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复习汇总

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复习汇总

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复习汇总
第14章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1.植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
类群结构特点生存环境代表植物备注
藻类A有单细胞也有多细胞
B 无根茎叶的分化水中单细胞:衣藻、硅藻
多细胞:紫菜、海带、水

赤潮、水华
苔藓 A 植物矮小B有茎叶,无根
C 无输导组织潮湿地钱、葫芦藓检测空气
质量
蕨类 A 有根茎叶B有输导组织潮湿石松、桫椤、肾蕨古代蕨类
形成煤、石

裸子种子裸露多样松、杉、柏、银杏、苏铁
被子 A种子被果皮包被B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六大器官
多样所有的蔬菜水果粮食
2、无脊椎动物:体内无脊柱
动物类群分布主要特征代表动物
腔肠动物中央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水螅、海葵、珊瑚虫
扁形动物消化道有口无肛门
无呼吸、循环系统
涡虫、吸虫、绦虫
线形动物身体细长呈线形,不分节
消化道有口有肛门
蛔虫、丝虫、轮虫
环节动物海水、淡水、
土壤
身体由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的蚯蚓、蚂蟥(水蛭)、沙蚕
软体动物海水、淡水、
陆地
身体柔软,外被覆坚硬的贝壳河蚌、珍珠贝、蜗牛、乌贼
节肢动物种类最多、数
量最大、分布
身体分节、体表有外骨骼和分节
的附肢,头有眼、触角、口等器
蟹(甲壳纲)、蜘蛛(蛛形
纲)、蜈蚣(多足纲)、蝗虫
最广官(昆虫纲)
3、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柱
动物类群体表特征呼吸器官生殖方式代表动物其他
鱼类
身体呈流线
型、两侧大多
有侧线、被覆
鳞片
鳃卵生
鲫鱼、鲨鱼、海马
四大家鱼:青鱼、草鱼、
鲢鱼、鳙鱼
典型的水生脊椎动物
两栖类皮肤裸露
幼体用鳃呼
吸、成体用
肺,皮肤辅助
呼吸
卵生
青蛙、蟾蜍、大鲵(娃
娃鱼)、蝾螈
由水生过渡到陆生的类
群,生殖过程离不开水
爬行类一般覆盖有鳞
片或甲
肺卵生
蜥蜴、壁虎、玳瑁、扬
子鳄
真正陆生
鸟类身体大多呈流
线型、被覆羽

肺卵生
鸡、鸭、鹅、鹦鹉、鸵
鸟、企鹅
哺乳类一般有体毛肺胎生、哺乳象、海牛、鲸、蝙蝠生物界最高等的类群4.我国的珍稀植物: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水杉、金花茶、珙桐等。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荷叶铁线蕨、龙棕、红桧。

我国珍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除了被誉为“活化石”的大熊猫外,还有蒙古野驴、金丝猴、白鳍豚、丹顶鹤、朱鹮、扬子鳄等。

5.病毒、细菌以及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有利有弊)
有无细胞结构有无成形细胞核生殖方式营养方

代表生物
病毒无(蛋白质+核
酸)
——无限增殖寄生
爱滋病病毒、
禽流感病毒
细菌有无分裂生殖腐生、寄

结核杆菌、甲烷菌
真菌有(单细胞或多有出芽生殖或孢子生殖腐生、寄酵母菌(单)、木耳、
细胞)生霉菌(多)
8、生物分类依据:生物学家依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如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把生物化为不同的等级,
并对每一类群的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

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是生物界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原则:生物各类群之间,所处的共同分类单位越小,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就越大,表明它们的亲缘关系就越近。

(虎和豹的亲缘关系比虎和猫的亲缘关系更近)
第15章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1、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包括3个方面:(1)物种多样性(2)遗传多样性(3)生态系统多样性。

其中物种多
样性是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的体现。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

