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马克思哲学理论认为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20世纪以来世界的巨大进步与发展让人们对这个哲学原理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当然事物的发展绝对不是孤立的,而是多种矛盾和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整个世界的发展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作为人类文明传承和促进文化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在世界的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长足进步,教育逐渐呈现出了不适应社会总体发展要求的趋势。
因此世界各国纷纷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教育改革。
作为教育改革很重要一部分的课程改革也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应对变化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和国内外环境等各方面的挑战而凸显出来。
我国也在1986年,于《义务教育法》颁布以后,开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以适应教育制度的需要。
当然,我这里要讨论的不是整个教育的改革,也不是课程改革,而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校本课程开发。
显然,校本课程开发是与整个教育改革息息相关的,从而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问题。
我们应当站在世界向前发展的高度,把校本课程开发置于整个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中来考察,而不能脱离这个背景来孤立的加以分析。
要做一件事、做好一件事我们必须首先明确要做的事是什么。
只要稍加调查就会发现,当前我国很大一部分人还不知道什么是校本课程,其中包括部分中小学校的老师。
所以,就什么是校本课程做一下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简单说来,校本课程就是"以学生所在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而进行的自主开发与实施及评价的课程。
"[1]由此看来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应该是学校。
学校开发校本课程主要是为了促进和完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从而加快教育改革的进程并最终实现推动社会发展的目标。
由学校自行决定的校本课程能够适应学生和社区发展的需要,它充分的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等个人因素以及学校特色和地方特性等环境因素,因而体现了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统一。
校本课程开发不仅"反映了我国课程行政主体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也反映了我国教育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
"[2]在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进程中是十分必要的。
一.本课程开发是适应世界潮流的需要校本课程其实在一些地方分权国家的教育实践中早已有之,较之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的明确提出要早。
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业化国家以'新课程运动'为代表的课程开发遭受挫折后"[3]才开始逐渐被人们意识到的。
进入70年代以后,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被明确提出。
其内涵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经过80、90年代的蓬勃发展,校本课程开发已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世界潮流。
这股潮流卷入了绝大多数追求更高教育目标的国家,我国也不例外。
1996年出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中关于学校应"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的决定明确的拉开了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序幕。
我国作为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孤立于世界课程改革之外,应该随历史潮流而动,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努力研究出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并付诸实践以积累丰富的经验去指导以后的发展。
二.课程改革要求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课程改革包括课程政策、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标准等一系列要素的改革,校本课程开发只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
可见,校本课程开发与课程改革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离开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就无从谈起;而离开了校本课程开发课程改革就是不完整的。
没有校本课程这个部分的发展与完善就不会有作为整体的课程改革的成功。
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是势在必行的。
三.校本课程开发是个性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当今这个政治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人权、平等和公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相应的在教育领域里,人们也在追求着教育公正并逐渐接受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其实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在教育中的体现)。
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又提出了对高素质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素质教育也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要怎么样才能真正的实现教育公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搞好素质教育呢?校本课程开发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方向。
公正、公平是人们千百年来所追求的。
教育公正只是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教育系统内部公正和教育系统外部公正通过一定的制度形式有机整和起来的一种伦理实在。
"我这里要着重讨论的是教育系统的内部公正。
教育系统内部公正"体现的是一种交往上的公正,即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特质以及学生如何根据教师的个人风格在交往主体的意义上,实现教育教学过程中互动性影响,最终使学生发展成为其所应该成为的人的过程。
"[4]显然,在我国当前的行政教育体制下由国家统一开发的国家课程无法满足这一需要。
其一,在统一的课程要求和评价体系下,教师不可能根据学生的特质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活动。
其二,在这一体系下教师无法全面地展现其个人风格,这样与学生在交往主体意义上的互动性影响就会大打折扣,也无法完全实现教育公正。
何况,在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中,在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评价方式的压力下,学生和老师能不能作为平等的主体进行互动的交流还是一个问题。
为摆脱国家课程的桎梏,人们开始向校本课程求助,以期真正的实现教育公正。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由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由于有教师的参与而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个人风格,从而有利于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这种风格与学生进行互动交往;又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等个人因素,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与老师进行互动式的交流。
可见,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公正的。
在人们普遍追求教育公正的今天校本课程开发实有必要。
众所周知,教育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手段,而且还担负着促进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任。
然而,"教"体现的是社会的意志,"育"反映的是个体成长的需要。
[5]在"以学生为本"呼声渐高的今天,我们绝不能以社会的需要为名去限制学生个体的成长。
而是要促进学生的解放、发展与完善,塑造学生的个性。
要协调社会意志和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
在这里,可以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契机来对二者进行调整。
我们在进行国家课程开发时要充分重视校本课程开发,使学生成为既体现社会意志又极具个性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为应对新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强调素质教育。
所谓"素质教育"无非就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
[6]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个性教育。
然而,我国现阶段的两个主要问题:"精英主义"和"生产模式"使得我国教育无法面向每一个人每一个独特的心灵,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统一课程模式和评价体系,实行课程改革,开发校本课程,以此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出真正适应现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四.校本课程开发是适应地区发展和保存民族文化的需要在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由于民族风俗、地域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地区差异极大。
要在这些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地区和民族内部实行统一的国家课程是很难行得通的。
因此,结合实际需要,开发适应本地区、本民族发展水平和状况的校本课程刻不容缓。
现实表明,我们的一些优良民族传统和优秀民族文化正在流失,这种流失对地区的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要保住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并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就必须借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
让充分考虑了学校特色和地方特性等环境因素的校本课程加入到我国文明传承的行列中去才能更好的保护和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
这样一来,我们既保存和发展了民族文化又适应和促进了地方的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五.课程开发是缓解课程开发者与实施者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课程开发实行的是与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相适应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
这样一来,真正站在教育第一线的、与学生面对面的老师就没有参加课程开发的权力与资格,他们还必须听命于上级,对于"教什么"、"怎么教"他们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
这无疑打消了教师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无法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状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计划(这里我指的是整个课程内容),最终的受害者是学生。
此外,由于教师们不可能完全知道和理解专家们编写教材的真正意图、目标和价值取向,对国家制定的课程政策的了解和认同也有差异,那么,他们实施由专家们一手打造的国家统一课程就显得比较困难,甚至与开发者的意图和理念相悖。
因而,国家课程方案的实施就会大打折扣,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如果说学生是应试教育中的"答题机器"的话,教师就是在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中的"教学机器"。
要改变这种状况,解决课程开发者与实施者之间的矛盾,只有让具有实践经验的、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参与到课程的开发中来。
换句话说就是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教师一旦进行了课程的开发,作为参与者他们就不会再对课程计划的意图和课程理念产生误解,从而有利于教学的发挥和学生的学习。
校本课程开发实乃解决课程开发者与实施者矛盾的良方,我们应当好好的加以利用。
在作为课程改革一部分的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一股世界潮流的今天,我们应当充分地把它利用起来,为消除我国国家课程的弊端、培养极具个性的高素质现代化人才,为适应地区发展需要和保存优秀民族文化,为解决传统课程开发体制下我国课程开发者与实施者之间的矛盾服务。
从而加快我国课程改革的进程,推动教育改革的前进,并最终促进社会的发展,使我们在应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