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基土方开挖方案>方案一:桩基土方开挖方案第一节工程概况及编制依据、编制依据1、业主提供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 (工程编号:勘2008-114 )及施工用工程图纸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建筑安装分项工程施工工艺规程( DBJ/T01-26-2003 )》等相应的施工的技术规范及验收标准。
3、广州市重点公共建设项目管理办公室关于《广州亚运城房建工程地下室土方施工管理实施细则》等法规及规定。
4、现场和周边环境的实地踏勘情况及交通情况。
5、中建总公司《施工现场环境控制规程》6、公司有关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文明施工管理规定。
7、指挥部组织的土方开挖及桩基施工专家讨论会意见等。
、工程概况0.30 〜2.00m ,平均 0.67m ,1、广州亚运城媒体村(北区)工程位于广州市南部、番禺片区中东部,石碁镇东南的 海傍村、裕丰村和南派村一带。
北距天河体育中心约30 公里,距广州旧城中心约 40公里。
气候条件:场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珠江三角洲的中北部,纬度低、海拔低、距海近,主导风向为北风和东南风。
年平均气温在 20〜22C ,海洋性气候明显地质、水文情况:由于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冲积平原上,地势较低,海洋性气候明显,雨 量充足。
场地土类型为软弱土,淤泥层较厚,夹有流沙层,岩层埋深深度相差较大,土 质承载力较低,土层伴有孤石,工程性能相对较差。
地形因素和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 造成场地的地下水埋深较浅。
根据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在本工程拟建场地范围内,场区地形基本平坦,拟建场 区开挖深度内地基土自上而下如下所述:(1)人工填土层; (2)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层; (3)第四系冲洪积相沉积层; (4) 第四系残积层; (5)基岩风化层等。
1)人工填土层中有杂填土、素填土、耕土。
其中耕土层厚底标咼+3.12〜+5.81m 。
2)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层中的淤泥层基本连续分布,层厚0.80〜13.10m ,平均5.18m ,层顶标高-6.74〜+6.68m ,层底标高-10.11〜+2.76m 。
2、广州亚运城媒体村(北区)总建筑面积约 14 万平米,由相互连通占地约 3.5 万平米 的一层地下室及地上 15-22 层的 8 栋独立塔楼组成 ,地下室底板底设计标高 1.27 米(广 州城建高程 ) 。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地下室底板刚好处于淤泥土层。
根据指挥部提供地形图,现场地下室范围大部分农田平均标高约为 5.500m 局部平均约7.300m,采用地下室底板底标高为基坑底进行大开挖,开挖深度约4.3m〜6.2m。
兼格构式水泥搅拌桩的重力式挡土支护结构,坑底基底被动区土体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加固。
