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城市设计的概念、定义、研究内容,可以分为理论性概念和工程实践性概念两种。 2.城市设计的概论总结:城市设计以城镇发展和建设空间组织的优化为目的,运用跨学科的途径,对包括人、自然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环境对象所进行的研究和设计。 3.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1.城市规划为城市设计提供指导和框架。 2.城市设计为城市规划创造空间和形象。 3.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继续和具体化。 4.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 1. )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是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对局部地段的物质要素进行设计,但城市设计比较偏重空间形态,而详细规划则比较偏重操作,关注定位和定线。 2. )从重点上讲,详细规划更偏重于用地性质,建筑道路等两边的平面安排,而城市设计更侧重于建筑群体的空间格局,开放空间和环境的设计,建筑小品的空间布置和设计等。 3. )从内容上讲,详细规划更多涉及工程技术问题,体现的是规划实施的步骤和建设项目的安排,考虑的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建筑与市政设施工程的配套,投资与建设量的配合,而城市设计更多涉及感性认识及其在人们行为,心理上的影响,表现为在法规控制下的具体空间环境设计。 4. )从工作深度上讲,详细规划常以表现二维内容为主,成果偏重于法律性的条款,政策,方案和图纸则居于次要地位。而城市设计多图文并茂,图纸,文本,导则均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且具有一定的实施操作弹性和前瞻性,并附有充分的具体三维直观效果的表现图纸,成果较详细规划更细致。 5.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 城市设计以多重委托人和公众作为服务对象,更多反映社会公正和环境共享的准则,超出了一般建筑功能,造价,美观等内容。 建筑设计基本上取决于设计者本人和项目业主的目标价值取向。 6. 1999年国际建协大会通过《北京宪章》。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旧城。“有机更新”论,“山水城市”论,绿色城市设计概念以及一批成功实施案例等已经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第二章 城市的定义:形成固定的商品交换居民点。 古罗马城市设计的主要特征: 其一,享乐主义特征;其二,实用主义特征;其三;炫耀主义特征。 中世纪欧洲的城市设计的类型: (1)要塞型——罗马帝国的军事要塞居民点,其后发展为新的社区和适于居住的城镇。 (2)城堡型——封建主的城堡周围发展起来的,周围设有教堂、修道院、广场等,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 (3)商业交通型 中世纪欧洲城市设计特点: 1. 中世纪欧洲城市的规模较之古希腊与古罗马相对较小,由于各封建主,城市共和国之间的战争连绵不断,中世纪城市一般选址于水源丰富,粮食充足, 地形易守难攻的地区,并在四周修筑城墙加以防护。 2. 中世纪的城市设计非常强调与自然地形的有机契合,它们充分利用河湖水面与茂密山林,使人工环境与自然风光之间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3. 由于基督教会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政治与精神地位,中世纪欧洲城市的整体结构,空间组织甚至社会活动,几乎都是围绕大大小小的教堂展开的。通常,具有一定名声与规模的教堂占据着城市最中心的位置,城市道路即以此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开去,形成曲折多变,密如蛛网的环形放射路网,既符合城市逐步向外扩张延伸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在狭窄变化甚至尽端式的巷道中迷惑与消灭来敌。 4. 中世纪的城市广场与教堂联系在一起,它们是承载市民精神活动与世俗生活的中心,各种宗教仪式与聚会,狂欢,赛马,戏剧等群众性娱乐互动在这里上演。中世纪城市一般不刻意追求对称规则,教堂,市政厅,雕塑等纪念物位置多避开广场几何中心,以利交通顺畅并提供观赏主体建筑,纪念物的多种角度,广场四周通过建筑形体围合,建筑底层设有柱廊,创造良好的人体尺度与连续,丰富的空间界面,广场场地铺面细腻而有变化。 在阿拉伯蒂思想影响下,欧洲出现了一系列将城市与要塞结合于一体的理想城市设计,其典型模式为:城市呈规则的多边形,道路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城墙尖端设置成棱堡以利防御,城市内部划分为商业,手工业等分区,中心点设置教堂,宫殿及城堡。 社会经济的发展引发了中国古代城市中有关“市”的变革。作为公共交换的场所,市场伴随着城市的诞生而存在,所以“营国制度”赋予其一定的用地并置于宫城以北,从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为加强对城内居民的控制,历代均实行里坊制度,即将城内居住区划分为许多里坊,四面建筑以高墙,两侧或四边开门,设吏看管,早启晚闭,听鼓集散,市场作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里坊,发展遭到很大的约束。 直至宋朝,随着盛唐以后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工商贸易的发展,出现了成分复杂的市民阶层,市井文化日渐兴盛,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传统封闭的里坊终被打破,转变为由街道划分的街巷,商业活动可以沿街设置,形成营业时间、地点均不受限制的“行业街市”。
