上课,学生习惯了被动地接受,不知自己下一步该作什么。
因此,我们在设计学案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确他该干什么,并且一定要给学生一一特别是中等生有思考和练习以及小结的时间,因为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老师上课大多使用ppt和学案,课堂容量增大,老师给予学生的信息量增大了,有时候, 我们以为学生的接受也增强了,一些结论性的东西在投影的时候可能一闪而过,因此造成中等以及中等一下的学生的学案,在课堂上完成的质量不容乐观。
因此,不能为了赶进度,老师就越厨代庖,学习毕竟是学生的学习,他们只有在不断的练习,不断地思考、不断地积累直接经验的过程中,才能成长起来,完成自身的超越,此所谓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
六、要藕断丝连。
在学案的尾声,要预留下一节课学案的预习提纲以及一些通过简单预习学生能完成的小练习和一些需要学生识记的知识。
为下一节课的课前知识摸底作好铺垫。
每个学案,既是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也是上一节课内容的巩固以及下一节课的课前预习。
七、关于学案的完整性。
是不是每个学案都要求有几个基本格式呢?个人观点,学案是老师板书和思维的延伸,是教材的适当补充,是老师多年教学智慧的浓缩。
我们在设计学案的时候,完全没有必要拘泥于格式,可以说,不同的知识点的学习、复习其学案的格式完全有可能不同,比如到了高三后期的小专题复习,有的学案可能只有三个部分一一例题、变式训练、以及题后反思。
甚至一个学案只有两道题,其余全是空白的可能。
所以格式是死的,教师的思维延伸是活的, 在当前教育局明确要规范办学,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作业时间的背景下,要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目标,提高课堂效益和复习效率为必然途径,那么学案教学法,就是我们最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