桩间搭接长度为150mm桩间距为400mm排距为400mm宽约6米,支护桩有效桩长约14.73m--7.03m ,被动区土体加固水泥土搅拌桩有效桩长分别约为10.5m--3.00m 。
总延长米约35 万米。
设计抗压强度为0.7MPa。
支护桩内插钢筋,按媒体村北区基坑支护结构大样图(GZ-N-13), 沿基坑支护桩主动土边的搅拌桩,桩内插Φ22@1200 钢筋,其他部分桩内插Φ12@400。
第二节工程重点及难点分析综合分析工程土方开挖、基坑支护桩施工及工程预应力管桩施工工况, 为保证工程桩施工质量, 指挥部组织召开的专家研讨会通过讨论, 最后认为先进行基坑大开挖再进行工程桩施工为最优方案。
但由于工程工期非常紧张, 如何合理安排土方开挖与支护桩施工的衔接、工程桩施工提前合理插入以缩短施工工期是工程施工的重点和难点。
另外,基坑大开挖后,工程桩及地下室施工操作面均位于淤泥层,采取何有力措施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保证工程桩施工质量也是本工程施工的一大难点。
第三、设计图纸中沿基坑四周地下室结构的部分工程桩位于坑内被动区土加固范围,水泥土搅拌桩与工程桩在此交错,据此设计,为保证土体加固效果,不因打桩使搅拌桩遭受破坏,该区域应先施工工程桩,如何保证送桩质量及该部位土体开挖时不造成工程桩偏位,也是该工程难点之一。
其次,基坑北侧有F3 亚临甲线12#的西分线5#、6#、7#、8#电线杆距基坑太近,影响施工安全。
西侧的次干道和南侧的和谐路有部分路段及市政排水沟已侵入我单位承建工程的支护桩范围;因此该范围内支护设计应做相应改动,保证基坑支护及施工安全。
第三节施工部署、总体部署为最大限度的缩短工期,拟订本工程的土方开挖、支护桩及工程桩施工同时进行。
首先沿基坑周边搅拌桩范围分段进行场地平整,以满足该范围搅拌桩及工程桩施工,沿此范围向里预留一平面呈环状土体,待支护桩达到设计强度再进行开挖,同时采取大放坡形式开挖基坑,暂定坡度为1:3,具体视不同边坡处土层情况确定,保证自然边坡基本稳定。
土方开挖的同时,基坑周边被动区土体加固范围内的工程桩按搅拌桩施工流水段划分开始施工,待施工一定范围后,搅拌支护桩开始施工,为保证工程桩位置,被动区土体加固范围内搅拌桩采取在保证加固效果前提下避让工程桩的原则。
基坑大开挖形成一定工作面后,锤击预应力管桩开始施工,由操作面中间向外扩展,直至预留环状土区。
支护搅拌桩达到设计强度后,开始按设计基坑尺寸开挖预留环状土及大放坡部分,随后进行该区域工程桩的施工,直至工程桩全部完成。
、土方开挖部署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本工程基坑开挖范围内有一条旧村级公路,基坑大开挖时,利用该路为出土主干道向两侧铺垫五条出土支路,保证土方运输车辆通行(参见附图3)首先利用2、3、4 支路进行大放坡开挖,一次开挖至地下室底板垫层底标高,基坑底该支路位置超挖1000mm换填块石(建筑垃圾、碎砖)及级配砂石,形成坑底交通通道,并沿坡底同样换填形成环路,便于垫层施工前材料的运输,支护桩达到强度后沿形成的环路向出土口退挖,非坑底道路部分采用抛填块石、碎石等,提高其承载力,必要时铺垫钢板等保证桩机行进和施工。
(参见附图4)具体机械组织及施工安排等见土方施工专项方案。
三、支护搅拌桩施工部署为了使土方开挖尽快提供工程桩密集区域(即塔楼部分)工程桩施工面,塔楼部分的土方应先开挖,这就要求塔楼区域的基坑支护桩应最先施工,水泥搅拌桩按下图示意,由八个部位开始分段进行施工。
四、基坑地面排水基坑施工前做好地面排水沟及排水盲沟,排水盲沟分布要避开承台,排到坑内集水井,再经沉淀池排到城市排水渠网。
五、预应力管桩施工先打基坑支护加固桩范围内的预应力管桩,随后打水泥土搅拌桩(支护桩及加固桩)基坑中心挖土,有打桩操作面后,铺垫碎石砖渣,打中心区域的管桩。