第三章 空间形式理论 卢原义信还界定了外部空间的层次顺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划分,公共的—半公共的—私有的,外部的—半外部的—内部的。 柯布西耶的理论也被称作“城市集中主义”,1992年的《明日的城市》1933年的《阳关城》。 凯文.林奇 重要论著《城市意象》 城市景观归纳为道路,边缘,地域,节点和标志五大组成因素。
第四章 城市设计的主要出发点在于城镇空间环境形态,是具有三维尺度概念的规划工作。城市设计的编制多针对城市和城市局部地区尺度范围开展,可从城市整体发展形态到城市局部的环境空间与场所,工作涉及的因素也多种多样,一般说,特定的城市设计任务书与内容总是与特定的空间范围相对应。 城市设计可分为概念性城市设计,策略性城市设计与实务性城市设计。 策略性城市设计的概念:策略性城市设计是针对城市发展特定问题的研究型 城市设计,又称为专项城市设计。 策略性城市设计强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这包括一般性问题和特殊性问题。 务实性城市设计:务实性城市设计是针对规划实施项目的城市设计。 实际的城市设计往往是几种类型的结合:1.开发型城市设计 2.保护与更新型城市设计 3.社区型设计 更新型城市设计定义:旨在对城市物质形态或功能形态呈现衰退的地区进行改造,以求通过地区新一轮的开发,带动地区社会,经济与环境的改善。 城市设计的工作特点:1.城市设计的综合性 2.城市设计的持续性 3.城市设计的地域性 4.城市设计的控制性 根据城市设计编制过程的实际工作内容,可以划分为基础调查与基础资料收集,城市设计分析与构思,城市设计成果编制三个阶段。 城市设计调研与基础资料收集: 城市设计调研形成的基础资料由图纸与文字两部分构成,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城市设计调研的基础资料内容主要包括城市自然、历史与文化背景资料,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城市景观,土地利用与建筑,城市公共活动与场所,城市交通与活动体系,城市基础设施以及相关资料八个部分。 城市设计导则的定义:城市设计导则是以条文,表格和必要的说明性图件构成,表述城市设计目标,原理,原则,意图,管理控制指标与具体措施,体现城市设计图的意图与指引。 城市设计一般分为城市总体,城市片区,重点地段三个层次。 总体城市设计的工作对象只要是城市相关的周边环境及其建成区。它着重研究在城市规划前提下的土地利用政策,新城建设,形体结构,开放空间和景观体系,公共性人文活动空间的组织,地标性建筑布局等。设计与研究成果具有政策取向的特点。 片区城市设计的内容宜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分为指令性和指导性条款。前者必须执行,后者对实施项目起引导和控制作用。片区级城市设计主要针对功能相对独立并具有相对环境整体性的城市街区,分析该地区对于城市整体的价值,保护、挖掘或强化该地区已有的环境特色和开发潜能,提供并建立适宜的设计程序和实施操作技术。 重点地段城市设计是以城市重点地段或重点节点为对象,将总体城市设计和片区城市设计的内容具体化,以指导和控制城市内一系列在形体环境和功能上有联系的整体形态设计,是城市设计中最活跃的层次。地段城市设计主要指具体的建设工程项目设计,如街景,广场,交通枢纽,大型建筑物及其周边外部环境的设计等。 城市设计编制的程序要求: 1. 机构成立 2. 前期调研 3. 设计过程 4. 公示与论证 5. 成果报批 6. 与管理体系的衔接 7. 监督验收
第五章 土地的综合利用基本原则 1. 设计应尽可能让用地最高合理容量的占有率保持相对不变,以充分利用城市有限的空间资源。 2. 时间和空间是土地综合使用的基本变量。城市设计必须从人的社会生活,心理,生理及行为特点出发妥善处理这一问题,尽量避免和尽量减少土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使用“低谷”。 凯文·林奇是第一位将时间耗费与空间使用联系起来的学者,他认为,“一条设计有望的街道,由于涉及现存城市,所以它应是一种对于不同的空间使用,时间及对于所需活动重新适应的探求,我们可以将这条街道设计成游憩场地,开发利用屋顶,出空的商店,废弃的建筑,不规则的用地等······也可以找到新的转换方式”。 自然形体要素和生态学条件的保护“城市化进程一定程度上都是对大自然的破坏” (1)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2) 历史上大城市都与其所在的地域特征紧密结合,通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形成了一个个性鲜明的城市格局,但是城市化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大自然的破坏,例如砍伐树木,铲平山丘,将洪水排入小山沟,不但造成表土侵蚀,土壤冲刷等后果还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干扰。 (3) 列举破坏例 i. 多摩新城的开发建设 ii. 广州的中国大酒店建设削去与越秀山隔街相望的象岗山2万多平方米,最高处达20多米,该地曾是古南越、南汉国王宫领地,地下有古南越王墓等 iii. 海口、广州、深圳等城市的大面积玻璃幕墙,造成能源过渡耗费和光污染等问题
城市空间格局可以看作是城市物质空间构成的集中体现,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反映特定社会文化背景,表现城市特色风貌的城市物质空间形态间的总体反映。 空间格局的典型模式: 1. 中心集结型 2. 条带延伸型 3. 格网型 4. 自由生长型 空间格局的构成要素 1. 路径: 定义: 路径 指观察者习惯或可能顺其移动的路线,如街道、小巷和运输线。 2. 边界: 定义: 边界 除路径以外的线性要素,通常是两个地区的边界,是指两个不同区之间形成的一条通道,“边”常由两个区的分界线所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