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 / 22 诚铭健康慢性病中医药健康管理表—眩晕(高血压病) 姓名: 编号: 主 诉 既往史 血 压 / mmHg 心率 次/分
神经系统 心脏 诊 断 中医: 西医: 证候特征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伴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
倒。
□ 肝 阳 上 亢
证候:头晕目眩,脑胀耳鸣,头胀闷痛,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重,(心烦易怒)面红目赤,少寐多梦,口苦耳鸣,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干),脉弦有力。 病机:肝阳上亢 扰及清窍 治法:平肝潜阳 熄风止晕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桑寄生、杜仲、山栀、黄芩、益母草、茯神、夜交藤。风盛者,加龙骨、牡蛎、珍珠母等。阴虚风动,宜用大定风珠。 中成药:牛黄上清丸、牛黄降压丸或大定风珠。□经验用药:
□ 气 血 两 虚
证候:头晕目眩(时作),劳累即发,动则加剧,面色苍白,唇甲不华,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
病机:气血亏虚 脑失所养。 治法:补养气血 健运脾胃 方药:归脾汤加减 党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桂圆肉、木香、灸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中气不足者,宜用补中益气汤。 中成药:人参归脾丸或补中益气丸。□经验用药: □ 肾 精 不 足
证候:头晕目眩,耳鸣,神疲健忘,腰膝痠软遗精,偏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数;偏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肢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病机:肾精不足,脑髓不充,清窍失养。 治法:偏肾阴虚,补肾滋阴。偏肾阳虚,补肾助阳。 方药/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偏阳虚宜右归丸,偏阴虚宜左归丸。 □经验用药: - 8 - / 22
□ 痰 浊 中 阻
证候:头晕目眩,头重如蒙,胸闷恶心,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濡滑。可兼见少食多寐,体多肥胖,倦怠嗜卧。
病机:痰浊中阻,气机不畅,痰浊上扰,蒙蔽清窍。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蔓荆子
中成药:人参健脾丸。□经验用药:
中医药
健康指导
宣教要点 戒烟限酒 体质调摄、食疗药膳 运动调养 情志调摄 用药指导 其他
指导方案 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试行) 农村(社区)相关危险因素中医药行为干预方案
选项: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 妇女中医药养生保健方案
随
访
记
录
医生: 护士: 年 月 日
医生: 护士: 年 月 日 医生: 护士: 年 月 日 医生: 护士: 年 月 日 转 诊
按语:随访记录需要随访4次(四季:春、夏、秋、冬)。 - 9 - / 22
诚铭健康慢性病中医药健康管理表—消渴(糖尿病) 姓名: 编号: 主 诉 既往史 血 压 / mmHg 心率 次/分
神经系统 心脏 诊 断 中医 西医 证候特征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
□ 上
消
证候:烦渴多饮、急躁易怒,舌边尖红、苔溥黄、脉洪数,或口干舌燥,尿频量多。 病机:肺热津伤,治节失职。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加减。 黄连末、天花粉末、生地汁、藕汁、乳汁、姜汁、蜂蜜。烦渴不止,小便频数,脉洪数无力者,为肺肾气阴亏虚可用二冬汤。若苔黄燥,烦渴引饮,脉洪大为肺胃热炽,宜用白虎加人参汤。 中成药:百合固金丸、消渴丸。□经验用药:
□ 中
消
证候:多食易饥、心悸失眠,舌苔黄、脉滑实有力,或形体消瘦,大便干燥。 病机:胃热炽盛,胃阴不足。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方药:玉女煎加减。 石膏、熟地黄、麦冬、知母、牛膝。若大便秘结不行可用增液承气汤。
中成药:牛黄清胃丸、降糖舒。□经验用药: 下消
□(肾阴亏虚)
证候:尿频量多、混浊如膏,或有甜味,面白无华,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腰膝酸软,舌红,脉沉细数,见口干唇燥,五心烦热。
病机:肾阴不足,固摄失职。 治法:滋阴固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熟地黄、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山茱萸。阴虚火旺者,酌加黄柏、知母、龟板。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经验用药: - 10 - / 22
□ (阴阳两虚)
证候:形寒肢冷,面白无华或面色黧黑,腰膝痠软,耳鸣,时有潮热盗汗,阳痿早泄,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尿频量多、混浊如膏、甚则饮一溲一,舌质淡红,舌体胖嫩,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无力。 病机:阴病及阳,肾失固藏。 治法:滋阴补阳,固摄肾气。 方药:鹿茸丸加减。 鹿茸、黄芪、补骨脂、人参、茯苓、麦冬、熟地、五味子、肉苁蓉、山茱萸、玄参、地骨皮、牛膝、鸡内金。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经验用药:
