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市人民医院食源性疾病
监测试点工作方案
食源性疾病监测是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
科学性强、组织严密、运行复杂的系统工程。为加强食源性疾病的监
测、报告、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病率,做到早发
现、早诊治,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根据《2011年怀化市
食源性疾病监测试点工作方案》的要求,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的
引起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子种类繁多,且有些致病因子所导致的
疾病在早期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不典型,因此医疗机构虽然能
对患者所罹患的疾病进行诊断,却无法将这些疾病与可能的食源性致
病因子联系起来,从而延缓了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实施。本监测方案
旨在建立医院食源性疾病报告机制,以发现目前常规疾病监测难以覆
盖、具有潜在公共卫生意义、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二、工作目标
建立以临床征候群为基础、以医院为监测点和报告主体的食源
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临床报告和预警机制,及时启动流行病学
调查及实验室检测分析,早期发现具有潜在公共卫生意义的食源性健
康损害。
三、工作机制
为了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强化此项工作,成立食品安全风
险监测管理领导小组,
组 长:周秋平(院长)
副组长:杨根岚 申联柏
成 员:姜矢舟 曾令明 向 梅 李 春 刘 英
李 军 佘国强 杨 霞 高 强 赵 文
向菊珍(专干) 陈晓琴(专干)
领导小组总负责、医务科督查和各临床科室密切合作的工作机
制和模式,提高监测的敏感性和时效性。
四、工作职责
(一)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具体组织、协调医院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
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报告工作,对上报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及时
组织专家会诊进行确认;组织开展相关医疗机构监测知识培训;落实
监测工作所需经费;医务科对医院各临床科室疾病的监测报告等情况
进行督导,确保监测工作顺利开展。
各临床科室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开展涉及本辖区就诊患者的疑
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监测、报告、处置等工作。
(二)临床科室
1、做好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病例临床观察、监
测工作,在日常接诊过程中一旦发现符合定义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
事件,按照要求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
卡》,医务科及时组织院内会诊,完整填写《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
异常健康事件会诊登记表》,按规定及时报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当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进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时,积
极配合进行病例相关信息的调查,并且提供相应的诊疗记录。
3、积极参加与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工作相
关的培训;医务科和科教科开展对有关医务人员的知识培训和技术指
导,提高医务人员识别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能力。
4、指定专干具体负责医院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
件报告卡的搜集、通知医务科院内组织会诊、填写会诊报告卡、疑似
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周记录、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联络等
工作。
(三)医务科
1、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规范组织开展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
异常健康事件病例监测工作,并要求专干及时将监测报告报送疾病预
防控制机构。
2、接受专干从临床科室收集的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
常健康事件报告卡》,负责对报告卡的内容进行审核,发现错误或问
题应及时纠正。
3、对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迅速有效进行调查,
组织院内相关专家进行会诊,同时将会诊结果上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
4、开展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健康教育,提高
医务人员的防范意识。
5、负责开展对临床科室有关人员的业务培训,并不定期对医务
人员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工作进行指导。
6、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相关病例/事件监测报告、流
行病学调查等工作。
五、工作措施
(一)主要监测的临床科室
选择急诊科、儿科、内科和门诊为主要监测点。
(二)监测对象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人群为医院所接诊的
全部相关就诊患者,重点监测的科室为内科(如消化内科、肾内科和
神经内科等)、急诊科和儿科,重点监测对象为年龄≤14周岁的婴
幼儿和儿童,年龄≥65周岁的老年人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三)监测内容
1.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定义
本监测方案所指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针对的是
一组用目前的知识难以解释的、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或事件,涵盖
范围是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具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一些疾病/事
件:
(1)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
及病程)及流行病学特征(如发病年龄、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
分布等)与诊疗经验和专业判断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
经验、流行病学知识等无法解释;
(2)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未能找到相关病因;
(3)医院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未能明
确相关原因;
(4)存在上述一个或数个特征,并且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
(例如:三鹿奶粉所致婴幼儿罹患“肾结石”事件满足了上述
特征。由于我国婴幼儿肾结石自然发病率低于十万分之一,因此婴幼
儿罹患“肾结石”本身就是一种罕见的健康损害事件;其次摄入三鹿
奶粉后出现婴幼儿死亡事件;三是短时间内被诊断为“肾结石”的婴
幼儿病例异常增多,与往年相比发病率异常增高(如兰州市解放军第
一医院自2008年6月收治第一名“肾结石”患儿后的短短两个多月
内,收治的“肾结石”患儿迅速上升到14名),原因却无法解释。)
2、不属于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范畴的情况
本方案中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不是临床上的“疑
难杂症”,以下情况不属于本方案监测的范畴:
(1)国家法定传染病;
(2)原因明确的食物中毒;
(3)诊断和鉴别诊断不清的疑难杂症;
(4)与食品不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3、具体内容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相关就诊患者的一般信息、
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等,具体见《疑
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四)监测报告流程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以医院为单位,由医院的医
务处或预防保健科具体负责进行个案/事件报告,监测报告流程为:
1、监测对象到医院就诊,临床医生发现符合本监测系统定义的
可能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2、接诊医生及时完整、准确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
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并上报专管人员;
3、医务处或预防保健科专管人员汇集报告卡;
4、医务处或预防保健科专管人员组织医院内部专家会诊,确诊
是否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并且填写《疑似食源性
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会诊登记表》;
5、医务处或预防保健科专管人员将会诊确认后的疑似食源性异
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1日内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且附上该
病例的病历复印件(含全部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同时填写《疑
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周记录》;
6、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纸质报告卡并认真审核后,应立即
向市卫生局汇报,市卫生局立即组织包括临床、流行病学、食品卫生
学等领域的相关专家(必要时可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请求专家支援)
3日内进行会诊确认,该专家组的决定为最终结果;
7、经专家组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由市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网络填报电子报告卡,并将信息反馈医院;同
时,医院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
健康事件个案调查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8、市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及其
它信息,对报告病例/事件进行综合评估。
整个报告过程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协调,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疾
病预防控制机构密切合作。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领导小组、医务科和各行政职能部门、各相关监测点临床科室
要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提高对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
常健康事件监测工作重要性和复杂性的认识,认真履行职责,落实工
作措施。
(二)突出重点,积极主动
监测点临床医生在日常诊疗活动中,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工
作细致,发现符合定义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应及
时主动地填写《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并上报
医院专管人员,专管人员应主动向医务科和主管院领导报告,并组织
院内专家进行会诊并及时报疾病控制机构。
医务科和科教科要强化培训,医务科协助疾控机构开展流行病
学调查工作,准确收集资料,保证调查质量。
(三)强化督导,狠抓落实
领导小组加强对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工作
的检查指导,医务科组织对监测点临床科室的监测、报告等情况进
行督导,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监测工作的各项措施落
到实处。
洪江市人民医院
2011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