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通识教育_文化素质教育_大学英语选修课_吴承钧

通识教育_文化素质教育_大学英语选修课_吴承钧

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大学英语选修课吴承钧(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摘要】大学英语选修课是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本文从通识教育的内涵及其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出发,结合大学英语课程的发展轨迹,通过对部分高校大学英语选修课开设现状的分析,认为所开设的课程与通识教育的基本目标是相符的,但在体现通识教育“把培养完整的人放在首位”的理念上却相去甚远,同时课程的单一性也不利于学生获得一个合理的能力结构。

据此,笔者提出通识教育中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开设应该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素质教育的特点,用中国元典文化树立学生核心的价值观,以ESP为主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中国元典文化;大学英语选修课ESP本世纪初国内各大高校开始积极推行通识教育的实践活动,大学英语作为非专业英语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如何在教学中体现通识教育的精神也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热点话题,近年来,刊登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关于该研究的论文已有近百篇之多,代表性的观点有:英语专业应该回归人文学科本位,培养人文通识型的英语人才(胡文仲,孙有中2006);强调功用主义与人文主义并重、专业与通识兼顾(张中载,2003);主张外语教育本质上是人文主义教育(张西平,2007);英语教育是用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而不是英语教学(许国璋);开设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英语课程,实现语言习得和文化获取的平衡(王守仁,2010),这些观点的共同点都是强调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要考虑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素质的培养,要使得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基础,它根植于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旨在使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这与通识教育中通才和全人的理念异曲同工,因此如何汲取通识教育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的丰富经验,延续我国传统元典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使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与通识教育的目标有更大的相融性,是放在教育者面前急需讨论的问题,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少。

本文通过对国内六所大学目前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开设情况分析,发现课程的设置都是围绕“给予学生某几种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和“培养大学生丰富高雅的情趣”这几项通识教育的基本目标,但与通识教育要求“要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的首要目标相去甚远。

此外,课程的设置也难以使学生获得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复合型知识和能力结构,因此,通识教育在大多数高校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这就造成了在进行通识教育的同时,在学生英语水平远未达到不需要学习英语的程度时,在教育部要求大学英语应尽量保证在本科总学分中占10%(16学分左右)时,国内高校的“大学英语进入了一个压缩学分时期,不仅范围越来越大,而且势头越来越猛”。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通识教育的内涵,明确通识教育“把培养社会公民和完整的人放在首位”的理念和使“学生获得一个合理的能力结构”的要求,在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的设置中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素质教育的特点,以中国元典文化树立学生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以专门用途英语(尤其是学术英语)为主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通识教育1.通识教育内涵。

源自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19世纪末随着美国大学的改革而逐步形成,国内目前对通识教育的定义和内涵尚无较为准确和规范的界定,但从诸多的文献来看,得到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是李曼丽博士的描述,她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进行了初步建构:“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又有学者对通识教育的描述有所充实和延伸,首先更加明确了通识教育的性质:通识教育是与专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相对的一种关于人生的教育,是一种全人的大学理念,是面向所有大学生的教育。

通识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通识教育不仅是一种大学的理念,更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中,首先注重的是对一个“人”的培养,然后才是把一个“人”培养成为一个职业的“人”,这样培养出来的“完整的人”是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见识,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是会学习的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兼备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复合型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人,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2.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

在中国,最早倡导大学通才教育的是蔡元培先生,民国初年他提出要培养“硕学闳材”,要通融“文理两科之界限”,主张“文理兼学”;20世纪30年代,梅贻奇先生接受了美国通识教育的思想,发展其理念,提出“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教育理念;1949年以后,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专业化,大学教育出现了人文精神缺失、创新动力不足、素质结构失调的现象,20世纪末,文化素质教育改革在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进行。

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状况而提出的,它旨在提高人才的全面发展的素质”。

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有极其相似的一面,首先,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通识教育不同的含义,但从本质上看,通识教育是重建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教育,它以“全人教育”为目标,是建立人的主体性并与客体情景互为主题性关系的教育,也是一种完成“人之觉醒”的教育。