中医药
健康指导
宣教要点 戒烟限酒 体质调摄、食疗药膳 运动调养 情志调摄 用药指导 其他 指导方案 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试行) 农村(社区)相关危险因素中医药行为干预方案 选项: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 妇女中医药养生保健方案
随
访
记
录
医生: 护士: 年 月 日 医生: 护士: 年 月 日
医生: 护士: 年 月 日
医生: 护士: 年 月 日 转 诊 按语:随访记录需要填写4次(四季:春、夏、秋、冬)。 - 11 - / 22
诚铭健康慢性病中医药健康管理表—胸痹(冠心病) 姓名: 编号: 主 诉 既往史 血 压 / mmHg 心率 次/分
神经系统 心脏 诊 断 中医 西医 证候特征 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出现胸部闷痛、胸痛彻背、气短不得卧为主的表现。
□ 寒 凝 心 脉
症状:卒然心痛如绞,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心悸气短,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多因气候骤冷或骤遇风寒而发病或加重症状,苔薄白,脉沉紧或促。
治法:祛寒活血,宣痹通阳。 方药: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减。 瓜蒌、薤白、半夏、桂枝、细辛、当归、芍药、甘草、大枣。若胸痛剧烈,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无休止,伴有身寒肢冷,气短喘息,脉沉紧,为阴寒极盛,胸痹心痛重证,予乌头赤石脂丸治疗。若痛剧四肢不温,冷汗自出,即服苏合香丸。 中成药:冠心苏合香丸。□经验用药:
□ 气 滞 心 胸
症状: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治法:疏调气机,和血舒脉。 方药:柴胡疏肝散。 柴胡、枳壳、香附、川芎、陈皮、白芍、甘草。若兼有脘胀、嗳气、纳少等脾胃气滞表现,可用逍遥散;苔腻者为气滞湿阻,和丹参饮。若气瘀日久化热,心烦易怒,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数者,用丹栀逍遥散。可根据病情选用木香、沉香、延胡索、砂仁、厚朴、枳实等芳香理气之品,但只可暂用,不可久施,以免耗散正气。若气虚兼见阴虚者可选用佛手、香橼、金铃子等。 中成药:舒肝丸、丹参滴丸。□经验用药: - 12 - / 22
□ 痰 浊 痹 阻
症状:胸闷重而心痛轻微,肥胖体肥,痰多气短,遇阴雨天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粘, 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 瓜蒌、薤百、半夏、厚朴、枳实、桂枝、茯苓、干姜、细辛、甘草。若患者痰粘稠,色黄,大便干,苔黄腻,为痰浊郁而化热之象,用黄连温胆汤加郁金。若痰热兼有郁火或阴虚火旺者为痰火痹阻心脉,可见心胸闷痛,心烦口干,大便干结,苔黄腻,脉滑数,可用黄连温胆汤加海浮石、海蛤壳。若兼肝阳风动,风痰阻络,表现麻木、偏瘫、舌骞、抽搐,但清热化痰息风,用涤痰汤。若痰阻胸阳,表现胸闷如窒,心胸隐痛或绞痛阵发,舌暗紫或有瘀斑,当通阳化痰散结,用桃红四物汤。若痰浊闭塞心脉,卒然剧痛,可用苏合香丸。 中成药:参苓白术散。□经验用药:
□ 瘀 血 痹 阻
症状: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出,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弦涩或结、代、促。 治法:活血化淤,通脉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 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柴胡、桔梗、枳壳、牛膝、生地。若瘀血痹阻重症,胸痛剧烈,可加乳香、没药、郁金、丹参;若瘀血气滞并重,胸痛甚者,可加沉香、檀香,并吞服三七粉;若寒凝血瘀或阳虚血瘀者,伴畏寒肢冷,脉沉细,可加细辛、桂枝、附子、人参;若伴有气短乏力,自汗,脉细缓,为气虚瘀血,用人参养营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中成药:丹参滴丸。□经验用药:
□ 心 气 不 足
症状:心胸阵阵隐痛,胸闷气短,动则益盛,心中动悸,倦怠乏力,神疲懒言,舌质淡红,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治法:补养心气,鼓动心脉。 方药:保元汤合甘麦大枣汤。 人参、黄芪、炙甘草、肉桂、桂枝、丹参、麦冬、大枣。若兼见神疲、乏力、纳呆、失眠、多梦等心脾两虚证者,可用养心汤;若兼见心悸气短、胸闷隐痛、口干咽干、心烦失眠、舌红或有齿痕者,为气阴两虚,用生脉散合归脾汤加减。 中成药:人参养荣丸。□经验用药:
□ 心 阴 亏 损
症状:心胸疼痛时作,或灼痛、或闷痛,心悸怔忡,五心烦热,口干盗汗,颜面潮红,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
治法:滋阴清热,活血养心。 方药:天王补心丹。 生地、麦冬、天冬、人参、炙甘草、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远志、丹参、当归、桔梗。若阴不敛阳,虚火内扰心神,心烦不眠,舌尖红少津者,可用酸枣仁汤;不效,再予黄连阿胶汤;若阴虚导致阴阳气血失和,心悸怔忡症状明显,脉结代者,用炙甘草汤。 中成药:生脉饮。□经验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