六、施工临水临电布置施工临水临电沿基坑外围布置,距基坑10 米,避免打桩机与电线、水管碰撞七、桩基础、搅拌桩及土方施工方案方案二:桩基土方开挖方案桩基础施工首先解决山坡及滑坡体的地表水的排水问题,在施工面靠坡体方向2M做截水明沟,明沟用MU1C红砖M5水泥砂浆砌沟壁,C10砼倒沟底800宽,并在沟体砌筑结束后,用1 : 2 水泥砂浆粉刷沟壁及沟底,截水沟以外部分用玻纤油布覆盖,排水方向为向学校方向及民居方向双向有组织排水,并在学校公共卫生间处及民居排水明沟处集中用200PVC接入地面,并接入主管道。
1. 在抗滑排桩施工前,将现有裂纹用泥土填实覆盖,在化粪池脚下做截水明沟同,排水方向向现在民居方向接入现有排水明沟,在交汇处做一个Φ1000 、HΦ1500 积水井,用PVC160接入施工现场主排水管道,化粪池水用Φ300pvc接入施工地面并集中接入地面排水沟,保证施工场地无水。
特别是滑坡体的地表水也不能渗入地下,故也采用玻纤油布全部覆盖,直至抗滑桩施工结束。
2. 施工现场地面由于前面土方施工队伍未考虑后续施工,故多处积水,采用pc120反铲用凿岩机凿出一条明沟,在有施工道路处,埋Φ200水泥管,地下300面覆盖土压实,其排水明沟现先接入现有排水沟,在土建施工队伍进场市政工程开工,一并接入市政排水。
3. 在排桩及喷锚施工中,地下水同图纸要求做泄水管,其泄水管尾部反滤层按设计要求工人做到位。
4. 开挖过程中如遇到土质与原设计有异常情况时应反馈设计。
在坡体准备开挖前叁天,就用Φ48钢管搭成双排脚手架,立杆Φ48@1500,横杆@600每6M距双向剪刀撑接至顶端15M左右,在距地面高6m处,在边坡上钻孔Φ50用Φ14钢筋水平砂浆锚固拉接,间距6m搭设到顶部同6m处,立杆根部用500X 500砼板垫脚,扫地杆距地面300,在脚手架脚边300挖地表水排水沟,保证排水通畅,每部架用竹跳板满辅,便于施工工人开挖边坡及修边,由于前方土方施工时未按规范施工,造成现临空面高达14M故先搭设脚手架, 再人工挖边坡土及修边,边坡喷锚及后续施工。
稳定性计算见附表。
5. 具体措施:采用加补临时抗滑桩加石砌斜刺墙,在挡土墙靠危岩体边缘用10#工字钢三根做主杆H5000,10#槽钢@1000焊接成网状如图4-1 。
6. 在现场坪距砂岩外(即东南侧)6m挖巨形抗滑桩基坑,尺寸1200X 1200,桩体进入中风化岩2m (现场平地面即为中风化砂岩),设钢筋笼,纵筋12Φ18 , HRB335级钢筋,箍筋Φ8@100巨形箍筋,然后浇筑桩帽,M7.5砂浆砌踏步型挡墙:7•唯在底部内中风化砂岩交桩处用C10砼找平做基础200厚,挡土墙高2.8m处纵向布置Φ48钢管@100拉接,在靠近危岩体及设计抗滑桩处密布钢管,上铺30厚木板双层,挡墙砌到危岩体上,达到2m以上时,同砂岩上的临时挡墙组合连砌。
临时支护的结构安全验算:(一)临时抗滑桩的抗滑验算:依据地勘报告第5页"十滑坡推力计算"主滑轴断面(I)F=86.4KN/m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由于坡体宽12m 则每根抗滑桩的侧面最大推力(即横向剪力),并按地勘报告中"十一建议(五)V 外=1.2F.L/4=1.2 X 86.4KN/mX 12m/4 个=259.2KNX 1.2=311KN(注:施工验算未考虑地震效应作用,且卸载以后的土体侧压力小于设计值,也小于该计算值)二)桩的抗弯强度及压应力验算:M=P X H=311X1.0=311KN.mX+X=d三)桩身嵌入中风化基岩中满足要求四)其它:间隔桩开挖施工8. 安全棚方案。
在4.5.3的基础上,砌500红砖墙加盖YKB30602然后用C25钢筋砼现浇板,防护棚也可采用钢管Φ48@50,上下间距500,两层用竹条板满铺,以便防滑桩基坑施工。