蔡达峰指出:“通识教育以尊重和满足人的本质需要、促进人的长远发展为出发点”,“从19哲学上说是培养自由人或完整的人,从社会学上说是人性的守护者、未来社会的领导、文化与政治共同体的公民”。

可见,通识教育是高度重视教育的人文性的,这一点与我国提出的文化素质教育是相同的,因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提出,就是针对当时普遍存在的“重理工,轻人文”的弊端,重点都是着眼于人,“以人为本”;其次,二者都高度重视知识的综合性和知识的内涵,文化素质教育更突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飞升的两翼,二者相得益彰,不可或缺。

科学精神讲究对事物的求实与创新,坚持追求客观真理;人文精神讲究对人的关怀与尊重,坚持实现人的理想与价值。

科学的进步可以丰富人文的生命内涵,而人文的提升又可以提供科学的精神支撑”。

正如通识教育的源头是欧洲的自由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是继承了中国教育哲学的两大精髓:第一,在教育本身,重视“做人”和“在明明德”的教育;第二,在哲学思想方面,道家哲学中“形上”与“形下”、“本”与“末”、“道”与“器”这些概念之间呈现出一种辩证关系,即在重视“形上”、“本”、“道”的同时,又不舍弃“形下”、“末”、“器”,亦即主张“天人合一”、“主客一体”的整体思想,因此中国传统的教育哲学有着重视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重视人本身的思想与活动的传统。

不论是通识教育还是文化素质教育,本质上都是一种对“人”的教育文化活动,“我国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可以说是通识教育的另一称谓”。

在全球通识教育背景下,在我国的高等学校进行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理念是相吻合的,同时也是更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在借鉴他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走本土化创新的道路,从而实现涂又光先生积极倡导的办“a university of China(中国的大学)而非a university in China(在中国的大学)”的愿望。

二、大学英语课程的历史发展与通识教育回顾大学英语30年发展的过程,大学英语课程的发展也经历了从单一的语言知识的传授到重视综合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的过程。

80年代教学的目的是传授语言知识,因此在80年的《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了语法教学的内容,教学重点是阅读能力的培养;1985年《大纲》[《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用)]及1986年《大纲》[《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文理科本科用)]开始强调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大纲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强阅读能力、一定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教材取名为《基础英语》、《文科英语》、《理科英语》,这一阶段语言被视为符号系统和交际工具,而且文理分科的课程设置方式把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人为地割裂开来,语言作为思维工具和文化载体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因此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精神的教育思想没有得到体现。

90年代这一现象得到了彻底的改变,《大纲》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语言技能之外,还强调文化的导入,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提高文化素养,此时,教材被细分为《精读》、《泛读》、《快速阅读》、《听力》、《语法与练习》等五种,课堂上主要使用《大学英语精读》,课文内容的选择也以突出“趣味性、知识性和可思性”为主,期望通过这样的课程“达到素质教育培养和应试准备双赢的结果”,至此,大纲首次把提高学生总体文化素质的重任明确在英语教学中,大学英语课程开始体现通识教育的功能。

随着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大学英语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素质教育和人本教育理念越来越得到重视,2007年的《教学要求》使得英语这门学科具有了“更强的教育属性,而不是语言属性”: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可见大学英语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这与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基本一致的。

三、通识教育中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开设现状及分析大学英语课程的发展,每一步都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行的,从语言被看成单纯的符号系统到交际工具再到思维工具和文化载体,大学英语课程的作用和功能不断发生变化,在当今全球通识教育的背景下,它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功能越来越得到重视。

21世纪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已从简单的单一型人才转向了要求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为适应社会需要,在原来综合英语的基础上增加开设了实用技能性和文化方面的选修课,但是需要考察的是,这些课程是否充分贯彻了通识教育理念,把培养“社会人”和“完整的人”放在首位?这些课程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使其获得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总之一句话,是否满足了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笔者对六所高校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开设情况做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情况如下:1.分析。

在开设的课程上有几个共同的特点:①相对于传统大学英语基础阶段课程结构单一、缺乏多样性,文理分科的设置,现阶段的课程已经初步具备了通识教育模式下综合、跨学科、多层次的特点,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能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