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桥》1.课文题目“桥”既是指一座窄窄的木桥,它是人们面对洪水唯一的逃生通道;更是指老支书用自己的生命为群众架起的希望之桥。
课文以“桥”为题,突出了老支书在危难时刻镇定自若、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黎明时分,当洪水袭来时,村里的老支书冒着生命危险,公正无私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序地走过木桥,最后却和自己的儿子被洪水卷走了。
小说写了一位临危不乱、心系群众、先人后己、不徇私情的老支书,同时他还是一位父爱如山的好父亲。
3.“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这句话中从神态、语言、动作三方面刻画人物形象。
4.“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这里连用两个短句,突出了雨来势汹汹的特点,渲染了紧张、危险的环境气氛。
5.多音字:①当 dāng 当时、势不可当 dÀng 上当、安步当车巧记:买东西时要当(dāng)心,以免上当(dÀng)受骗。
②折 zhē折腾 zhé折磨、打折 shé折本、亏折巧记:你再这么折(zhē)腾,货就过期了。
到时候打对折(zhé),也没人要,那就要折(shé)本了。
③哄 hōng 乱哄哄、哄堂大笑 hǒng 哄骗、哄逗hòng 起哄、一哄而散巧记:妹妹的天真的话惹得我们哄(hōng)堂大笑,我们趁机起哄(hòng),哄(hǒng)她学小猫叫。
6.咆哮.(xiÀo)揪.(jiū)住狞.(níng)笑蹿.(cuān)上来淹没.(mò)7.近义词:猛然—骤然咆哮—怒吼拥戴—拥护放肆—放纵跌跌撞撞—踉踉跄跄8.“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洪水在路面上肆意奔流,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
人们在灾难面前慌不择路。
9.“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这三者之间紧密联系,顺序不能颠倒。
“桥窄!” 说明情况危急,是危机处理的前提。
“排成一队,不要挤!”是危急情况下的撤离方式。
“党员排在后面!”是撤离时的补充要求。
10.为什么说老汉“像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与人们在山洪爆发时的慌乱、惊慌失措形成鲜明的对比,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11.课文为什么到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之间的关系?这样安排让人感到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发人深省,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老汉的不徇私情,父子二人英勇献身,最后的祭奠增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
13《穷人》1.《穷人》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的代表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他被誉为“俄国文学泰斗”,高尔基曾经这样评价他“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2.《穷人》一文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以桑娜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写了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不顾自己生活困难,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表现了穷人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充满爱心)。
同时也揭露了沙俄专制制度下穷人的悲惨生活。
3.文中省略号的作用:①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表示数目的递增)②“不,没有人!天啊,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表示桑娜心理活动断断续续、忐忑不安)③“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表示桑娜内心不安,心中还想着孩子的事,所以说话结结巴巴)④“还好,总算活着回来啦。
……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表示意思转折或语意跳跃)4.搁.(gē)板蜷.(quÁn)缩吱嘎.(gā)皱.(zhòu)眉忐.忑.(tǍn tè)不安5.多音字:①强 jiÀng 倔强 qiÁng 强大、强调 qiǍng 勉强、强迫巧记:一头强(qiÁng)大的雄狮面对倔强(jiÀng)的狼群,有时也不得不勉强(qiǍng)地放弃食物。
②铺 pū铺床、铺垫pù床铺、店铺巧记:这家新开的店铺(pù)门口铺(pū)设了鲜红的地毯。
6.近义词:抱怨—埋怨探望—看望忧虑—焦虑心惊肉跳—胆战心惊7.汹涌澎湃:波涛翻滚的样子,形容声势浩大。
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
忐忑不安:形容人心神不定的样子。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情,自己承受不好的结果。
8.渔家的小屋“温暖而舒适”这一环境描写刻画了桑娜勤劳能干的人物形象。
文中的环境描写包括对天气和桑娜、西蒙两家生活境况的描写,表现了穷人的“穷”和生活的艰难。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桑娜还是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抚养,更显出其善良的本质。
可见: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从侧面烘托出人物的美好品质。
9.归纳主题的方法有①背景归纳法,本文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章反映的是沙皇专制下穷人的悲惨生活;②性格分析法,从桑娜的心理活动描写、夫妻二人的对话描写、桑娜行为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目的——赞美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10.有关善良的名言:善良的心,就是黄金。
