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结构在知识产权法中的体现

经济结构在知识产权法中的体现

研究生课程论文(2014~2015学年第三学期)题目:经济结构在知识产权法中的体现论述研究生:张颢目录引言 ....................................................................................................................................... - 1 -1 财产的经济学原理 ........................................................................................................... - 1 -1.1 收益 ................................................................................................................................ - 1 -1.2 成本 ................................................................................................................................ - 2 -1.3 成本与收益的交换 ........................................................................................................ - 3 -2著作权的保护和表达成本 ................................................................................................ - 4 -3著作权的形式模型 ............................................................................................................ - 6 -3.1复制件的价格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著作权保护的福利效果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知识产权制度在建设工程中的应用 ................................................................................ - 7 -4.1 建设工程中的知识产权 ................................................................................................ - 7 -4.1.1建设工程中的专利权 .................................................................................................. - 7 -4.1.2建设工程中的商标权 .................................................................................................. - 8 -4.1.3建设工程中的著作权 .................................................................................................. - 9 -5结论 .................................................................................................................................... - 9 -参考文献 ............................................................................................................................... - 9 -摘要:国际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发展到今天,需要重新审视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和重要的公共政策选择。

知识产权制度的初衷是促进技术进步,激励文学艺术、科学的创作和创新。

近年来,传统的知识产权业也是硝烟四起、险象环生,唱片业、出版业已死之声不绝于耳。

发达国家及其知识产权产业为了权利和利益的最大化采取了越来越多的极端的举措。

但是将知识产权产业的危机完全归咎于互联网、消费者、竞争者,并严打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关键词:知识产权、沉没成本、动态经济收益。

An Analysis of the Empirical PredictionModel ofthe Asphalt Pavement Performance DeteriorationA BSTRACTKey words:引言早在现代的法与经济学运动之前,对于知识财产便提出了独特的经济学问题。

常提到的“知识财产”(intellectual property),是指那些独立于某一特定物质载体而存在的思想、发明、发现、标记、图像及表达性作品(expressive works),简而言之,任何具有潜在价值的人为产品(广义指“信息”),无论在实际过程中是否“产权化”(propertized)了该产品,亦即被纳入一个财产权法律之中。

知识产权法是建立在黑格尔所强调的观点上的一个哲学方法,财产的占有是自由人的标志。

由此认为,知识产权应当是不可转让的,正如自由本身是不可转让的一样。

任何一个财产所有人对财产的保留或者处分,一般都不会明显地影响此类商品的价格[1]。

1 财产的经济学原理知识产权的经济分析存在一种逐渐加剧的趋势,全部的知识产权难题归结为“激励”(incentive)与“接触”(access)之间的一种交换。

知识财产通常能够被竞争对手所复制,而其无须承担创造该产品的任何成本,所以存在这样的担心,如果没有法律保护以防止复制,则创造知识财产的激励就会受到破坏[1]。

1.1 收益财产权带来了静态与动态两种经济性收益。

前者可以比喻为一片天然草地(未开发的土地)。

若不排除有人使用这片土地,那么就会形成过度放牧。

除非法律进行干预,否则,草地的使用者会忽略他们彼此加诸对方的成本,这种成本由于减少动物重量而产生,因为动物在食草时需要消费过多的能量以发现足够的食物。

在知识财产中,与公共草地相对应的就是公共领域(知识的公共领域,有体物中也同样有一种公共领域,主要是道路、公园和航道)。

[5]财产权的所带来的动态经济性收益是指激励。

在某时间段内投资于某一资源的创造或者改进。

从而使得人们可以收获他们所播种的东西。

如果没有这种预期前景,就会降低播种的激励。

举一个知识产权中的例子,倘若竞争对手无需承担开发费用,即可复制他人新开发的产品,并以与创新者相同的边际成本生产该产品,那么,企业就不大可能花费资源去开发新的产品;竞争将把产品的价格下降至边际成本,而发明的沉没成本(sunk costs)将不能得到补偿。

这种预期前景为知识产权提供了传统的经济学理由,尽管正如我们所将看到的,它涉及相当程度的过度简单化。

该种权利也可能带来静态收益,消除那些可与我们在开头的公共产品的特征,因为我们将表明,在某些情况下,知识财产的产权化可以防止过度使用或者拥塞。

财产权的静态与动态收益都有一个预设条件,因为财产上有着太多的潜在使用人,所以与他们中所有的人进行交易就是不经济的。

1.2 成本财产权的成本是多重的。

转让该权利的成本(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过高,财产权就可能阻止对价值变化做出最优调整。

在知识产权案件中,即使就只有几个实际或潜在的交易者,交易成本仍会趋于较高。

原因在于,确定这样的财产通常是有困难的,因为从对其界定上来说,这种财产没有任何独一无二的物质性场所。

即使对于绘画作品这样独一无二的作品,也是如此,因为一副画可以被照相复制品的共同之处——我们可能称之为“图画”,或者甚至是“艺术作品”[6] ——在于它是一种与该画作本身相分离的非物质性对象。

涉及原著作销售的交易成本不可特别的高;画图本身的利益交易成为了一道难题,也就是复制的权利(版权)以及该权利子集的交易上。

财产制度的第二个主要成本,也是对知识产权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成本,是从获得财产权的共同动机中产生的,经济学家将该动机称为“寻租”。

经济租(economic rent)是超过为产生回报所付出成本的一种回报;它是纯利润,因而值得为此而付出成本,哪怕成本超过了从其任务中所产生的社会利益,正如它们通常所表现的那样。

假如一艘沉船的残值为100万美元,而实现该残值的成本只要10万美元。

如果能够获得该沉船的财产权,那么打捞者的潜在收益——从打捞沉船中所得的经济租或者纯利润——就是90万美元。

通过取得财产权而实现该收益的竞争,就可能消耗掉全部或者打部分潜在的租,将之转化为一种无谓的社会损失,除非杂乱无章的竞争加快了打捞进程,足以在现值上产生一个增值,从而抵消增加的成本。

在Treasure Salvors,Inc. v. Unidentified Wrecked&Abandoned Sailing Vessel一案[7]中,我们了解到“那些将丢失物或者抛弃物实际回复占有的人,以及那些积极并有能力为此付出努力的人,他们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以免于他人的干扰,然而,那些只是发现或者确定了该财务的位置,但无意致力于回复占有的人,则不受法律的保护。

法律保护那些实际付出努力以使丢失物或者抛弃物回归社会的人,这就是一种激励,从而使他们承担此种既耗资巨大又有风险的事业;法律并没有对那些单纯的发现给予其对发现物的专业权,因为该规则几乎不会对其他意图如此作为的人构成障碍。

”通过将寻租行为转移到早期阶段以及在后期消除在搜寻上的重复花费,实际搜寻人原则(committed-searcher doctrine)就可能限定在寻租上的全部费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