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把握

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把握

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把握
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方法,其意在于,教师的作用发挥需要等待时机。

时机到时,一点即透;时机未到,百试不通。

先人给我们提供的教学指导是引人深思的,如能在教学实战演练中利用矛盾,解决矛盾,从而制造出这个时机,逐步接近平衡点从而画龙点晴,便成了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一堂好课,像一场精彩纷呈的太极高手对练。

动静取舍,辗转腾挪,双方在推理进退中寻求平衡,于问答矛盾中探索和谐与统一。

过程是此起彼伏的,其中教师对自身角色的把握显得尤其重要。

“动”字决。

“动”字决也可以说是“圈”字决。

所谓“圈”,即以要讲解的问题为中心画圆,将需要的基本知识进行讲解,并对相关联的知识进行引申。

基础的讲解是热身,针对问题解决所需要的基础知识推陈出新,旁敲侧击,用的是推手的力量,完成基础预热。

这个过程中的主体是教师。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就如同功夫陪练者,拿捏把握自己的力道,既要使练习者学会基本招式,又要使其从中领悟其内涵和真谛,将功夫练到自如的极致。

教师怎样发力,把握力道,方式方法众多。

为了把握住传道授业的时机,等待是必要的,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导致我们必需在短时间实现,于是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发挥成了关键。

教师可以借助音乐、电影、图片等,打破呆板枯燥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发力,学生受力;教师进,学生迎。

然而学生知识的掌握不可能一蹴而就。

第一轮对练是基本功的对练,是完成一种了解式的互动,为下一轮打
下基础。

“动”字决,是为这一个平衡注入动力,打下基础,激发矛盾,能使学生达到“悱愤”的最佳境界。

“静”字决。

教师的角色可以是讲授者,也可以是倾听协助者。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达到第一轮的时机,为了实现最佳效果,通常长驱直入式的讲解不是上策。

适度提点,引发讨论,为进而退,为打而不打,是为“静”。

“静”字决,在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叶圣陶先生的着名观点“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前一轮的“动”字决,就是为了打破沉寂,为课堂注入动力,使学生们能应势而动。

教师此时的任务便是如何能以静制动,从旁加以引导推动,以“不教”引发学生学会自我学习。

我们通常评价一堂课是好是坏,传统和现在的评判标准,随着时代的推进而不同,在以前,传统的观念中,教师在台上演绎得如何,就像演员一样,台词背诵的是否熟练,以这一标准来衡量一堂课的成功与否。

这就形成了一种倾向,评判一堂好课,只要老师讲得足够娴熟,知识点足够多而细,这就是一堂标准的好课。

可是这样学生就能真地掌握住课堂所听么,不然。

老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但主导全部课堂也是不合理的。

现在课堂教师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导地位,这是观念上和效率上的进步。

现在的课堂,讲究的是学生的主导地位,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在探究中掌握知识,这样一来,学生由以前的被动变成了主动,学生活动越多越能体现其主导作用。

而此时的教师只是一位主持人,扮演出色的支持者而不是演员,这才是成功的转型。

所以有人说,学生的作用才是主导作用,这一观点是比
较贴近现实的。

学生在课堂上主导作用发挥得好,才能体现一堂课的质量,才更能体现教师的领导主持效果,教师的真正作用才能得以发挥。

教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自我发挥创新,并不是根据课堂上活动量的多少来评价,也不是完全放任学生。

学生的探究与教师的教授是不相矛盾的,这样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

学生学的是知识,教师教授的是如何学习知识的方法,在如何做上进行指导。

现代教学的课堂摒弃了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模式。

学生的学习成果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教法。

教法得当,才能使学生学起来轻松自如,由教法领悟到学法,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材相同,学生一样,不同的教师进行教学,效果差别很大,这才真正体现出“导”的重要。

一部交响乐,演奏者的技艺再高,如果没有出色的指挥,也不会有成功的乐章出现。

“引”字决。

这里的“引”不只是引导,而是要教师由知识的讲授向知识技能传授而努力,对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授之以渔”。

然而这种改变不是“破”而后“立”,顾此失彼,而是在前面传道授业解惑基础上的改良、发展和进步。

教师最基本的责任是传授知识、教会做人、解答疑惑。

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讲解难点,是体现一位教师水平的关键,也有的教师,将课堂搞得和菜市场一样,学生乐老师才觉得有收获、有成就感,这样的认识也是片面的。

教学方法固然重要,搞活课堂也很重要,可是真正的精髓还是要让他们学会知识。

只有将授之以渔和授之以鱼完美结合,才是现代教学成功的驾驭者。

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才能得到学习知识技巧的指引,学会学什么,怎么学,即“鱼”与“渔”兼得。

于是乎,不管是太极推手般的“动”字决,坐山观虎的“静”字决,还是鱼渔兼顾的“引”字决,都是力的平衡的体现,都对教师在课堂中角色的把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以前有人把教师比作演员,课下备课,课上按着早就写好的“剧本”来表演。

我认为这样的比喻只是说明了教师工作特点的一部分,并不全面。

没有任何一位教师会严格按着“剧本”来“表演”。

“剧本”自然是要下工夫准备的,然而课堂上临场的表现和发挥更重要。

因为学生是我们“剧本”的搭挡,但他们不会按着教师提前写好的“剧本”表演。

学生的各异性,学生反应的灵活性势必引发教师对自身角色定位的再思考:学生不是拍戏的演员,而是实战中的“对手”。

课堂上生活的气氛,教学相长的完美效果,需要教师像一个功夫大师一般因时就势,收放自如,将动静牵引,进退取舍,拿捏把握得当才可以达到。

我们在现实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用心摸索和积累,在与学生互动的实战过程中细细体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勇于扮演自己新的角色,将把握、指导、组织、参与、示范完美结合,才能在当今的教育领域实现自己的价值。

然而,有效课堂的构建也不是仅仅把握住教师角色就可以实现的。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学习,进行自我反思,才能不断地丰富提升自我,才能真正让现代的教育改革不流于形式,才能够让这种意义非凡的改革实现它应有的作用,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成为这场教育革命的真正受益者,才能够不断地推进我
们整个社会乃至全人类的进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