——莎士比亚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
——雨果14*《在柏林》1.《在柏林》作者为美国小说家奥莱尔,是一篇微型小说(小小说)文章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讲述了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一位在战争中失去三个儿子的老兵,在上战场前不得不将自己神志不清的妻子送去疯人院的事情,说明了侵略战争给被侵略国家人民带来苦难的同时,也给自己的人民造成了无尽的伤痛。
不动声色的叙述包含着一股强大的悲愤力量,人们痛恨战争,热爱和平。
2.“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这句话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健壮的男子大多上了战场或已战死,也为后文战争夺走老兵的三个儿子埋下伏笔,同时也反映了侵略别人的德国战争中伤亡巨大,预示着德国必然战败。
3.“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是因为老兵的话引起了大家深深的思考,人们被战争的罪恶深深震撼,悲哀的气氛也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愤慨。
4.文章以“在柏林”为题,柏林是德国的首都,以此为背景主要是控诉德国战争狂给别侵略人民带来苦难的同时,也给本国人民造成了无尽的伤痛。
5.这篇文章以小姑娘的两次笑推动情节的发展,设置的悬念到文末才揭示,全文结构紧密、完整,情节一波三折。
是微型小说的典范之作。
6.近义词:嗤笑—讥笑举止—举动弥合—愈合沉思—深思寂静—宁静虚弱—脆弱7.不假.(jiǍ)思索、柏.(bó)林、退役.(yì)、咔.嚓.(kāchā)8.描写战争伤害的词语:烽火连天、民不聊生、兵荒马乱、白骨露野9.描写战争的古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戚继光《马上作》10.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以大德意志帝国、大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二战期间侵略我国的是日本,我国将 9 月3 日确定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1.如何“说服别人,争取支持。
”①明确目的,想清理由;②分条陈述,说清理由;③有序表达,态度诚恳。
2.目的是说服对方,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既要有成功的愿望,也要有失败的预期。
无论结果如何,都要做到从容,有礼貌。
语文园地 41.本单元三篇课文都是小说。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生活生活的文学体裁。
通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的舍己为人的老支书、心地善良的桑娜、向往和平的老兵。
2.理解人物形象的方法:①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②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③从环境描写中看人物形象。
3.“关云长温酒斩华雄”为了塑造关公的神勇,一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二是运用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
朗读时要注意读得短促、有力,以显示人物的英雄气概。
读文中虚写战斗的激烈,要注意读出气势,展现出众诸侯心中的恐惧,以衬托关公的神勇。
4.描写内心不安定的词语:忐忑不安、坐立难安、神不守舍、惶惶不安、犹豫不决、胆战心惊5.描写内心惶惶不安定的诗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孟浩然《宿建德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6.《回乡偶书》作者是唐朝诗人贺知章。
偶书:随便写的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衰:减少。
“鬓毛衰”从头发的稀疏变少,写出了离开家乡很久,已变老。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两句描写了诗人回到家乡遇到儿童的情景,表面是写儿童笑问,实际是写出了自己失落的哀情。
习作 4《笔尖流出的故事》关键 1:“故事”每一个故事里都是有人物,有事件,有情节的。
因此,这回要写的故事也一样需要人物、事件和情节,就像本单元中的三篇课文《桥》《穷人》《在柏林》那样。
而且故事中的事不一定在生活中真实发生,故事中的人也不一定在生活中真实存在,但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这个人、这件事的影子。
所以,写故事可以在真实的基础上,做合理的想象、加工,但又不是像童话故事那样完全靠想象来编写。
这就告诉我们,故事写作既不能全部胡编乱造,也不能完全照搬真人真事,把两者来一个结合,就比较合适了。
关键 2:“虚构”虚构是文学写作的一种基本方法,尤其是故事创编更离不开想象虚构。
虚构愈贴近真实就愈奇妙,也就愈能使读者喜欢。
写故事也要学着虚构,可以把原本不发生在一起的两三件事合并成一件事,可以增加人物,让人物关系更丰富;补充一些情节,让事情的发展有曲折,增强故事的吸引力。
关键 3:“创编”创编故事,要注意几点:一是故事内容要围绕着主要人物展开,写出这个人物的性格和形象;二是故事情节不一定要有冲突,有矛盾,但要有波折;三要写好环境描写,让人物、情节在特定的环境中出现,三者产生一定的联系;四是要在适当的地方加上人物的心理活动,让故事中的人物的想法“看得见”。
好句1.莹莹故作深沉,强忍着兴奋的心情,背着手在新房里踱来踱去。
妈妈高兴得像捡了个大金元宝,乐得合不拢嘴,这儿摸摸,那儿看看。
2.瞧,他仰一仰头,拐一拐腿,摊一摊手,耸一耸肩,还真有点喜剧大师的风采呢,逗得台下的观众全都笑了起来。
好段1.一个个小饺子像一条条小鱼随着水流不断地游动。
不一会儿,饺子浮起来了,忽上忽下的,又像是小鱼在嬉戏。
饺子的香气也蔓延开来。
我迫不急待地拿出漏勺,像一个渔夫一样,把“饺子鱼”一网一网地请到了盘子里。
饺子端上桌了,热气腾腾的,真是诱人啊!2.似乎刮过一阵冷风,气氛慢慢冷却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