如提供食物(2)间接价值。

如净化环境,保持水土、改良土壤、
调节气候。

(3)潜在价值。

如开发新药。

3、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只要原因有:(1)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2)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3)环境
污染、自然灾害频发(4)外来物种入侵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途径:(1)就地保护。

如建立自然保护区(2)迁地保护。

如建设植物园、动物园、
水族馆(3)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其中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地措施。

第16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1、生命诞生:第一步:原始大气—有机小分子第二步: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第三步:有机大
分子—原始生命—原始单细胞生物;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是原始海洋。

2、化石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它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

“始祖鸟”化石是爬行
类进化为鸟类的典型证据。

3、植物进化的历程:藻类植物—苔藓—蕨类—裸子—被子植物
动物进化的历程:单细胞动物…腔肠-扁形-线形-环节—软体—节肢—鱼类—两栖—爬行—鸟类—哺乳;
哺乳类是由爬行类进化来的。

4、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被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其核心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
遗传变异,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5、赫胥黎第一次提出人猿同祖的观点,起源于森林古猿。

古猿头骨化石是猿人同祖的证据之一。

人的进化
经历四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进化过程中脑容量的增加是最显著的变化之一。

6、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

第 17章动物的运动
1、动物和植物区别:动物通过运动能够主动地、有目的地迅速改变其空间位置。

2、运动结构:鱼----鳍;鸟类----翼;昆虫----翅膀;爬行动物-----四肢;草履虫----纤毛;变形虫----伪足。

3、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骨和骨连结共同构成了骨骼);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肌肉收缩和舒张,牵拉附着的骨绕着关节运动。

)骨——杠杆作用;关节——支点作用;骨骼肌——动力作用。

4、当人屈肘时,肱二头肌要收缩,肱三头肌要舒张。

当人伸肘时,肱二头肌要舒张,肱三头肌要收缩。

手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都处于舒张状态。

手提重物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都处于收缩状态。

5、人和脊椎动物的肌肉收缩和舒张,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完成的。

6、动物的能量来源是食物,直接能量来源是ATP。

最终来源是太阳能。

第 18章动物的行为
1、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分为:①觅食行为②防御行为:保护色(变色龙);拟态(枯叶蝶、尺蠖);警戒色(黄蜂、毒蛙)③生殖行为:求偶、占区、筑巢、交配、孵卵、育雏④其它:迁徙行为、洄游行为、冬眠行为、攻击行为、节律行为⑤社会行为:动物群体中不同个体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

(白蚁、蜜蜂)
3、先天性行为:(本能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

例子:蜜蜂采蜜、蚂蚁筑巢、蜘蛛结网、鸟类迁徙、婴儿喝奶、小鸭游泳、动物哺乳。

4、学习行为:(后天性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例子:海豚的顶球,转圈和跳跃,蚯蚓走T字迷宫,小狗做算术,大山雀偷喝牛奶,大猩猩钓白蚁。

5、动物越高等,大脑皮层越发达,学习能力越强,形成的后天性行为越复杂。

6、动物的行为受到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的调控。

第19章生态系统
1、①生态系统概念:在一定地域,生物与环境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②组成成分:非生物成分(如阳光、空气、水等)和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③营养结构: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通过取食的关系而互相联系形成的结构叫食物链。

如:植物→兔→狼(生产者(如植物)构成第一营养级,草食动物(如兔)构成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如狼)构成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
食物网: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经常互相交错形成的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④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能量流动特点:逐级递减,单向流动。

⑤物质循环:碳循环的主要形式:二氧化碳。

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是:二氧化碳。

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体内是通过光合作用完成的。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来源是: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煤石油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⑥分类:水域生态系统:包括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林地生态系统(森林、人工生态系统等)和草地生态系统(草原、人工牧场生态系统等)
2、生物富集:生物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物质,使生物体内的物质浓度沿着食物链不断增加的现象。

处于食物链最终点的生物该物质的浓度最高。

3、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生物共同的家园。

4、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一般是相对稳定,它们之间及其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保持相对稳定称为生态平衡。

特点:动态的、相对的。

原理: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一般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