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带徒”工程的实践与体会
由于历史原因,坛丘小学师资队伍具有一低两高的劣势:区级骨干教师的比例低;中老年教师比例高,民转工教师比例高。
队伍的整体教育教学能力不强,严重制约着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校领导班子清醒地认识到:要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必须千方百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要着力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
我们于2008年启动了“名师带徒”工程:邀请七个学科10位名师(其中2位为省级特级教师,5位为大市学科带头人,3位为区学科带头人)为我校20位青年教师的指导老师。
经过近5年的努力,显现出喜人的成果:前一年,参加区2A级课评比的6位青年教师有5位入围,今年参加区A级课评比的8位青年教师有6位入围,近几年被评为区教坛新秀、教科新秀和德育新秀的青年教师有10人。
学校的区级骨干教师占比达25%。
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骨干教师队伍的日益壮大为学校学科教学的优化和素质教育的推进注入了正能量,学校发展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我们实施“名师带徒”工程之所以取得明显成效,是因为策略的科学有效。
一、目标计划化
根据区教育局“十二五”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本校实际,我们制订了学校“十二五”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和“名师带徒”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队伍建设的具体目标,预定了到“十二五”末学校新增区级骨干教师的人数和占比。
在此基础上,根据青年教师个体的现状和发展潜力,学校与青年教师签订个人发展任务书,明确了达成校级或区级某个层次骨干教师的年份。
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目标和青年教师个体发展目标的具体计划化,有助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管理和教师个体的日常努力。
二、任务协议化
“名师带徒”工程三年为一个周期。
在周期内,每一对师徒都签订了协议书,既明确了指导老师每年的指导任务(含听评“徒弟”上汇报课及为“徒弟”上示范课的节数、指导“徒弟”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等),又明确了“徒弟”每年向“师傅”请教的具体任务。
学校又与每位“拜师”的青年教师每年签订了协议书,对他们提出了读书、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方面的具体的要求,同时就提供外出学习机会、赠送研究书籍等做出了具体的承诺。
师与“徒”、学校与受导青年教师以协议的形式做出了各自的明确承诺,有助于各方严肃对待,尽力兑现。
再则,任务、承诺的具体化有利于执行过程的操作。
三、活动常态化
学校每年初部署本年度的“名师带徒”具体活动,原则上每学期不少于一次面上主题性指导活动,或指导老师上示范课,或“徒弟”上汇报课,或“师徒”上同题异构课。
听评课后,导师还要作专题辅导报告。
这样的指导活动受益的不仅是结对的“徒弟”,还有本校同学科其他老师。
导师还重视一对一的个别指导,或教材解读,或教学设计,或论文撰写指点,或课题研究指导,或学术专著研读引导。
有时带“徒弟”外出上课,或参加区级以上学科教学研究活动。
四、服务“保姆化”
为了把“名师带徒”工程切实实施好,学校认真做好各种服务工作。
一是周密部署每次名师指导活动;二是为活动开展提供好所需设施,并派人做好辅助工作;三是创造条件,尽力做好食宿、出行的服务工作。
“保姆化”的优质服务为各项指导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条件,也温暖了师与徒的心窝,不仅使他们能集中精力于教学,而且催发他们更加尽心尽力的动机和具体行为。
五、管理制度化
为了使“名师带徒”工程实施取得明显实效,我们制订了若干制度,并切实执行。
一是建好档案袋。
为每位受导青年教师建一份档案袋,将开课教案、点评意见、发表文章、课题研究材料及有关获奖证书装于档案袋。
二是制订了受导青年教师年度考评方案。
量化打分,对名列前茅的授予“优
秀徒弟”荣誉称号,予以表彰奖励。
三是建立三年一轮回的受导青年教师目标达成考评制度。
三年拜师结束,即对“学艺”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全面考评。
对达标或超标的予以表彰奖励,对未达标的分析成因,再确立是否为下一轮回的受导对象。
四是建立每学期至少一次面上“名师带徒”教学活动的指导机制,确保活动的有序常态进行,避免前紧后松、虎头蛇尾,甚至“纸上谈兵”。
五是建立每年向受导青年教师赠书(或公费购书)制度和外派参加大型教学(学术)活动制度,为受导青年提供良好的学习研究条件。
通过具体实践我们深切地认识到:
1. 机制保障才能确保成效。
目标的计划化、任务的协议化、活动的常态化、考核的制度化......这些机制的确立和执行为“名师带徒”工程取得成效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如果没有涵盖方方面面的方案、办法、制度、措施,那么在实施过程中就难以有序、科学,成效难以理想。
2. 真抓实干才能感动“师傅”。
我们提出“名师带徒”工程,不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不是为了博取虚名,而是为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和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因此,从工程启动至今,我们每个学期都开展富有成效的主题鲜明的名师指导活动。
广大受导青年教师平时都虚心主动地请教指导老师。
我们的认真负责感动了每位指导老师。
他们都说,你们坛丘小学培养青年教师真心诚意,真抓实干,难
能可贵。
我们一定尽心尽力做好对“徒弟”的帮、扶、导,让他们快快发展。
这些指导老师在自己的学校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管理工作,还要参加校内外的大量活动。
尽管如此,凡我们学校开展的“名师带徒”指导活动,他们无一推辞。
他们将这指导工作作为份内事,自觉要求自己努力做好。
3. 能兼修才能驱动“内需”。
我们实施“名师带徒”工程主要目的是提高受导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在专业上尽快发展,从而壮大学校骨干教师队伍,全面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和教育教学质量。
在实施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受导教师只追求业务而忽视师德的倾向,为了避免因忽视对受导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而出现对“被指导”的消极应付的状况,学校十分重视对受导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
一是请特级教师给受导青年教师讲述他们刻苦钻研、脱颖而出的成长经历;二是由退休老师讲述他们扎根农村教育,精心培育农家子弟的生动事迹;三是赠送特级教师管建刚的《不做教书匠》和教育家朱永新先生的《做最好的老师》等励志书籍于受导青年教师,并开展读书汇报会……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活动,提高了广大受导青年教师对教育事业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他们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了他们“我要努力,我要发展,我要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的内驱力。
这样,学校的“要我发展”变为他们的“我要发展”,主动追求。
由此,提高了“拜师学艺”的自觉性,努力做好各项
受导工作,并主动读书、实践、思考,加快了发展的进程。
4. 配套措施才能助推发展。
“名师带徒”活动虽然每学期都开展,但毕竟次数不多;指导老师的各种形式的指导虽然不少,但因指导老师工作繁忙,活动繁多,又不在同一学校,受导的时机终究有限。
因此除了导师指导外,学校必须有配套的措施,这样,才能助推受导青年教师的发展。
为此,我们努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优化校本培训。
邀请学者专家为全校教师作高质量的学术报告,这些报告对广大教师,尤其是对受导青年教师的影响是深远的,对于他们的发展十分有益。
二是送出去学习。
尽可能让他们会参加高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和教学研究活动。
让他们在看、听、思的过程中拓视野,丰见识,长才干,厚实综合素养。
三是压担子、给机会。
校内、片内、区内的公开课、研讨课尽可能让他们去“磨”,各级课题的研究尽可能让他们参与,各级别的征文活动要求他们务必参与,尽力获奖,片级、区级的学科类评优活动优先考虑这些老师。
近五年的“名师带徒”工程的实施,带来的不仅是这批受导青年教师的快速进步,更是学校教师你追我赶积极学理论、练功底、钻业务的浓厚氛围。
随着探索的日益深入,策略的不断优化,“名师带徒”工程必将结出更为丰硕的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坛丘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